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一个关于对与错的哲学谜题》详解最为著名的思维谜题演进史;演绎半个世纪以来道德与效用两难抉择;畅销书作家娓娓道来的哲学入门书。
耶鲁大学风靡网络的公开课“人性的哲学与科学”核心话题
《奇葩说》“该不该炸死贾玲”一集的哲学答案或许在此
《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一个关于对与错的哲学谜题》一辆的火车正在向五个被绑在铁轨上的人飞驰而去。除非它可以停下来,否则那五个人必死疑。这时,你正站在天桥上向下望,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幕就要发生的悲剧。站在你身边的是一个陌生的胖子,你可以选择将他推下桥,他会掉在铁轨上。虽然他会因此而死,但是他胖胖的身体将阻挡住前行的火车,从而挽救那五个人的生命。那么,你会选择杀死那个胖子吗?
这个问题看上去有些古怪,它是一个哲学谜题的经典变体,被称为电车难题。半个世纪以来,这个谜题一直困扰着哲学家们。哲学家与社会学家透过这个问题的思辩来探讨进退两难的道德问题,诸如堕胎、战争、牺牲少数成全多数的各种议题。最近,它更进一步吸引了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思想者们的目光。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告诉了读者哲学家们为什么以及如何与这个哲学谜题抗争,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可以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对与错的知识。如二战期间,伦敦饱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之苦,然而德国的飞弹因为是人驾驶,绝大部份掉落于伦敦市中心的南方,死伤虽没那么严重,但是死亡的市民大部分是较穷困的劳动阶级。作者讨论了:生命的数量或生命的质量能否做为利益衡量之标准?少数服从多数真的是最正确的答案吗?作者在书末写到他不会选择将胖子推下桥,但他问读者“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
第一章丘吉尔的困境
1944年6月13日凌晨4点13分,距伦敦东南25英里的一块莴苣菜地发生了爆炸。
当时英德两国已经开战5年,而这声爆炸对英国首都的居民而言,标志着一场新折磨的开始——这场折磨将持续数月,导致数千人死亡。德国人把他们的飞行炸弹叫作Vergeltungswaffe,意为“复仇武器”。第一枚V1飞弹只是炸毁了菜地,而当天夜里的另外九枚复仇飞弹则造成了伤亡。
伦敦人不但对自己在面临德国发动的大规模空袭时表现出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引以为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其神化。然而在1944年的夏天,虽然前有盟军在6月6日发动的诺曼底登陆,后有纳粹在东线的撤退,但是伦敦人乐观与斗志的源泉依然日渐枯竭。
德国发射的V1飞弹的模样已经很可怕——两吨的钢铁拖着橘红色的火焰从天空猛扑下来——但真正令目击者刻骨铭心的还是它的巨响。飞弹先是像狂躁的蜜蜂一样嗡嗡作响,之后又诡秘地悄声息,这种寂静说明飞弹耗尽了燃料正在下坠。一旦触及地面,它们就产生震耳欲聋的爆炸,威力之大足以将几栋建筑夷为平地。为了减轻恐惧,伦敦人给这种飞弹起了个富有童趣的名字:“小飞虫”(而德国人管它们叫“地狱犬”或者“火龙”)。没有几个人能够像诗人伊迪丝?西特韦尔一样淡定,当时她正在读书,突然头顶上传来“小飞虫”的声音。她“仅仅抬眼盯了一会儿天花板,稍微提高音量以抵消天上的喧闹,就继续读了下去”。
因为飞弹是人驾驶的,所以可以随时打过英吉利海峡而不受时间和天气的限制,并且人驾驶的特点更让它们的威胁有增减。伊夫林?沃写道:“没有敌人在天上搏命,飞弹就像瘟疫一样冷漠,仿佛这座城市感染了一种巨大的有毒寄生虫。”
“小飞虫”瞄准的是伦敦的心脏,那里人口密集,也是政府和权力机构所在地。一些“小飞虫”飞到了目标区域,其中一只震碎了白金汉宫的玻璃并炸毁了乔治六世的网球场。更严重的是,1944年6月18日,当平民和士兵在白金汉宫附近的卫兵教堂进行晨祷时,一枚V1飞弹击中了那里,造成121人死亡。
