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书前先思考三大问题:
1.《名人传》为什么会受到欢迎?
2.罗曼•罗兰为什么要写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贝多芬,而不是其他人?
3.《名人传》给读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本书由译者历时两年写成。
●在本书翻译过程中,作者仔细翻译,力求细节符合原文。
●本书能帮你了解米开朗琪罗、贝多芬、托尔斯泰。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传记作品。《名人传》三位主人公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都是不朽名人,他们的人生绚烂多彩,他们的作品厚重而大气磅礴。罗曼•罗兰紧紧抓住三位巨人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遭遇艰难困苦时始终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英雄之歌”。
第一章
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
——贝多芬
从外表看,他仿佛是个天生的运动家。短小身材,臃肿结实,脸庞宽大而红润,直到晚年,他的皮肤才因为生病而变得蜡黄。
在冬季,他会把自己关在房内,远离田野。此时,他那一头乌黑的头发,就开始变得异常浓密蓬乱,额角也隆起,显得宽广无比。他的头发根根倒竖,仿佛梳子从未光临过一般,简直能跟“美杜莎(古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头上的乱蛇”媲美。
以上说法,皆是根据英国游历家罗素1882年时的记载——1801年,彼时,奥地利有名的钢琴家车尔尼还是个孩童,当他看到身着羊皮衣裤的贝多芬顶着一头乱发,蓄着多日不剃的胡子时,还以为自己遇到了小说中的流浪者鲁滨孙。
贝多芬的双眼,燃烧着一种奇异的火焰,它能让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一震。他的这双眼睛会射出狂野的光芒。然而,大多数人却无法分辨贝多芬眼睛的颜色,因为他的眼睛是灰蓝色的,与大家印象中的黑色非常接近。
根据画家克勒贝尔的记载,贝多芬的眼睛通常是细小而深陷的,只有在兴奋或愤怒时,他的眼睛才会睁开。眼球在贝多芬的眼眶中旋转,仿佛在向人们宣告,它们是有思想的。而据医生米勒1820年的记载,贝多芬的眼睛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时而温柔妩媚,时而怅然若失,时而气焰逼人、令人心颤。
贝多芬的双眼,就深陷在眼窝之中。
他经常用忧郁的目光打量天空,宽短的鼻子,让他看上去就像一头狮子。他的嘴巴是俊秀的,可下唇却向前突出,这让他的牙床看上去非常有力,似乎能一口把核桃咬碎。右边的下巴是凹陷的,这让他的脸左右失衡,看上去有些古怪。
英国著名钢琴家莫舍勒斯说道:“贝多芬笑起来很温和,在与人交谈时,脸上总是充满令人欢欣鼓舞的可爱神情。但有时候,他的笑容又很丑陋、粗野,笑声也是古怪狭促。”
他的笑容如此多变,是因为他并非快乐的人。
贝多芬总是一副忧郁的模样,散发着一种“无可救药的悲伤”。1825年,德国诗人雷斯塔伯说道:“他温柔的眼睛中,有着强烈的痛苦。”当雷斯塔伯看到贝多芬这副模样时,总要竭尽全力才能忍住泪水。
1826年,歌剧院领导人布劳恩•凡•布劳恩塔尔在一家酒馆碰到了贝多芬,彼时,贝多芬正坐在角落中,双眼紧闭着叼着一个长烟斗,一副等待死神降临的模样——临死前,贝多芬也确实是这种神态——当有朋友跟他说话时,他总会凄然一笑,然后从衣兜里拿出笔记本,让别人写下想说的话。
是的,贝多芬是个聋子,这也是让人们颇为遗憾的一点。但正是因为这点,他的脸色才会变化万千。当他弹钢琴时被人撞见,或灵感突现时,他的行为就会让街上的人大惊失色。
“他青筋暴跳,脸上的肌肉都耸了起来,原本粗野的目光也变得更恐怖了!他的嘴唇不停地抖动,好像一个巫师被自己召唤出的恶魔附体了一般!”这番评价,让贝多芬就像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李尔王一样神秘。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在科隆附近的波恩的一间破旧阁楼上出生。他的祖籍是弗朗德勒,父亲是个无甚才华且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者,母亲则是女佣——是厨师的女儿,在第一任男仆丈夫死后,改嫁贝多芬父亲。
在这样的家庭中生长,就注定贝多芬的童年不能像莫扎特一样快乐,事实上,他的童年是充满苦难的,这一切,都源于他嗜酒如命的父亲。
贝多芬小时候,他的父亲为了炫耀儿子是个神童,每天都将他关在屋内,或是把他“钉”在洋琴前,或是“绑”在小提琴前。繁重的练习让贝多芬喘不过气来,但好在,他没有因此而抵触音乐。但可怕的是,为了让年幼的贝多芬技艺更高,他的父亲开始使用暴力逼迫他。
