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基金文库·诗词论丛:现代意识与20世纪上半期新文学家旧体诗》:
三、诗词艺术何去何从,期待一次跨学科的历史性会晤
因为诗词是中国文脉中的“基因”,所以文学史无法将其排斥在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7种现代当代文学史教材涉及20世纪诗词。《中华诗词》《当代诗词》《诗词》《长白山诗词》《岷峨诗稿》《心潮诗词》《东坡赤壁诗词》《心潮诗词评论》等全国公开发行的诗词类刊物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期刊方阵,《诗刊》社新办的《诗刊·子日》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诗铎》《诗词学》《诗词界》《天籁》《诗国》《九州诗词》等诗词类出版物,多由高校和诗社主办,具有同仁刊物的倾向,或带有明显的艺术宗尚,或试图对当代诗词展开学理性研究。除此之外,以内部准印的方式印行的全国各省市诗词刊物据说有三千种之多。因为大众的积极参与,诗词领域集中显现出文化转型的困境,思想、艺术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文学批评、审美研究对转型期的诗词文化生态不能忽视,更不能无视。“知人论世”是一个古老的诗学命题,诗词学是人学,诗词活动的主体是“人”。人的现代转型,促使诗词从精英艺术变成大众艺术。20世纪现代哲学的转折,触动传统诗词的现代转型。诗词的生存语境到底发生了什么现代性的变化?20世纪人类目光从认识自然转向对自身生存的关注。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哲学转向,直接催生了现代艺术。这正是新诗崛起的地方。新诗百年历程给诗词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系。
面对20世纪哲学的转向,我们发现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理想化抒情已难以触及这个时代人们的精神危机,我们需要面对“心灵的真实”。变形、夸张、幻觉、意识流都已出没在当代诗词中。爱之深,责之切。现代主义艺术精神——凝视非理性世界的勇气、承担苦难的毅力、批判现实的维度和意义建构的指向,是激发诗词艺术活力的酵母。读诗、写诗都是一种精神实践,从实践存在论的角度看,都是一种修身养性、塑造自我、创造人生、构建社会、实现理想的精神实践。诗词艺术是社会改造的力量,这种改造首先是诗人对自身的改造。它越包含深刻的个人体验、见解、情感、境界,先知先觉,越可能照亮他人、照亮现实,成为改造社会的力量。核心价值观不完全是一个政治话语,也是文学之根,是诗词传承与创新的生命之根。
只有突破传统诗词研究认识论的思路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才能进入实践生存论视野,建立当代诗词创造论文学价值观。这一点,对正确认识诗词艺术本质、把握“大众诗词热”走向、丰富当代文学、提升大众文化品质、促进人生诗化等时代命题影响深远。接受现代艺术精神的洗礼,是传统艺术现代转型不可回避的精神事件。
把诗词活动作为审美对象,透视大众诗词创作的特点、问题、局限和时代特质,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学一文化”研究,这是当代诗词审美学研究的核心。这个核心镶嵌在当代中国文化现代性这一框架上,涉及人的现代性、文学的现代性、文化的现代性。它不再是单纯的文学问题,需要我们做多学科的考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