卫兵教堂附近的西弗斯地5号的天窗也被这次爆炸震得发晃。这里是一间阁楼公寓,里面老鼠横行、书籍遍地。书籍实在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将原来嵌在墙里的面包炉拆下来,换成书架。房顶有一道裂缝,透过它能够听到断断续续的飞机呼啸,地板上也有好几道裂缝,透过它们能听到持续不断的地铁的轰鸣声。这间公寓是两个女人的家,她们分享着鞋子(她们总共只有三双鞋)和同一个情人。艾丽斯在财政部工作,暗中为共产党提供情报;菲利帕正在研究战争结束后,如何利用美国的资金帮助欧洲复兴经济。艾丽斯?默多克和菲利帕?彭桑切都将成为杰出的哲学家,尽管艾丽斯作为小说家的名气更大。
艾丽斯的传记作者彼得?康拉迪说,这两个女人早上走路上班。对于许多建筑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这种事儿,她们已经习以为常。回到公寓,在密集的狂轰滥炸中,她们会爬进楼梯下的浴缸中寻找舒适和安全。
她们当时还不知道,情况原本会更糟。纳粹德国面临着两个问题。第一,除了差点儿炸毁了白金汉宫和造成卫兵教堂严重伤亡的两枚飞弹外,大部分V1飞弹都落在了市中心偏南几英里外的地方。第二,纳粹德国对此毫不知情。
白厅想出了一项天才般的计划:如果能成功欺骗德国人,让他们相信“小飞虫”都击中了目标——或者最好是让他们相信“小飞虫”都落在了城市北部而没有击中目标——这样一来,德国人就不会调整飞弹的弹道,或者有可能调整弹道让飞弹落在更加偏南的位置,许多人就会因此得救。
这一骗局的细节由特工人员精心设计,并牵涉了几个双面间谍,其中就有最富传奇色彩的齐格扎克(ZigZag)[3]和嘉宝(Garbo)[4],这两个人受雇于纳粹德国,实际上却在为盟军服务。纳粹德国要求目击者提供关于飞弹爆炸地点的情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始终受到齐格扎克和嘉宝定期提供的假情报的误导。
英国军方很快意识到这一策略的好处并表示支持,但要政客们接受这一计划则比较困难。国内安全大臣赫伯特?莫里森和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就此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将这一争吵归结为阶级冲突也许有些不妥,但是莫里森本人出生在伦敦南部一个警察家庭,代表着伦敦东部贫困选民的利益。而对于这一行动可能会给市中心南部地区的工人阶级带来的巨大损失,他可能比丘吉尔体会得更深切。他一想到要“扮演上帝”,由政客们决定人的生死,就感到心神不宁。但如往常一样,丘吉尔占了上风。
历史学家们至今仍在就这一行动是否成功进行着争论。一旦齐格扎克和嘉宝发出的假情报被曝光,伦敦南部的居民就会知道自己被利用了,他们肯定不会善罢甘休。认识到这一点后,英国情报机构军情五处决定把这些假情报统统销毁。然而,纳粹德国始终没有调整目标。一位科学顾问促成了这一行动,他的父母就住在伦敦南部,他的母校也在这里(他说:“我知道我的父母和母校都会愿意接受这一决定”),他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据估计这一行动会拯救多达1万人的生命。
到1944年8月末,V1飞弹的威胁已逐渐减退,这不仅是因为英国从天空和地面击落“小飞虫”的概率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原因是位于法国北部的飞弹发射场已被挺进的盟军占领了。1944年9月7日,英国政府宣布对抗飞弹的战争已经结束。[6]V1飞弹造成了约六千人死亡。伦敦南部地区的克里登、宾治、贝肯汉姆、达利奇、斯特里汉姆、刘易舍姆等地被炸得满目疮痍,仅克里登一地就有57000座房屋被毁。
尽管如此,如果没有双面间谍所起的作用,可能会有更多的建筑被毁,更多的人丧生。在做这个决定时,丘吉尔可能没怎么失眠。他每天都面临着许多折磨人的道德困境。但以上提及的这个困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同一个著名的哲学谜题相切合。
而这个谜题就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
第二章岔道
曾经取人性命怎能没有罪恶?