虽然贝多芬年纪很小,但他已经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11岁时,他加入了剧院的乐队,并在13岁那年当上了管风琴手,开始为一日三餐操心。
1787年,贝多芬母亲去世了,这对他的打击很大。“对我来说,她就是个值得爱戴的善良天使,也是我最好的朋友。当她能听见我唤她‘母亲’时,没人能比我更幸福。”贝多芬在给沙德医生的书信中沉痛地回忆道。
他的母亲死于肺病,母亲的死亡让贝多芬开始恐慌,他觉得自己肺部也时常不适。但比健康更令他困扰的,是他必须担起养活家庭的重任。
17岁那年,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他不得不让父亲“退休”,因为他的父亲已经酗酒到无力支撑起家庭了。父亲工作的剧院也因此决定,将养老金交给贝多芬领取,以免这些钱全被他父亲挥霍一空。
这些悲惨的经历,都给贝多芬的童年带去了无限伤痛。
然而,上帝并未遗忘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他们是布勒宁一家,也是贝多芬终生珍视的一家。其中,活泼可爱的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只比贝多芬小两岁。贝多芬教她音乐,督促她走上诗歌之路,她亦是贝多芬的童年伙伴,两人间有种说不清的温柔和默契。
后来,埃莱奥诺雷嫁给了医生韦格勒,他们夫妇俩都与贝多芬保持着密切关系。直到暮年时,三人仍旧保持着纯洁伟大的友谊,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但他对童年的回忆除了凄凉外,还有一些温馨。即便他日后离开波恩,来到繁华的维也纳或荒僻的郊野,也从未忘却雄伟的莱茵河,以及那河畔的故乡。
是啊,莱茵河是那样灵动,仿佛能通人性。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灵魂,承载着无数思想与力量。在贝多芬看来,这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能比故乡波恩更美好、更柔婉、更壮丽了。在莱茵河那开满鲜花的堤岸上,贝多芬度过了人生的前20年。在这片土地上,他让自己的梦生根发芽。
青草在水面懒懒地拂动着,在薄雾的笼罩下,白杨、灌木、柳树和果树将自己的根部沉浸在静谧而又湍急的河中。就连那些村落、教堂和墓地,仿佛也慵懒地睁开眼睛,好奇地俯视着河岸。远处是蓝色的七峰山,在苍穹中,它勾勒出一道严峻的侧影。在七峰山上伫立的是一座已经废弃的古堡,这也让七峰山的轮廓更加纤长古怪。
贝多芬一直忠于这片土地,直到弥留之际,他仍然渴望再次回到故乡。然而,这个愿望却成了遗憾,最终也未能满足。
“我的故乡,一个生动而美丽的地方,她是那样明亮,直到我离开时,她依然如故。”
第二章
欧洲大革命爆发了,贝多芬的心也被牢牢攫住。波恩大学一直是新思想的聚集场所,贝多芬1789年5月14日入学,成了波恩大学的一分子。后来,他还主修了德国文学课,这堂课是由下一任莱茵州检察官厄洛热•施耐德教授开讲的。
当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入波恩时,厄洛热•施耐德教授满怀激情地朗诵道:“专制的铁链被斩断了……幸福的民族……”这首诗彻底激发了学生们对革命的热情。第二年,厄洛热•施耐德教授出版了一本革命诗集,在预订者名单中,贝多芬与布勒宁一家的名字赫然在列。
1792年11月,战火蔓延到了波恩,贝多芬不得不远走他乡,前往德意志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在迁徙途中,他遇到了即将前往法国作战的黑森军队,顿时生出了熊熊的爱国热情。
在1796到1797年,他将弗里贝格的战斗诗篇谱了曲,一首是爱国合唱曲《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另外一首是《行军曲》。尽管贝多芬在作品中赞扬了自己的祖国,赞扬了反抗大革命的人们,但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大革命已经征服了世界,也征服了贝多芬本人。
1798年,贝多芬在奥地利与法国关系紧张之际,依旧跟法国人来往。在这些法国人中,有法国大使馆工作人员,也有刚到维也纳的贝尔纳多特将军。与这些人交往,贝多芬开始对共和思想产生好感。这种共和思想在贝多芬脑海中生根发芽,慢慢成长。
这一时期,施泰因豪泽为贝多芬画了一幅肖像,这幅肖像简直惟妙惟肖,与贝多芬的其他画像比,就像拿盖兰(法国著名新古典主义画家)的拿破仑肖像画与其他的拿破仑画像比。
在这张肖像画中,贝多芬的神情虽然严肃,却有一种激情。年轻的贝多芬瘦削却挺拔,那高高的领口让他的脖颈挺直高昂。在贝多芬的双眸中,充满了不屑与骄傲。
他是明白自己价值的,他也相信自己的能力,因为在1796年,他曾在笔记本中写过,“勇敢、不屈!虽然我的身体不好,但我的天分终究会让我获胜……我已经25岁了……就在这一年,我必须展现出我的魅力!”
