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寺僧逐佳客,他人坏了名
唐僧师徒来到“敕建宝林寺”,只是想要求借一宿。然而唐僧先去商量,却碰了一鼻子灰回来。后来孙悟空又去,结果全寺五百多和尚都出来列队相迎。同样的寺院,同样的僧官,为什么两个不同的人去了,竟会有如此悬殊的结果呢?原来是由于两个人求借的方法不同。
唐僧所用的是“以礼相求”的方法。
根据“见山门就有三升米分”的佛门规矩,他们来到宝林寺,就像来到了自己的家一样,大家自然都非常高兴。唐僧担心他的徒弟“嘴脸丑陋,言语粗疏,性刚气傲”,恐怕“冲撞了本处僧人”,便要亲自进去求见。从这里可以看出,唐僧一开始就很重视礼节,唯恐有一点不周之处。
唐僧刚到门前,就被人挡住,不许他擅入。这时唐僧便在外面耐心等待,没有一点冲撞之意。当守门的小和尚通报了僧官,僧官以为是“城上来的士夫降香”,急忙出迎,见是唐僧,十分生气。他先是让唐僧到前廊下去蹲,然后骂骂咧咧地拂袖而去。唐僧无缘无故地受了如此羞辱,一般人是无法忍受的,但是唐僧将这些都吞下自己的肚里了。当他跟进方丈之内,再一次低眉顺眼地请求借宿时,又遭那僧官的呵斥:“你既往西天取经,怎么连路也不会走?”接着又赶他到四五里外的小客店去住,这无异于在唐僧的身上泼了一瓢冷水。但是唐僧仍然耐着性子询问缘由。原来这里曾来了几个行脚僧,在寺里留住了几日,这些人便赖在这里不走,又在寺内干出了很多不轨之事。寺院吸取了这个教训,以后见了行僧,就像见了瘟疫一样。于是,唐僧不敢再多打扰,只得忍气吞声,尴尬地退了出来。
人们经常说:“有礼(理)走遍天下。”这句话一般来说是不错的。因为你只有对别人尊重,才能换得别人对你的热情。这也可以说是人心换人心的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某些例外的情况。例如,这次唐僧尽管已经见之以礼了,然而,不但步步行不通,反而一再受到莫名其妙的污辱。看来有些事情靠“礼”是求不到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