——圣奥古斯丁
一个男人站在铁道边,突然他看到一辆失控的电车正朝他呼啸而来。显然,刹车失灵了,而前面有五个人被捆绑在铁轨上。如果这个人什么都不做,这五个人将被电车轧死。幸运的是,他身边有一个开关,只要扳动开关,就能让失控的电车转向另外一条铁轨,即他面前的一条铁路支线。不妙,又出差错了:他看见另一条铁轨上也绑着一个人,改变电车的方向肯定会让这个人送命。他该怎么办?
从现在起,我们将把这一困境称作“岔道困境”。岔道困境与丘吉尔曾经面对的谜题肯定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也有相似之处。当时的英国政府面临着一个抉择:要么所作为,要么通过提供虚假情报让德军改变“小飞虫”的弹道,以拯救人们的性命。死亡的对象会因此不同,而且数量会变少。改变电车的方向也会同样救人性命,虽然另一个人会因此丧命。
大多数人似乎相信,不但可以而且应该让电车转向那条铁路支线——这是道义的选择。
“岔道困境”的其中一个版本第一次出现在1967年的《牛津评论》(OxfordReview)上,这一版本后来重印在一本题词是“追忆艾丽斯?默多克”的杂文集中。[1]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在二战中与艾丽斯?默多克共居一室,在英国政府面临类似“岔道困境”的抉择[2]时蜷缩在西弗斯地的浴缸里的那个人。菲利帕?彭桑切(后来被称为菲利帕?福特)肯定没想到,她的这个在一本艰深难懂的期刊上,用一篇长达14页的文章进行阐述的谜题,后来不但催生了一个迷你学术产业,而且开启了一场延续至今的争论。
这场争论吸引了哲学史上最为著名的道德思想家——从阿奎那到康德,从休谟到边沁,并且捕捉到了我们道德观中最为基本的矛盾。为了检验我们的道德直觉,哲学家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超现实场景:活板门、大转盘、拖拉机,还有吊桥。而在上文提到的那个场景中,电车正在冲向五个倒霉的人,读者会想到许多拯救他们的方法,但代价是牺牲另外一个人的性命。
一般而言,受到死亡威胁的五个人是辜的,他们本来不该遭此劫难。为了救这五个人而要杀死的另外一个通常也是完全辜的人。这五个人同这一个人之间一般也没有瓜葛,他们非亲非故,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恰巧遭遇了同一场灾难。
我们很快就会遇到“胖子”。我们如何对待他是本书的核心谜题,这一谜题已经困扰了哲学家们近半个世纪。关于这一话题已经发表了太多的文章,所以一个幽默的新词应运而生——“电车学”。
作为电车学已经进入大众意识的证据,发生在英国首相身上的例子常被使用。2009年7月,在进行TED直播演讲时,一个提问者向戈登?布朗提出了下面这个具有迷惑性的问题。“你在美丽的海滨度假,有人报告说发生了大地震,一场海啸正朝海岸袭来。海滩的一头有一座房子,里面住着一家五口的尼日利亚人,海滩的另一头住着一个单身的英国人。你的时间只够通知其中一家,你会怎么办?”在听众的窃笑声中,布朗先生——不愧是个政客——巧妙地规避了前提,答道:“用现代通信方式警告双方。”
然而,有时候你不可能警告双方,更不可能拯救所有的人。政客们的确需要做出生死抉择,医疗系统的官员也是如此。医疗资源有限,是资助一种药品的开发以拯救X个人的性命,还是资助另一种药品去拯救Y个人的性命,当一个医疗机构面临这一选择的时候,其实遇到的就是“电车难题”的一个变体,只是这一变体不涉及杀死谁的问题。
我们将会看到,电车学已经衍生出了细微但重要的差别。比如,是救五个人还是救一个人,是否要为救五个人而牺牲一个人。纽约州北部的美国陆军西点军校是培养未来军官的地方,作为哲学和“正义战争”理论必修课的一部分,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电车学。辅导员称,这有助于区别美国发动的战争与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一方是瞄准军事设施,并知道攻击肯定会伤及平民;另一方则是故意瞄准平民。