正是这样的自信,让伯恩哈德夫人与格林克误以为他傲慢无礼,阴郁粗俗,他的外乡口音成了她们诟病的地方。但只有贝多芬的挚友知道,在他傲慢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而善良的心。
譬如贝多芬给韦格勒去信时,脑海中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若我看到一个朋友生活拮据,但我又没有能力救济他时,我就会回到书桌前继续工作。因为用不了多久,我就有足够的能力帮他摆脱拮据……你看,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随后,贝多芬又写道:“我的艺术,应该让穷人们受益。”
然而此时,疾病却敲响了他的门,并且一缠就是一生。
1796年到1800年,贝多芬重听的毛病开始变得严重起来,他开始不分白天黑夜地耳鸣。不仅承受着听力下降带来的痛苦,他还承受着无比难忍的内脏疼痛。最初几年,他一直瞒着所有人,甚至对自己的挚友也未曾吐露半句。他害怕被人发现,一个音乐家即将变成聋子的事实。于是,他独自保守着这个秘密,也开始躲着别人。
直到1801年,他觉得自己再也无法隐瞒下去了。他决定告诉自己的两位挚友医生韦格勒和牧师阿曼达。他在信中绝望地写道:
“我亲爱的、善良而又忠诚的朋友阿曼达……我多希望你能时常陪在我的身边啊!你的贝多芬真是可怜至极了。你知道,我身体中最高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已经大大衰退,我们在一起时,我其实就有了些征兆,但我一直瞒着你。可后来,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我还会痊愈吗?我当然如此盼望着,但这是非常渺茫的事,因为这种病是无可救药的。我不得不过着凄惨的生活,躲着我爱的一切人与物,这个世界是多么残酷自私啊……我只能就此蛰伏,听天由命了。我也想战胜病魔,但这……可能实现吗?”
给韦格勒的信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这两年,我躲开了所有交际,因为我没办法跟人交流:是的,我聋了。如果我从事的其他职业,也许聋了还不算什么。但做我这行的,这无疑是最可怕的。我有很多敌人,他们又将怎么看我?希腊的伦理学家与史家让我学会隐忍,但只要有可能,我想跟命运做斗争!但有些时候,我发现自己简直是上帝创造的生物中最可怜的一个……隐忍,这是多么伤心的词,但这却是我唯一的出路!”
在贝多芬当时的作品中,有一部分表现了这种悲剧式的愁苦,比如他1799年创造的第十三号作品《悲怆奏鸣曲》,还有1798年创作的第一号之三的奏鸣曲中的广板。但奇怪的是,贝多芬的作品中,并非全部都带着忧郁的情绪,还有很多表达了年轻人的天真。比如他1800年创作的基调欢快的《七重奏》,再比如他1800年创作的明澈如水的《第一交响曲》。
要让心灵适应愁苦,这无疑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因为一个心需要快乐。当我们求快乐而不得时,就只能靠自己来创造快乐了。当“今天”太过残酷时,心便只能在“昨天”中生存,因为过去的美好岁月,是无法被时间消磨的。当这些美好已经远去时,它的余韵仍旧会照亮人们的心。
独自一人在维也纳受苦的那段日子里,贝多芬就生活在对故乡的回忆中。在那个时代,他创作了无数令人瞠目结舌的,带着故乡韵味的作品。
《七重奏》就是赞颂莱茵的曲子。而《第一交响曲》,也是贝多芬创作出来的赞颂莱茵的曲子,这首曲子描绘了青年人乐观面对梦想的诗歌。
这些诗歌慵懒而快乐,在某些段落、引子中,在低音与高音的明暗对照中,在荒诞的谐谑曲中,带给我们愉悦的感受。
贝多芬篇
原 序 / 2
第一章 / 4
第二章 / 8
第三章 / 11
第四章 / 16
第五章 / 20
第六章 / 25
第七章 / 29
第八章 / 31
第九章 / 35
米开朗琪罗篇
原 序 / 40
第一章 米开朗琪罗之力量 / 43
1.初露锋芒 / 43
2.《大卫》与达•芬奇 / 45
3.尤利乌斯二世 / 49
4.西斯廷教堂 / 52
第二章 米开朗琪罗之崩溃 / 55
1.诗人 / 55
2.克雷蒙七世 / 58
第三章 米开朗琪罗之绝望 / 62
1.革命者 / 62
2.一场救赎 / 69
第四章 米开朗琪罗之爱 / 72
1.以爱之名 / 72
2.维多利亚•科隆纳 / 76
3.保罗三世 / 84
第五章 米开朗琪罗之信仰 / 88
1.圣彼得大教堂 / 88
2.圣乔凡尼教堂与侄儿利奥那多 / 90
3.朋友们和助手们 / 93
第六章 米开朗琪罗之孤独 / 98
1.晚年 / 98
2.尾声 / 103
列夫•托尔斯泰篇
原 序 / 108
第一章 / 109
第二章 / 112
第三章 / 116
第四章 / 121
第五章 / 123
第六章 / 129
第七章 / 134
第八章 / 139
第九章 / 142
第十章 / 154
第十一章 / 161
第十二章 / 164
第十三章 / 169
第十四章 / 180
第十五章 / 192
第十六章 / 197
第十七章 / 205
第十八章 /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