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阶级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
一部关于机会不平等与孩子未来的生命纪实
克林顿、布什、奥巴马等政府首脑资深顾问、哈佛大学资深教授帕特南力作
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有识之士必读作品
汪晖甘阳毛尖吴飞郑戈阎小骏联袂推荐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我回到了俄亥俄州,但记忆中的故土已然消逝。
如果我能真正理解都柏林,那我也能
理解这世界上的所有城市。
在一粒沙中,我们看到整个世界。
我的故乡,回到20世纪的50年代,正是美国梦的一处梦乡,在那个名为俄亥俄州克林顿港的市镇上,所有的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体面的人生机遇。但半个世纪过去后,克林顿港的生活却已成为一场美国噩梦,整个社区被划分成泾渭分明的两部分,两边的孩子各自驶向彼此不可想象的人生。早在出生的那一刻,孩子们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不幸的是,克林顿港上演的悲剧只是美国社会现状的一个缩影。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它为何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又应如何行动起来,改变我们社会被诅咒的命运——这就是这本书将要讨论的问题。
从现有最严谨的经济和社会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景况,当时,小到克林顿港,大到整个美国,社会经济壁垒处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具体表现为:经济和教育高速发展;收入平等程度较高;邻里和学校内的阶级隔离维持在低水平上;种族间通婚和社会交往的阶级壁垒也可以轻易打破;公民参与度高,社会凝聚力强;出身社会下层的孩子们有着充足的机会去攀登社会经济的上行阶梯。
克林顿港是个小地方,种族构成也谈不上多元,但从其他各个方面来看,克林顿港确是一个可以代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微观缩影,从人口、经济到教育、社会,乃至于政治,都是如此。(克林顿港是渥太华县的县府所在地,而渥太华县则是美国风向州中的风向县——也就是说,渥太华县的选举结果在历史上总是最接近全国范围内的结果。)我高中同学的人生故事向我们展示出,无论贫穷富有,甚至无论肤色黑白,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走向成功。在我的班级上,贫穷的白人小孩唐和莉比,贫苦的黑人小孩杰西和谢丽尔,还有弗兰克这位我们班级内唯一真正的富家子弟,他们的人生能走多远,首先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才华和进取心。
美国之大,没有哪一个市镇或城市可能完美展现国家的全貌,况且50年代的克林顿港也并非人间天堂。这里的少数群体遭受着严重的歧视,女性甚至经常为社会所边缘化。正如我们在本章接下来会进一步讨论的,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在克林顿港亦无从回避。如果不经大规模的社会变革,现如今恐怕没什么人愿意重回20世纪50年代的克林顿港,我也是如此。但,社会阶级在当时并不是决定人生机会的主要因素。
但是,当我们的目光投向21世纪的克林顿港时,现如今富家子弟和穷苦孩子所面临的人生机会已经有了天差地别,从我们接下来将会读到的切尔西和大卫的人生故事中,即可见一斑。今天的克林顿港,随处可见壁垒森严的阶级隔离,按照学校官员的说法,校园内停泊着阔绰富家子弟的敞篷宝马车,与之一步之遥的是他们贫穷同学的破烂老爷车,有些人无家可归,每晚把车开走后就睡在车里。发生在克林顿港的种种变化,涉及经济环境、家庭结构和父母管教、学校和邻里社区,而克林顿港的新故事又是整个美国的一个缩影,现在,这些已经导致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无论种族,也无论性别,正在被拒之于美国梦的大门外。既然我们要探讨机会平等,1959年的克林顿港就是开启我们本书旅程的绝好起点,因为它总是可以让我们警醒,美国梦已经同今天的社会渐行渐远了。(本文节选自第一章美国梦:幻象与现实)
……
第一章 美国梦:幻象与现实
唐
弗兰克
50年代克林顿港的阶级差异
莉比
杰西和谢丽尔
21世纪克林顿港的阶级差异
切尔西
大卫
美国的不平等:广角镜
走向两个美国?
邻里隔离
教育隔离
婚姻
机会平等
关于概念的说明
第二章 家庭结构
安德鲁和他的家庭
凯拉和她的家庭
美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母亲的生育年龄
计划外生育
非婚生育
离婚率
同居现象
多伴侣生育
女性外出工作
种族和阶级
两阶家庭结构是如何出现的?
两阶家庭的恶果
第三章 为人父母
西蒙娜、卡尔和德斯蒙德
斯特芬妮、劳伦和米歇尔
伊利亚
儿童发育:我们最新的认识
为人父母之道——及其变革趋势
金钱投资
时间投入
幼儿教育
父母承受的压力
隔代抚养
第四章 学校条件
克莱拉、里卡多和伊莎贝拉
特洛伊中学
罗拉和索菲亚
圣安娜中学
克莱拉对橘子郡拉美裔家庭的观察
学校:你的同学是谁,这很重要
课外活动
美国学校教育之概览
高中
大学
第五章 邻里社区
玛尔妮,埃莉诺和玛德琳
莫莉、丽莎和艾米
社区和孩子:社会网络、益友良师、邻里环境、教堂
社会关系网
社区内有良师
邻里环境
宗教团体
第六章 路在何方
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发展
机会不平等和民主
机会不平等和道德义务
路在何方?
家庭结构
为人父母
学校
邻里社区
缩小机会鸿沟——我们可以
《我们的孩子》的故事
我们的定性研究
我们的定量研究
致谢
注释
索引
《雅理译丛》编后记
亲切的笔调,精确的研究,以小见大,从一个个市镇的命运,透视半个世纪来美国梦的危机。这是一个关于不平等和阶级隔离的美国故事,发人深省。
——汪晖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教授
美国梦讲的是只要愿意努力,人人皆有机会成功,但当寒门再也无法出贵子的时候,美国梦的衰落,如同作者在《独自打保龄》中所揭示的,是社区生活原子化的一曲悲歌。所谓“我们的孩子”,重点也在于“我们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群关系。
——甘阳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逸仙讲座教授
这部包含了几十个短故事和几十个数据库的社会政治学著作示范了真正的深入浅出。数据为故事勾勒了骨骼,故事向数据馈赠了肉身,我们不仅藉此看清美国梦的阶级变迁,看清“128号公路”切割出的两个美国,而且感同身受地得以重新审视当下中国的社会问题,我们是不是还有可能,把“我的孩子”送回到黄金时代,让他们重新成为“我们的孩子”。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
《我们的孩子》触及的是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会思考的问题:我的孩子在我身处的社会有多大的发展前景,他/她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这种思考不会是无凭无据的异想天开,而是处在一个社会建构的参照系中。不论出身、有一技之长便能出人头地的“美国梦”便是这样一种参照系,一种被美国家庭分享的社会想象。帕特南选取了包括自己故乡俄亥俄州克林顿港在内的几个寻常地点,收集了若干家庭的生活史素材,并将这些素材放置在全美国社会统计数据的背景中,展现了社区隔离和教育隔离如何固化着阶级差异、阻断着社会流动性的美国现实,这种现实与“美国梦”相去甚远。对于正在面对类似社会现象的中国读者来说,此书定能引起共鸣,激发思考。
——郑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帕特南一向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闻名。《我们的孩子》是帕特南新出版的又一部力作。在这本新作里,帕特南将视角从社会资本转向社会不平等问题,以对比的形式呈现两代普通美国人的人生故事,力图展示阶级和阶层不平等问题已在21世纪的美国社会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理应获得任何对社会抱有理想与关怀的读者的高度关注。
——阎小骏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