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戏曲研究.第九十四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3960185
  • 作      者:
    贾志刚主编
  • 出 版 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内容介绍
  本刊所设的栏目广泛涉及戏曲研究的多元领域,刊登戏曲理论、戏曲批评、戏曲遗产研究、深度访谈、戏曲史研究、戏曲文化研究、地方戏研究、比较戏剧、表导演艺术、戏曲音乐、文献考证、少数民族戏剧及各类专题研究。
展开
精彩书摘
  《戏曲研究(第九十四辑)》:
  4.秦腔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人才,乃宝中之宝。不论任何领域的兴衰起伏最后总取决于人才的数量是否充足,人才的结构是否合理,人才的素质是否优良。归根结底,人才是一切事业的根本。群星璀璨,人才辈出,风格多样,流派纷呈,艺术才能繁荣。不论是历史悠久的还是历史较短的地方戏曲都必须培养自己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名琴师、名舞美设计师。同时,为了不断壮大地方戏曲的队伍和群众基础,还必须培养新的观众,吸收壮大志愿者队伍,如戏迷、票友,等等。要从娃娃抓起,将学校与社会、专业与业余结合起来。注重人才的发现、培养、保护、交流与引进,不断“推星造星”,使地方戏曲充满生机与活力。
  人才是可变的“活性资源”。人力资源具有成长性、创造性、持续发展性。人力资源的整合、培养、开发、利用极其重要。除了要重视基础型的劳动能力、经验型的技术能力,更要重视现在戏曲最缺乏的智慧型的创意能力。不仅对于创作是这样,对于掌握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稳定老观众,发现、吸引新观众,不断开拓市场,都十分重要。魏长生不仅具有基础型的劳动能力、经验型的技术能力,而且具有智慧型的创意能力.,他从艺生涯中的几次转型,他的团队建设、剧目建设、传播和流布,都值得总结和借鉴。今天,在管理体制、资源配置、艺术生产、经营模式上,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因时、因地、因个体而制宜,“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地方戏不能只满足于在发祥地转悠,要敢于与京、昆等全国性大剧种,甚至跟电视网络等娱乐方式争夺观众份额,走出一隅,走向全目,甚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5.秦腔必须强化时代精神,敢于同答现代人反复思索、为之困惑的问题。
  这大概是魏长生的短板和肓点。他虽然也善于体会揣摩,但可惜由于各种局限性,他体会揣摩到人性贪婪、享受、丑恶的一面,搞出“淫戏害俗,流毒实甚”的粉戏,而不能走在时代的前面,给人以启迪和教化。作为一个秦腔艺人,魏长生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今天的秦腔人应以易俗社群贤为榜样,使秦腔不断变化,服务于时代进步,有益于世道人心。
  秦腔作为古老剧种,乃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时代延续性、非物质性、“活态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作为一种艺术资源,秦腔是一种动态概念。由于人们对资源认知和利用的程度是不断变化的,秦腔也是可以变化的。秦腔同然相对古老,但又因其通俗、草根,与现实生活较为贴近,而可以与时代同步前进。因此,必须坚持继承、发展、创新的方针,在认真清理家底,有计划地整理、恢复上演保留剧目的同时,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开拓新的题材,吸收新的营养,打造新的剧日,创造新的模式,表现新的人物,开拓新的市场,使声腔剧种获得新的发展。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地方戏要保持自己与时俱进的活力,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必须强化时代精神,敢于回答现代人反复思索、为之困惑的问题。在狂欢和消费成为时代文化主要特征的今天,人类陷入了“上帝死了”、信仰倒塌、理想放逐、丧失精神家园的恐惧、孤独和空虚之中,渴望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抚慰、关怀和指引。但是,根植于农业文明土壤里的地方戏曲更多关注的是道德、伦理、礼乐、教化功能层而,有意无意地弱化、淡化了关于人类生存方式、生存形态,以及深层的人性、微妙的情感等领域,因而难以满足当代观众的需求。所以,地方戏要想赢得当代观众的青睐,就要更加自觉地表现现实的、真实的人生,加强对人性的挖掘、探索、剖析。坚持理性批判精神,提高审美层次。以宽广的视野、博大的爱心,强化对众生特别是对弱势人群的关怀。坚持倡导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和人类普世价值原则的和谐统一。这应该是秦腔打破发展瓶颈、获取时代精神的根本所在和不二法门。
  ……
展开
目录
在中国梆子腔剧种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梆子腔传承与保护研究
当代秦腔传承为何举步维艰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梆子声腔剧种的传承与创新
论梆子腔在秦地之外的传播
重视梆子腔剧种的全局性保护
宛梆源流探析及其传承保护
感叹和思考
——有感于秦腔的现状与命运
梆子腔珍稀剧种的保护与传承
——西秦戏的艺术特征与生存发展
梆子腔音乐研究
“昆弋腔”辨疑
梆子腔的三种“音腔”构成形态及其流传
——兼论欢苦音的“脱落”
清代秦腔、吹腔及其关系辨析
——以《梅玉配》工尺谱和排印本《钵中莲》为中心的分析
浅谈中国戏曲的传承关系
——记秦腔《锁麟囊》音乐创作中的体会
梆子腔史论研究
易俗社名号的学术价值
梆子声腔的通用性格与梆子剧种的地域驯化及
落地生根
山西梆子腔考论
明清关中神庙配祀戏场及其民俗演剧考略
山西中路梆子生存现状研究
秦腔流派问题思考
河南戏曲市场调查
豫剧豫西调前身“靠山黄”发展历程研究
梆子腔创作研究
近年来秦腔现代戏创作的成就与缺失
——以《西京故事》《秦腔》等剧作为中心
易俗社作家群新论
创新是戏曲艺术永恒的主题
——以秦腔《周仁回府》的创作为例
近年来梆子腔剧种现代戏的成就、问题及对策
戏曲理论研究
概说文化空间与地方戏的关系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