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63377
  • 作      者:
    王列耀,龙扬志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列耀,湖北武汉人,现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近年来在《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戏剧的悲剧意识》《隔海之望——东南亚华人文学中的“望”与“乡”》《宗教情结与华文文学》《困者之舞——近四十年来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文学》《趋异与共生——东南亚华文文学新镜像》等学术著作多种,主编了“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与华文传媒研究丛书”,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龙扬志,湖南涟源人,文学博士,2010~2012年在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批评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诗歌和世界华文文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刊载论文50余篇,发表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300多件。承担广东省学科共建项目、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各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澳门文化丛书·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选择极为重要的中文媒体《澳门日报》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副刊文学的研究,折射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澳门文学迎接历史语境转换的复杂过程,追踪文学创作实绩、创作与批评观念因革、文坛秩序重组的基本状况,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澳门生存命运的重新书写。
展开
精彩书摘
  二“过渡”的政治诗学与文化面孔
  “过渡期”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正式出现在中葡两国关系的表述中,始于《中葡联合声明》(1987年3月26日草签,1988年1月15日正式生效);但在社会政治、文化、意识、观念等层面,“过渡”早已开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论是文化界人±还是澳门本地居民,都已意识到澳门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因此,文化、文学意义上的“过渡”显然不止1988~1999年这段时间。过渡期的文学创作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本土身份认同,即“澳门性”;二是民族身份认同,即“中国性”。后者是澳门过渡期政治诗学的核心,“澳门性”植基于“中国性”之中。
  与香港相比,澳门文学的本土自觉起步较晚。这与澳门在周边的历史变迁中成为移民中转站的地缘政治处境相关。澳门新生代诗人懿灵将澳门定位为一个“流动岛”:“澳门从不留人。因为澳门有出入境自由,也因此而流失人才。澳门人是流离的,这里多的是过客;澳门政治是流离的,一时偏左一时又偏右;而整个岛是流动的,流动的岛不但向外流,还有以内圆心为目标的不断向内倒流的特性。”①与之相应,澳门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学平台,如纯文学刊物、纯文学媒体、纯文学出版机制等。澳门文学的本土意识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社会经济大发展时期方始萌芽,经创作与批评的双向互动,逐渐自觉。
  澳门的民族意识在诗学领域的折射,与香港等其他殖民地既同又异。其共性在于对政治一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虽然认同诉求到“过渡期”已不是问题,但百年以来“事实属于”西方“宗主国”的历史遭际已深植于澳门的集体记忆,一旦遇到突破口便可能爆发;特殊性在于它是以更温和、更折中、更少对抗性和二元对立性的方式生成的,关于这一点,澳门文学叙事可资佐证。澳门重要的华文媒体《澳门日报》从创刊起即肩负神圣的文化使命,在“中国性”问题上一直政治立场鲜明,50~60年代甚至受内地影响而出现过“红色”倾向②。70年代以后延续到过渡期,由于华人与葡萄牙当局矛盾的缓和,“红色”倾向消失了,作品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生活化,但其中的地域意识、民族意识并没有改变。例如那些生活类专栏散文,它们或描绘澳门的风物人情,或寄托故乡、故国之思,诸如《十六的月亮》(沈尚青)、《澳门新八景随想》(徐敏)、《澳门的秋天红叶》(张裕),这类作品几乎统领报端,单从题目即已见其旨趣。“过渡期”的历史契机唤起澳门对“中国性”的强调。缘源指出,“随着澳门回归祖国日近,作家们自觉地赋予作品爱澳门爱祖国的文学主题”①,当然也包括被这一特殊历史契机所重新唤起的东方身份焦虑。如余行心的《丝士咖啡室》、鲁茂的《白狼》,反映出华人、土生葡人与葡人三大族群的冲突,其中有着格式化了的殖民与反殖民、西方与东方的权力关系模式。江思扬写于1992年的新诗《向晚的感觉》之(二),民族和历史意识更为直白:“亚美打庐大马路奏着四十年代的慢板/它西端的大钟仍指着一九四八年十二点/要焦急的行人驻足、回忆/西洋水手的趾高气扬。”②在这里,西方被反定义为与自身对立的“他者”,是东方殖民地普遍出现过的表达身份焦虑的政治诗学。
  以西方为他者的身份焦虑并非过渡期澳门政治诗学的全部基调。无论创作还是批评领域都出现了“温和性”,曾有学者就一本澳门文学评论集指出其整体倾向:“《濠海丛刊》之《澳门文学评论选》上篇收录了21篇文章,全部是澳门作家论澳门文学特点及发展方向之作。这些文章所指出的澳门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三,其一是采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为主,现代、后现代派的作品很少;其二是作品主题大多基于作者个人生活体会和遐想,具有深厚社会体验和广阔历史背景的很少。其三是抒情性的作品多,批判性的作品少。”③不仅如此,20世纪70年代后出现的散文,地域意识、民族意识多表现为描绘澳门奇丽的景色、宁静的生活、温暖的人情等美好的一面,或者寄托对故国、故乡、故人之怀思,“写事抒怀”“怡情益智”的倾向较为突出。
  ……
展开
目录
文学场与澳门文学研究
一“澳门文学”:文学概念及其表述意义
二澳门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
三场域视域与澳门文学研究
第一章“回归”与澳门文学历史语境转换
引言
一从“后殖民”话题说起
二“过渡”的政治诗学与文化面孔
三“回归”:模糊的文学地平线
第二章中文报纸副刊与澳门文学场之建立
一副刊:文学语境的语境
二副刊对澳门文学的塑造
三文学的改造
四“副刊能寄托些什么希望”
第三章持续的文学激情:“回归”十年文学分类考察
一澳门新生代诗人主体变迁与“诗城”再造
二内在体验、社会诉求与本土书写--散文巡礼
三艺术的虚构与虚构的艺术--小说观察
第四章澳门文学批评的场域与方法
一澳门文学批评的场域呈现
二澳门文学研究的边缘视角--以饶芃子的澳门文学考察实践为例
第五章商业语境中的平面传媒与文学副刊
一产业?商品?营利:商业语境中的澳门平面传媒
二生产?传播?消费:副刊语境中的澳门文学活动
三商业性?消费性?文学性:栖身于媒介场的文学言说
第六章副刊文学:直面中庸的悖论
一“框框文学”:报纸副刊的承担及其局限
二直面“中庸”的悖论
三“走出来”:澳门文学场域的开拓
附录《澳门日报》副刊文学评论篇目(1999年1月~2009年12月)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