本书遴选了世界上富有价值的数十个思维定律、效益和法则,结合中外经典案例,详细解释和探讨了每一种思维定律、效益和法则的内涵及其应用之道,让你一书在手,掌握开启人类思维大门的钥匙,探索世界思维殿堂中的无穷宝藏。
自我暴露定律:
适当暴露,让你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适当的“自我暴露”有助于加深亲密度
你有秘密吗?你是否发现自己与身边最亲密的人往往共同分享着彼此的许多秘密,而对于那些交情一般的人,你们之间几乎任何秘密都没有?你还可以回想一下,与最好的朋友的友谊,是不是从那一次你们两人互诉真心开始建立的?想必,你对上述几个问题的答案基本都是“是”。无需奇怪,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定律。
研究交际心理学的人士曾指出,让人家看到自己的缺点或弱点,人家才会觉得你真实可信,不存虚假,从而产生亲近感;反之,完全把自己“藏起来”,就会使人感觉造作、虚伪,让人觉得有压力。
小敏是宿舍中最擅长交际的一个,并且人也长得漂亮。但同宿舍甚至同班的其他女孩都找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唯独漂亮、擅长交际的小敏仍是独自一人。
为什么呢?她身边的同学都表示,她太神秘,别人很难了解她。和她有过接触的男同学也说,刚开始和她交往时,感觉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但时间一长,就发现她其实很封闭。
原来,小敏一直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也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每当别人问起时,她就把话题岔开,怪不得同学们都觉得她神秘呢!
生活中有一些人是相当封闭的,当对方向他们说出心事时,他们却总是对自己的事情闭口不谈。但这种人不一定都是内向的人,有的人话虽然不少,但是从不触及自己的私生活,也不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要想与别人成为知心朋友,就必须表露自己的真实感情和真实想法,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推销自己,这就是自我暴露。
当自己处于明处,对方处于暗处,你一定不会感到舒服。自己表露情感,对方却讳莫如深,不和你交心,你一定不会对他产生亲切感和信赖感。当一个人向你表白内心深处的感受,你可以感到对方信任你,想和你进行情感的沟通,这就会一下子拉近你们的距离。
在生活中,有的人知心朋友比较多,虽然他(她)看起来不是很擅长社交。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样的人一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人真诚,渴望情感沟通。他们说的话也许不多,但都是真诚的。他们有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人来帮助,而且很慷慨。
而有的人,虽然很擅长社交,甚至在交际场合中如鱼得水,但是他们却少有知心朋友。因为他们习惯于说场面话,做表面工夫,交朋友又多又快,感情却都不是很深;因为他们虽然说了很多话,却很少暴露自己的真实感情。
要知道,人和人在情感上总会有相通之处。如果你愿意向对方吐露心声,就会发现相互的共同之处,从而和对方建立某种感情的联系。向可以信任的人吐露秘密,有时会一下子赢得对方的心,赢得一生的友谊。
如果希望结交知心朋友,你不妨先对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
过犹不及,暴露自己要有度
人常说:“凡事要有度,凡事不能过度。”一点儿也没错,在交际中,自我暴露是赢得他人好感的有效方式,但这种暴露同样要做到“适度”。
小鱼是某大学的研究生,刚入学不久,她就把同班同学“雷”到了。一天早上上课,课间,坐在前排的她转过身和一位同学借笔记,还回来时笔记里竟然夹了一张男生的照片,于是小鱼打开了话匣子,跟后面的同学聊了起来,说那是她在火车上认识的新男友,正热恋。她从她和男友在哪儿租了房子、昨天买了什么菜、谁做的晚饭,说到她如何如何幸福,甚至说到二人世界里亲密的小细节……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而且她经常不分时间场合随便就跟别人讲自己的一些私事。到后来,同学们一见到她就躲开了,大家都受不了她了。
由上面的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自我暴露要有一个度,过度的自我暴露反而会惹人厌。
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暴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自我暴露应遵循对等原则,即当一个人的自我暴露与对方相当时,才能使对方产生好感。比对方暴露得多,则给对方以很大的威胁和压力,对方会采取避而远之的防卫态度;比对方暴露得少,又显得缺乏交流的诚意,交不到知心朋友。
自我暴露应循序渐进。自我暴露必须缓慢到相当温和的程度,缓慢到足以使双方都不感到惊讶的速度。如果过早地涉及太多的个人亲密关系,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忧虑和不信任感,认为你不稳重、不敢托付,从而拉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得很慢的,它的建立要靠信任和与别人相处的不断体验。因而,你的“自我暴露”必须以逐步深入为基本原则,这样,你才会讨人喜欢,才能交到知心朋友。
……
成功定律
洛克定律:确定目标,专注行动
有目标才会成功
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
瓦拉赫效应:成功,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
经营自己的长处,让人生增值
承认缺憾,弥补缺陷
木桶定律:抓最“长”的,不如抓最“短”的
克服人性“短板”,避开成事“暗礁”
找到“阿喀琉斯之踵”,让问题迎刃而解
