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当代(1985-2000)前卫艺术家的美学追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0420
  • 作      者:
    彭修银,杨爱新,张宏亮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彭修银,199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1991年至2006年执教于南开大学。现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方美学、东方绘画史论研究。著有《美学范畴论》(台湾文津出版社1993年10月)、《中西戏剧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武汉出版社1994年5月)、《中国文人画的美学传统》(台湾文津出版社1995年10月)、《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东方美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近代中日文艺学话语的转型及其关系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当代(1985-2000)前卫艺术家的美学追寻》内容有:“85美术运动”中的青年画家群体,前卫:青年画家闪亮的臂章,激情燃烧:'85美术运动中的青年画家群体,拒绝传统:扯断脐带轻装前进,文化旗帜:我们的绘画不是艺术,理性宣言:用我们的绘画思考民族的命运等。
展开
精彩书摘
  这里没有了传统历史绘画的典型人物和具体情节,没有通过画面费力诉说的意义导向,人物已被抽去了具体的、个性化的特殊表征,只作为一组符号,一种提示,指向关于具体历史事件的深层文化意蕴。显然,与传统历史人物绘画相比,胡伟的这幅作品内涵容量极大地加深拓宽了。<br>  比胡伟走得更远的是李贵君的油画《画室》。如果说《李大钊、瞿秋白、肖红》中三个人物尽管在画面构图处理上似乎互不相关,实则以透视的远近和标题提示着其思想的一脉相承的话,《画室》中的三个人物则是真正的决不相关:一个作画,一个倚墙呆立,一个漫步读书,没有情节,人物之间也完全无从搜索出隐含的暗示和意义。作品拒绝询问和意义解释,它的全部意义只在于“呈现”。《画室》及一批与之相似的《春天来了》、《小巷》、《饭店一角》、《草原的云》等,被称作“无意义的现实”,它们拒绝传统的审读习惯,拒绝给予观者先人为主的观念,让欣赏者自己去思考、独立体验,作者给予的只是一个思想的入口,一个“契机”,至于从这里出发,你能走多长多远,全赖于你的心智能力。显然,这是对传统意义美术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反动。<br>  《李大钊、瞿秋白、肖红》、《画室》是对传统的主题先行和反映论绘画的反动,但反动的途径并不是简单地弱化或抽空画面的显在意义,更主要的是用欣赏者陌生的表现手法破坏传统的解读模式,在距离效应下向欣赏者传达另一层面和性格的意义。胡伟对自己的创作有这样的解释:“表现哲理,表现多维的意识,整体地把握世界,是我近期所追求的”。①为了接近自己的目标,他认为关键“不是画什么,而是怎样画”。<br>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nbsp;“'85美术运动”中的青年画家群体<br>第一节&nbsp;前卫:青年画家闪亮的臂章<br>第二节&nbsp;激情燃烧:’85美术运动中的青年画家群体<br>第三节&nbsp;拒绝传统:扯断脐带轻装前进<br><br>第二章&nbsp;文化旗帜:我们的绘画不是艺术<br>第一节&nbsp;理性宣言:用我们的绘画思考民族的命运<br>第二节&nbsp;生命呐喊:在绘画中寻找被人类自己否定了的自由<br>第三节&nbsp;看不懂的艺术:给你一种新的目光审视自己和世界<br><br>第三章&nbsp;走不出的传统:天降大任于吾辈<br>第一节&nbsp;使命意识:重建乌托邦<br>第二节&nbsp;责任情结:悲剧感和牺牲精神<br><br>第四章&nbsp;先锋的悲哀:不得不倒的旗帜<br>第一节&nbsp;改变有时只能是选择:对西方哲学、艺术的依存性<br>第二节&nbsp;长不熟的青苹果:语言的贫瘠和表达的生硬<br>第三节&nbsp;不得不倒的旗帜:价值实现的障碍<br><br>第五章&nbsp;’89后青年画家群体<br>第一节&nbsp;从近距离出发: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地道<br>第二节&nbsp;欲语还休的波普潮流:走向艳俗艺术的阶梯<br>第三节&nbsp;化茧为翅的努力:装置艺术及其他<br><br>第六章&nbsp;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br>第一节&nbsp;’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br>第二节&nbsp;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影响<br>第三节&nbsp;文化生存环境的宽松化及其影响<br>第四节&nbsp;文化交流渠道的畅通及其影响<br><br>第七章&nbsp;回归生活、切近现实美术潮流的美学意义<br>第一节&nbsp;近距离绘画为美术界确立的新起点<br>第二节&nbsp;表现性写实中感受真实的突现<br>第三节&nbsp;波普潮流的现实反讽<br>第四节&nbsp;切近现实美术潮流的美学意义<br><br>第八章&nbsp;语言锤炼、拓展与媒材转变<br>第一节&nbsp;架上美术语言的锤炼<br>第二节&nbsp;媒材转变与实验<br>第三节&nbsp;90年代美术语言探索与媒材转变的特点<br><br>第九章&nbsp;市场话题与文化责任意识<br>第一节&nbsp;市场化话题:观念意义大于操作意义<br>第二节&nbsp;90年代美术市场不成熟的原因分析<br>第三节&nbsp;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的突现<br><br>第十章&nbsp;后现代艺术思潮的中国变体及其意义<br>第一节&nbsp;后现代艺术中国变体的文化土壤<br>第二节&nbsp;后现代艺术思潮中国变体的文化意义<br><br>第十一章&nbsp;铁屋中的呐喊——行为艺术的突围<br>第一节&nbsp;中国行为艺术的批评误区<br>第二节&nbsp;行为艺术的缘起和发展历程<br>第三节&nbsp;行为艺术作品分类及行为艺术家的群体特征<br><br>第十二章&nbsp;中国行为艺术的双重尴尬语境<br>第一节&nbsp;中国行为艺术的国际化境遇——充当西方窥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变异镜<br>第二节&nbsp;中国行为艺术的本土化境遇与合法化危机<br><br>第十三章&nbsp;中国行为艺术的美学阐释及行为艺术表象特征<br>第一节&nbsp;中国行为艺术的美学阐释<br>第二节&nbsp;行为艺术的表象特征<br><br>第十四章&nbsp;行为艺术何以成为可能,它是否是艺术的终结者<br>第一节&nbsp;行为艺术何以成为可能<br>第二节&nbsp;行为艺术是否为艺术的终结者<br><br>第十五章&nbsp;先天不足的中国行为艺术如何一路走好<br>第一节&nbsp;行为艺术的不足与局限<br>第二节&nbsp;行为艺术如何应对商业化<br>主要参考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