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文学评论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822742
  • 作      者:
    (美)陈瑞琳编著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瑞琳,女,1962年生于中国西安。西北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旅美作家,海外着名文学评论家。1992年赴美,在美国从事多种研究和文化工作。现任休斯顿《新华人报》社长,国际新移民笔会会长、世界华文女作家会员、华语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等,同时兼任南昌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校客座及特聘教授,国际汉学研究员。有《中国现代杂文史》和《“蜜月”巴黎——走在地球经纬线上》等多部作品。被誉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展开
内容介绍

  《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文学评论选》是陈瑞琳对海外华文创作的文学评论集。出国以后,陈瑞琳在自己的文学创作、评论中,常有一种发自“根”部的沉思,一种与中华文化休戚与共的精神探索。从她的评论文章中,不难看出她阅读的广泛和“诗识”,我这里说的“诗”是广义的“诗”,即“诗学”的“诗”,并非作为文体之一的诗歌的诗,所谓“诗识”,就是作者对文学的理解、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深刻认识。从中可以看到,她是一位有诗的灵性的评论家。她不仅在评论中注人自己丰富的感倩,还有一颗理解和关爱他人的心,所以她的评论无论是评人还是评文,笔底总有浓浓的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辑
  横看成岭
  海外华人文学的新纪元
  当今世界,东西方的文化融合已成为21 世纪的主旋律。纵观全球,正是因为移民浪潮的归去来兮,一个民族才得以迅速吐故纳新,在交流与磨合中不断强大。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道路尤为艰难而曲折,更伴有耻辱的血泪。追溯华语移民文学的历史,以北美为例,最早有书面文字记载的是19 世纪中叶的诗歌和民谣,代表作为张维屏的《金山篇》(1848—1852 年)和黄遵宪的《逐客篇》(1882—1885 年)。前者描述了早期华人美好的美国梦,后者表达的却是美国梦在现实中的幻灭。到了20 世纪初,人们认为庚子赔款中旅美小留学生容闳写的《西学东渐记》为最早的华语留学生文学。再后来,出现关于海外华工的文字记录是1905 年由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出版、作者化名为溯石生写的《苦生活》,被称为是“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另一部晚清域外题材的小说《黄金世界》1907 年刊登在《小说林》杂志上,描写的是旅美女工的惨状。再后来,便有吴研人的《劫与灰》,写的是“卖猪仔”到国外又回到家乡的惨痛经历。以后人们在美国“天使岛”的牢房墙上发现了许多用中文写下的诗文,成为早期移民情感的直接抒发。
  “五四”运动之后,虽然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文学,但当时的国内文坛却已有相关的域外题材的优秀作品问世,如诗人闻一多的《洗衣歌》,老舍先生的《二马》,蒋梦麟的《西潮》以及郁达夫的留日小说等(20 世纪40 年代又有钱钟书写的《围城》)。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海外留学”浪潮。当年留学欧洲的作家有徐志摩、老舍、巴金、林徽因、苏雪林、凌叔华、陈西滢、戴望舒、许地山、钱钟书等,他们不仅在海外有精彩创作,而且从欧洲带回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人道主义。当年留美的作家则有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冰心、曹禺、闻一多等。胡适从西方拿来的新文化,正感应着“五四”时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他的哲学和文学思想整整影响了一个世纪。构成现代文学的再一部分重要作家就是当年的留日学生,他们是鲁迅、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等,海外生涯及创作对于他的意义无疑是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重要起点。
  海外的华文文学创作,直到20 世纪中叶才真正具有了自己的规模和自己的声音。以北美地区为代表,四五十年代不少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学有专长却家国如梦,笔力雄健且思虑沉重,当时由林太乙主编的《天风》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留学人的作品,主题多徘徊在“去”和“留”的挣扎,可说是海外“留学生文学”的初试啼声。
