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晚清小说的变革:中西互动与传统的内在转化——以梁启超为中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44725
  • 作      者:
    姜荣刚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姜荣刚,河南商城人。200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及文艺学,曾在《文学遗产》、《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晚清小说的变革·中西互动与传统的内在转化:以梁启超为中心》确定以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梁启超及以其为核心的小说家作为重点考察对象,企图对晚清小说的发展变化作一整体的透视。之所以选择梁启超为中心人物,是因为:一,梁启超早期接受的是严格的正统文化教育,他提倡并积极进行小说的理论研究和创作,这种情况具有典型意义,是研究晚清小说变革的绝好参照;二,他是晚清政治的中心人物,在思想、文化界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晚清小说界革命的理论就是他首次提出来的,这有利于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考察晚清小说的变革;三,他本人直接参与小说的翻译与创作,晚清第一种小说专刊《新小说》就是由他创办的;四,他的小说活动正好与晚清小说变化的最重要阶段相一致,虽然在1905年以后他基本不再参与小说活动,但其影响仍然存在,曾经活动在他周围的一些小说家仍然在此后的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以梁启超为中心来研究晚清小说的变革,为探讨晚清小说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对于白话小说而言,因其语体,长期以来成为受正统文化限制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作为一个受到正统文化教育的士人来说,在他进入白话小说创作时,他要实现由文言写作向白话写作的自然过渡。梁启超在《(十五小豪杰)译后语》中说:“本书原拟依《水浒》、《红楼》等书体裁,纯用俗话,但翻译之时,甚为困难。参用文言,劳半功倍。计前数回文体,每点钟仅能译千字,此次则译二千五百字。译者贪省时日,只得文俗并用。明知体例不符,俟全书杀青时,再改定耳。但因此亦可见语言、文字分离,为中国文学最不便之一端,而文界革命非易言也。”①姚鹏图也说:“鄙人近年为人捉刀,作开会演说、启蒙讲义,皆用白话体裁,下笔之难,百倍于文话。其初每倩人执笔,而口授之,久之乃能搦管自书。然总不如文话之简捷易明,往往累牍连篇,笔不及挥,不过抵文话数十字、数句之用。固自以为文人结习过深,断不可据一人之私见,以议白话之短长也。”②这应该是士人进入白话小说创作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反过来,士人在阅读小说时可能也会选择更适合自己口味的语体。袁进在谈到晚清文言小说兴旺的时候,说:“1908年,徐念慈统计了当时小说的销售情况,发现当时的文言小说销数,已经大于白话小说,徐念慈由此判定,当时小说的主要读者是‘出于旧学界而输入新学说’的士大夫。梁启超在1915年也认为提倡小说的十年以来,小说读者大大增加,而且主要是‘举国士大夫’。士大夫原来是拒斥小说的,是小说的潜在市场;一旦他们接受了小说,成为小说的读者,小说市场自然要大大扩展,同时,士大夫的欣赏趣味自然也要进入小说。这就是近代小说出现‘雅化’的原因。正是由于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众多士大夫加入小说读者队伍,造成了中国小说史上文言小说最为发达的阶段;也正是由于加入小说读者队伍的士大夫阶层已经濒于灭亡,所以文言小说的兴旺只能是昙花一现。”③文言小说在晚清是否超过了白话小说,还得依赖统计数据的进一步证明,但不管怎么说,晚清文言小说确实相当的繁荣。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文言小说在晚清的繁荣并未改变语体对其自身束缚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反而更加清晰地说明文言小说难以走出困境的历史命运。对于白话小说而言,因其语体为士大夫所鄙弃,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这使白话小说在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品格时受到限制。但是一旦白话小说的语体问题得到根本转变,中国小说将会走出历史困境,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在晚清,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不仅是小说创作的繁荣,同时也表现在白话语体的推尊上。这一点在中国小说革新上的意义,到“五四”更加明显,学者对此点之研究颇为深入,无须赘言。然于晚清显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在笔者看来,它是古代小说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因素。
  晚清对白话小说语体的定位与讨论起端不是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所致,它得益于大的社会思想文化环境。王尔敏说:“中国近代思潮,在诸般思想之中,有一枝注意到中国全民醒觉问题。自甲午战后,日渐重要。中国知识分子先知先觉之士,醒悟到有责任唤起民众,共同拯救国家危亡。此一动机之下,遂展开种种活动与努力。一枝趋向于民生问题,因而开拓出农业改良思想。一枝趋向于民权问题,因而开拓出民主、立宪与革命等等运动。但在基本上,尤其重要者则为民众知识问题。若不提高民众知识,一切努力将必落空。思考及于中国民众知识之提高,自然即引发知识普及化之醒觉。而先其所急,无过于语言文字之普及,使民众得以迅速获得知识,自为切实有效途径。由此基本认识所启示,随后即进入于语文普及思考之中,并辗转形成百年来之各种语文改良活动。”①王氏所论实为晚清提倡白话文起念之思想背景。因开启民智之需遂及于全民识字之问题,在此种情况下,通俗小说的广泛普及性遂得以为有识之士所看重。而通俗小说之所以有如此魅力,部分原因在于其适合大众阅读的白话语体,因此遂引发了小说内部语体问题的讨论。黄遵宪说:“余闻古罗马时,仅用腊丁语,各国以语言殊异,病其难用,自法国易以法音,英国易以英音,而英法诸国文学始盛。”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 选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二 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 研究对象的界定

