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秋天,李翱从徐州来汴,随韩愈读书学文。翌年十月,张籍经孟郊介绍,也来到汴州,随韩愈学文。韩愈在汴州近三年,已开始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他除了指导李翱、张籍等人的日常学习,利用一切机会,广为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当时的文坛,作时文是一种风尚。这种文章有一定程式,它实际是后来八股文的先声。韩愈对这种文风极为反感,他决不随波逐流。他在汴州时所写的《与冯宿论文书》中,就明确地表示了这个态度。他说,他写的文章,往往自己“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即人必大怪之”;反之,如果“作俗下文字”,虽自己下笔就感到惭愧,然而人家看了“以为好”,“小惭者亦蒙谓之小好,大惭者即必以为大好”。但他认为写这样趋时的文章,“何用于今世”?为了使文章能有益于世,因而必须“弃俗尚而从于寂寞之道”,反对时文,提倡古文。
贞元十五年(799)二月,董晋去世,韩愈护丧柩去洛阳。四天后,汴州兵变,行军司马陆长源等被杀。韩愈作《汴州乱》二首纪其事。二月底,韩愈到达徐州,时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是韩愈故交,由于他的资助,得被安置在符离睢上。是年秋,建封辟韩愈为节度推官。但他并不想任此职,如《龌龊》诗所说,“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他希望张建封能荐他到朝廷当个谏官。韩愈与张建封最初结交,主要是因文章而相惜,并没有共同的见解和真挚的友情。因而在韩愈成为张的幕僚之后,两人时有争执。韩愈在翌年春所作的《归彭城》一诗,就反映了他对张建封不满的消极情绪。他曾写信给孟郊和李翱,倾诉他内心的苦闷,说他在张幕中“言无听也,唱无和也,独行而无徒也,是非无所与同也”,表示将在“今年秋,聊复辞去”①。李翱深知韩愈内心的苦恼,劝他早日离徐去京。但没有等到秋天,张建封在五月就免除了韩愈的职位。韩愈对自己的这种遭遇,深有感慨,他写了一首《驽骥》诗寄赠欧阳詹。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