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五代张洎《张司业集序》云:“白皇朝多故,荐经离乱,公之遗集,十不存一。”由此可知张籍作品经唐末、五代战乱,大多佚失。王建当与张籍相仿。如张籍散文只传下两篇,王建的则全佚。不过二人现存诗歌数量仍然可观。张籍诗,《全唐诗》收450首;拙作《张籍集系年校注》经考辨,收443首。王建诗,《全唐诗》收526首,残句5联;王宗堂《王建诗集校注》经甄别,认为确系王建所作者525首,残句4联。在唐代诗人中,张、王二人存诗是较多的。
然而,有关张、王及其诗歌的研究,与二人的诗史地位是不相称的。古人的研究主要见于诗话,比较零散,且语焉不详。“五四”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二人虽受到学界的重视,但总体来说,研究仍不够系统、深入。一是有分量的研究著作不多,且多是诗集的校刊、注释和生平方面的考证。二是研究不够深入,甚至留有空白。例如二人各类近体诗的艺术风貌、影响与诗史地位,二人之交游及其对创作的影响,诗歌创作分期,乐府与音乐的关系,诗歌系年等,均缺乏深入地探讨;二人早年的生平事迹,尚有不少空白。三是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关于二人生卒年,同窗地域,张籍故乡,王建何时任“侍御”,张、王乐府与元、白新乐府的关系等,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外,有关二人的研究基本是分开单独进行的,且忽视二人的密切联系与相互影响,认识和结论难免不够客观。
因此,立足现存作品,结合有关文史资料,将张、王联系起来,在唐诗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二人的生平,思想,审美理想,诗歌艺术的特征、成就与影响等,作较为全面、系统地考察和分析,非常必要,也是学界的期待。本书正是希望在这方面作一些尝试和探索。
根据张、王二人现存作品的数量及其成就等有关情况,本书重点探讨二人乐府,张籍五律的艺术成就、地位、渊源和影响,以及王建七律、绝句、组诗《宫词》的艺术风貌和成就;张籍七律、绝句,王建五律,二人排律,只作简要分析;二人五古(七古基本是乐府)数量较少,且诗风与乐府相近(其中有不少是乐府),张籍散文唯见上韩愈的两封书信以及新近出土的《唐故阳城县主墓志铭》,王建散文也只有新近出土、发现的《唐故摄相州刺史兼监察御史里行陇西李公(仲昌)墓志铭并叙》,皆略而不论。有关二人生平、交游、唱和、思想、品性、审美理想、创作分期等方面的探讨,主要着眼于前人未曾论及、或存在争议、或有待深入考辨的有关问题。本书重在开拓创新,凡学界已经形成共识的尽可能简略;在论述中,注意揭示二人之间的异同。为便于读者全面地了解张、王的生平,后附《张籍王建谱略》。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