第一章 危机下的晚清小说及其文学生态
第一节 晚清社会文化变迁与小说观念的转变
第二节 科举危机与晚清小说创作主体的构成
第三节 无力的文字狱
第四节 白话文的提倡及其对晚清小说的影响
第五节 傅兰雅“时新小说”征文的启示
一 傅兰雅的“时新小说”征文
二 救亡图存:晚清小说繁荣的历史契机

第二章 “新小说”理论的形成
——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提出
第一节 康有为提倡小说的思想基础及其影响
第二节 戊戌政变前梁启超的小说观念
第三节 梁启超小说理论的过渡——《译印政治小说序》
第四节 “新小说”的提出——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理论
一 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理论的缘起
二 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思想基础
三 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的基本内涵
第五节 余论
一 梁启超的《小说丛话》及其基本思想
二 如何看待梁启超的“小说为文学最上乘”论
三 如何看待域外文学观念对梁启超小说观念的影响

第三章 “新小说”的实践——梁启超的小说翻译与创作
第一节 梁启超的小说翻译及其影响
一 “关切于今日中国时局者”——《佳人奇遇》的翻译
二 “译意不译词”及“中国化”的翻译——《十五小豪杰》
三 梁启超与晚清翻译小说的兴盛
四 中西小说的比较及晚清小说家的基本立场
第二节 “以新意境人旧风格”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
一 “专欲发表区区政见”——《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意图及其基本内容
二 以“新小说之意境”入“旧小说之体裁”——《新中国未来记》的创作方式
三 《新中国未来记》的叙事方式

第四章《新小说》研究
第一节 《新小说》的编刊情况
一 《新小说》的宗旨、体例及其内容
二 《新小说》前后思想、风格与主要撰稿人的变化
三 《新小说》刊行地及刊行时间考辨
四 《新小说》停刊原因新探
第二节 《新小说》的小说理论
一 狄葆贤
二 慧广
三 蜕庵
四 瑟斋
五 曼殊
六 浴血生
七 昭琴
八 侠人
九 定一
十 解脱
十一 松岑
十二 吴趼人
十三 知新主人
第三节 《新小说》的自著小说
一 《新小说》前期的历史小说与政治小说
二 吴趼人附颐琐
第四节 翻译小说
一 哲理、科学小说
二 冒险小说:《二勇少年》
三 侦探小说:《离魂病》、《毒药案》、《毒蛇圈》、《双公使》.
四 语怪小说
五 外交小说
六 写情小说:《电术奇谈》、《新译神女再世奇缘》(标“奇情小说”)
第五节 其他杂著小说

第五章 “新小说”的检讨及晚清小说的发展趋向
——兼及晚清小说变革的整体思考
第一节 “新小说”的检讨及晚清小说的发展趋向
一 对梁启超及“新小说”的检讨
二 晚清小说的发展趋向
三 晚清小说发展的非主流声音
第二节 中西互动与传统的内在转化——对晚清小说变革的整体思考

第六章 晚清小说变革的传统回顾——从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基本路径看晚清小说的发展
第一节 传统小说的内在批判
第二节 传统小说的“尊体”与“破体”
一 小说的政教化
二 小说的史化与诗文化
第三节 传统小说由文学边缘到中心的位移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