艾森豪威尔法则:分清主次,高效成事
做事分主次,先抓牛鼻子
艾森豪威尔原则分类法
奥卡姆剃刀定律:把握关键,化繁为简
“简单”,真正的大智慧
剔掉复杂,切勿乱删
墨菲定律:与错误共生,迎接成功
不存侥幸心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职场法则
蘑菇定律:新人,想成蝶先破茧
职场起步,切勿过早锋芒毕露
做“蘑菇”该做的事,以智慧突破“蘑菇”境遇
自信心定律:出色工作,先点亮心中的自信明灯
丢掉第六份工作引发的职场思考
自信飞扬,做职场冠军
青蛙法则:居安思危,让你的职场永远精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自危意识中前进
鸟笼效应:埋头苦干要远离引人联想的“鸟笼”
远离让人欲罢不能的“鸟笼”,不让老板怀疑你
加班和加薪升迁没关系
鲁尼恩定律:戒骄戒躁,做笑到最后的大赢家
气怕盛,心怕满,工作中要戒骄戒躁
执行到位,笑到最后
链状效应:想叹气时就微笑
离职场抱怨远一点
停止抱怨,反思自己
人际规律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
从破格录用想到的
成功打造第一印象
刺猬法则:与人相处,距离产生美
我们都需要一定的“距离”
交际中的距离学问
投射效应:人心各不同,不要以己度人
为何会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结
辩证走出“投射效应”的误区
自我暴露定律:适当暴露,让你们的关系更加亲密
适当的“自我暴露”有助于加深亲密度
过犹不及,暴露自己要有度
刻板效应:别让记忆中的刻板挡住你的人缘
偏见的认知源于记忆中的刻板
如何移去记忆中的刻板
换位思考定律: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经济效应
公地悲剧:都是“公共”惹的祸
为什么“公共”会惹祸
走出“公地悲剧”的旋涡
泡沫经济: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泡沫经济如同猴子捞月
测不准定律:越是“测不准”越有创造性
我们生活在一个“测不准”的世界
从经济学视窗看“测不准”
口红效应:经济危机中逆势上扬的商机
“口红”为何走俏
经济危机中常见的生机产业
乘数效应:一次投入,拉动一系列反应
一场暴风雨引发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不是万有定律,要辩证看待
拉动效应:经济在于“拉动”
正确评估政府投资的拉动效应
高速铁路带动沿线新投资
决策学问
机会成本: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有选择就有机会成本
赌博,赢不来幸福
羊群效应:别被潮流牵着鼻子走
有种选择叫“跟风”
赢在自己,做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沉没成本:难以割舍已经失去的,只会失去更多
别在“失去”上徘徊
忘记沉没成本,向前看
“最大笨蛋”理论:你会成为那个最大的傻瓜吗
没有最笨,只有更笨
别做最后一个笨蛋
消费者剩余效应:在花钱中学会省钱
愿意支付VS 实际支付
不上“一口价”的当,省不省先“砍”一下再说
前景理论:“患得患失”是一种纠结
面对获得与失去时的心理纠结
把握好风险尺度,别错失良机
管理原理
二八法则:抓住起主宰作用的“关键”
无所不在的二八法则
二八法则的运用
犯人船理论:制度比人治更有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遵循制度的人
公平理论:绝对公平是乌托邦
绝对的公平根本不存在
寻找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完美平衡点
鲇鱼效应:让外来“鲇鱼”助你越游越快
鲇鱼效应就是一种负激励
引入“鲇鱼”员工
竞争规则
零和游戏定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化敌为友,与对手双赢
NBA 比赛中的赢家学问
马蝇效应:激励自己,跑得更快
背负压力,你会跑得更快
对手的“叮咬”,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波特法则:有独特的定位,才会有独特的成功
不求第一,但求独特
一只脚不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
权变理论:随具体情境而变,依具体情况而定
计划没有变化快
以变应变,才能赢得精彩
达维多定律:及时淘汰,不断创新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万事源于想,创新从转变思维开始
两性秘密
吸引力法则:指引丘比特之箭的神奇力量
人海茫茫,偏偏喜欢相似的“你”
“关注”并“吸引”,将爱情进行到底
布里丹毛驴效应:真爱一个人,就不要优柔寡断
优柔寡断,爱将无法选择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视觉定律:女人远看才美,男人近看才识
女人要远看,男人要近看
远近得当,才能生活融洽
麦穗理论:不求最好的他(她),但求最适合的他(她)
走进麦田,面对选择却又难以选择
穿越麦田,在心灵的交融中找到心的归宿
虚入效应:爱就要勇敢地“乘虚而入”
爱她(他),要在她(他)最需要你的时候出现
懂得付出,爱终究会有回报
生活准则
酸葡萄甜柠檬定律:只要你愿意,总有理由幸福
透视狐狸的酸葡萄心理:快乐是自找的
幸福,要保持适度的阿Q 精神
因果定律:种下“幸福”,收获“幸福”
活在当下,让今天成为明天的幸福理由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史华兹论断:“幸”与“不幸”,全在于你
从“塞翁失马”到“不幸中的万幸”
能从不幸中看幸福,就会别有洞天
罗伯特定理:走出消极旋涡,不要被自己打败
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
别让悲观遮挡了生命的阳光
幸福递减定律:知足才能常乐
莫让内心失去对幸福的敏感
知足与感恩,飞往幸福的一对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