哲学家们就电车情境是否涵盖这一差别存在争议。电车学虽然由先验派哲学家发明,但现在已经不是他们的专属了。过去十年里显著的哲学潮流是,哲学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来自其他领域的影响和观点。电车学就是对这一观点最好的诠释。过去十年中,这一伦理学的分支与许多学科发生了交汇——包括心理学、法学、语言学、人类学、神经系统学以及进化生物学,就连哲学最时尚的分支——实验哲学,也参与其中。从以色列到印度再到伊朗,都有人从事“电车难题”的相关研究。
一些电车学文献实在太过复杂,因此一位哲学家曾愤怒地说道,这些文献“使《塔木德》相比之下就像是《经典荟萃》(指的是一套基础学习指南丛书)”。的确,对于旁观者而言,铁轨和电车的奇怪事件看似一个害的玩笑——仿佛是为久居象牙塔的人设计的填字游戏。但其核心是对与错的本质,以及我们如何作为。有什么能比这更重要呢?
……
第一部分 哲学与电车
第一章 丘吉尔的困境
第二章 岔道
第三章 开山之母
第四章 兰道夫伯爵的第七个儿子
第五章 胖子、环轨和转盘
第六章 嘀嗒的时钟和柯尼斯堡的哲人
第七章 铺就通往地狱之路
第八章 用数量决定道德
第二部分 实验与电车
第九章 摆脱扶手椅
第十章 就是感觉不对劲
第十一章 杜德利的选择和道德直觉
第三部分 思想、大脑和电车
第十二章 不理性的动物
第十三章 和神经元的较量
第十四章 仿生学电车
第四部分 电车学及其批评者
第十五章 名叫“弄巧成拙”的街车
第十六章 终点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将哲学争论转变为引人入胜的故事方面有着卓越的天赋。《你会杀死那个胖子吗?》是一本令人兴奋的、对于道德问题和哲学家的著述。
——彼得.辛格,澳大利亚和美国著名伦理学家,《动物解放》一书作者,曾任国际伦理学学会主席
★这是一本用清楚而诙谐的笔法写就的值得一读的书。在介绍道德哲学的同时,它还呈现了引人入胜的哲学家传记,包括托马斯?阿奎纳和当代的一些哲学家。同时还介绍了新实验主义道德哲学的伦理观。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奎迈·安东尼·阿皮亚,洛克菲勒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著有《世界主义》、《荣誉法则》等。
★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你不应该期待它能够解决“电车难题”,但是你可以为书中幽默、新奇、有料和有力的论述所折服。
——菲利普·佩蒂特, 普林斯顿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哲学教授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戴维·埃德蒙兹展现了自己的洞察力,并且介绍了有趣的关于电车学的历史和人物。这种写作方式让我们想起了他另一部成功的作品《维特根斯坦的拨火棍》。
——罗杰·克里斯普,牛津大学哲学教授
★简洁明了,流畅逗趣,埃德蒙兹写出了一本欢乐的、清醒的、公允的著作。
——《纽约书评》
★一本书就阐明了道德哲学史上著名的思想实验。
——《纽约时报》书评版
★本书带你愉快地上溯至托马斯.阿奎那的时代,同时带你展望遍地机器人的未来,并指出他们与今天的你我一样需要道德准则的规范。本书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埃德蒙兹先生意识到,从菲利帕.福特的论文中兴起的所谓“电车学”,其实与许多哲学论述、学术实验甚至聚会游戏一样有趣。
——《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