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同路人”之上:鲁迅后期思想、文学与托洛茨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66079
  • 作      者:
    杨姿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9
收藏
作者简介
  杨姿,1982年出生,重庆涪陵人。文学博士,教授。任教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已出版《20世纪中国乡土的浪漫书写》《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民信仰建构》(合著),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入选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计划,获重庆市第二批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支持。
展开
内容介绍
  《“同路人”之上:鲁迅后期思想、文学与托洛茨基研究》用比较和影响接受的文学视角,全面梳理了鲁迅与托洛茨基文艺思想的关系。鲁迅后期思想与文学深受普列汉诺夫和托洛茨基的影响。追随列宁投身革命的托洛茨基,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家,其文学观念和批评方式曾经对中国早期左翼文学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他的《文学与革命》等论著立足苏俄革命文艺的实践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文学建设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念是鲁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精神资源,对鲁迅思想的转折和建构起到开门引渡的作用。鲁迅立足于自身和本土无产阶级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对托洛茨基思想的接受与扬弃显示出鲁迅思想与马克思文艺理论交织与深化的特征,鲁迅后期思想、文学及其信仰选择正是在这一特征的基础上成就为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典范。
展开
精彩书摘
  在《批判》作者看来,托洛茨基文学观中最为反动、最值得反思的就是知识分子观。因为“在他(指托洛茨基——笔者注)看来,他们既没有独立的地位,也没有高尚的美德和从善的可能。他对这些旧知识分子的革命化改造,几乎不抱任何希望……这就等于将知识分子当做了怙恶不悛的敌人和坏分子,等于从阶级属性和道德上判了知识分子的死刑。由此可以看出,与所有那些敌视知识分子的政治家一样,托洛茨基也缺乏真正的现代气质和人文主义精神,是一个态度极端的反智主义者。”《批判》把这一观点贯穿于托洛茨基对阶级论的推崇、对传统的蔑视以及文风修辞的独断等等判定中,甚至以托洛茨基对非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为据,认定托洛茨基“面对知识分子,总是表现出真理在握的自信和改造一切的傲慢。”鉴于这种总体印象,《批判》以如下论据为佐证:
  首先,《批判》认为“托洛茨基将十月革命前的知识分子当做附皮之毛,当做统治阶级的附庸”。这种取消知识分子独立性的典型表现,就是托洛茨基“敌视个性”——“他一开始就错误地理解了‘个性,这个概念。他不知道,作为一个与集体、种族、民族、国家、政党相对应的概念,个性的发展及其价值的体现,完全依赖于一种不受干扰的独立性,就是说,它必须独立于集体性因素之外。”按照《批判》的逻辑,似乎只要受到任一因素干扰,个性就会“毁灭”和“不复存在”。但个性从来都不是在绝对的真空状态中的发展,抽象地强调个性的自由,无异于对个性的消解。“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这两类规律,我们最多只能在观念中而不能在现实中把它们互相分开。”①同理,文学的个性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这二重规律。事实上,托洛茨基不但肯定个性,也肯定个性会反映出种族、民族、阶级、时代、生活诸因素,他的原意为:“人的共性受制于那些形成其‘灵魂’的最为深刻的和无可争辩的条件:教育、生存、工作和交往的社会条件。在历史上出现的人类社会中,社会的条件首先就是阶级属性的条件。这就说明,为什么阶级标准在意识形态的所有领域都很有用,在艺术中甚至更加有用,因为艺术时常反映着最深刻、最隐蔽的社会意愿。当然,社会标准并不排斥形式批评,亦即不排斥艺术的技术标准,而是与后者携手并进的。但技术标准也是用共同的单位来度量个性的,因为若不把个性与共性结合起来,便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会有思维,不会有诗歌。”托洛茨基的“个性”说,既有时代性,也有历史性,他强调文学批评要读出个性中的共性,以此作为连接作者灵魂和读者灵魂的桥梁。《批判》的作者所提及“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对立起来”,并不是托洛茨基的原意,托洛茨基的原话如下:“如果说个性是独特的,那么,这却完全不意味着个性是不可分解的。”②《批判>一文的延伸,与其说是对托洛茨基的反抗,莫若说是对个人主义在社会主义初期的中国所经受的困境的反思。
  其次,《批判》指出,托洛茨基错误地宣判了十月革命前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宣布“这些人过去的历史是可耻的,未来的前途是暗淡的;他们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是没有意义的,就是注定要被革命否定和被历史遗忘的”。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研究话语与批判视野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第二节 关于托洛茨基文学思想的再思考
第三节 “同路人”的定义域有多大?

第二章> 历史现场与现象透视
第一节 现代中国革命文学思想谱系中的“勃洛克现象”
第二节 20年代”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托洛茨基

第三章> 文学借鉴与写作创造
第一节 通往无产者之路
第二节 从《文学与革命》到”革命文学
第三节 《阿金》的命名与叙述

第四章> 文艺理论与观念形变
第一节 批判声中的文艺理论发凡
第二节 托洛茨基“太初为事”与鲁迅的文艺批评观

第五章> 文化观察与艺术实践
第一节 上海背景下的都会表达
第二节 无产阶级新兴文化的构想

第六章> 精神结构与道路抉择
第一节 鲁迅转型期的思想矛盾及整合
第二节 鲁迅后期信仰建构中的托洛茨基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