  到了60 年代,台湾掀起出国潮,涌出一批年轻而成熟的作家,于是有了以於梨华、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的“纽约客系列”,其作品充分表现出留学生文学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在“无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与抗拒”的文化冲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事业、国家、爱情、婚姻的漩涡中走进了“移民文学”的前沿,并创造了海外华语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以旧金山“天使岛诗文”为发轫而形成波澜的“草根文学”也成为美华文学的重要一支,其特质就是表现海外华人特别是底层的华人在美国几代拼搏中所经历的血泪悲欢,以黄运基为代表的“金山作家群”的创作,既与60 年代勃兴的台湾“留学生文学”浪潮中所描写的中国知识分子漂流异域的那种“离根的乡愁”有精神内涵上不同,也与后来80 年代兴起的新一代移民文学中“自我放逐”的文化挑战迥然有异。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浪潮,“海外新移民文学”逐渐成长壮大,尤以北美文坛阵容最为强大,被誉为是“美华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据统计,从1978 年到2007 年年底,中国大陆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17 万人,可谓百万大军乘桴于海,移植在异国他乡。他们带着自己纷繁各异的自身经历,沧桑深厚的文化印痕扑入这个全新的国都,其感觉之敏锐可谓纷纭复杂、跌宕起伏,或许是时代的变化,或许是心智的成熟,比诸上一代作家,在汹涌而来的美国文化面前,他们显得更敏感更热情,同时又不失自我,更富思辨精神。他们减却了漫长的痛苦蜕变过程,增进了先天的适应力与平行感。他们浓缩了两种文化的隔膜期与对抗期,在东方文明的坚守中潇洒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子,他们中很快就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创建的作家和写作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闻到东西融合的气息,也能观览到“地球人”的视野与感觉。
  毫无疑问,经过近三十年来的努力,“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在海外的华文文坛已经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群非常奇特的作家,职业各异,贫富不均,不为名利,只为灵魂。从雪山脚下的瑞士小镇,到郁金香盛开的荷兰都城;从北国枫叶的加拿大,到墨西哥湾环抱的北美海岸,只要有华人打拼的地方就有汉字创造的文学!文学,真正是一种最奇特的生命。有灵魂的地方它就会发芽、生长、结果,而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战的土壤,文学则更顽强地为历史与现实留下一丛丛鲜活迷人的奇葩。
  纵观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先是有80 年代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为代表的草创发轫期。90 年代初期,以查建英、苏炜、阎真等为代表的“大陆留学生文学”为先声,之后有严歌苓、张翎、虹影等的扛鼎之作诞生,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到了21 世纪初,无论是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觉醒与升华,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具有自己成熟的个性并出现其代表性作家。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横看成岭
第二辑 侧看成峰
目 录
海外华人文学的新纪元
风景这边独好——海外“新移民文学”纵览
来自两个世纪的回响——“海外新移民文学”的时空坐标
超越“乡愁”——论“海外新移民文学”文化人格的精神重建
“从花果飘零到落地生根”——留学生文学到移民文学探踪
开掘美华文学的世纪长河
自由穿行于“原乡”与“异乡”之间
长袖善舞缚苍龙——素描当代海外新移民女作家
“原地打转的陀螺”——评海外华文学研究的误区
关于北美华文文学的对话
追溯历史的脚步:《北美行》杂志关于新移民文学的首次探讨
严歌苓:“移植”的奇葩
说说哈金
杜鹃花开闵安琪
习惯了黑夜的北岛
张翎,走在《金山》上
“世界”的女儿——虹影
闲话少君
“黑马”陈河
散文是这样写成的
陈谦小说:向“内”看的灵魂
“书香”沈宁
“弃医从文”话施雨
“黑色”的眼泪
为移民立碑
华人“塞林格”
草原上的骑手
融融的情爱小说
黄河的孩子
“开花般”的阅读
来自昆崳山的小说家宋晓亮
海外深谷话“幽兰”
突破“重围”
生命是一出大戏
相见依娃
青春,让我们彻底告别了爱情!
第三辑 四海涛声
第四辑 他人他语
听再复讲“红楼”
这个冬天,想起张爱玲!
“惊梦”白先勇
寂寞之舞的陶然
莫言获奖并不能掩盖当代中国文学的硬伤
“三驾马车”的意义——兼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困境
凿碑立传的文学女人(林楠)
五岁就要卧轨的陈瑞琳(宋晓亮)
北美新移民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者(白舒荣)
海外华文文学需要“在场”的批评家——从陈瑞琳与华文文学说起(程国君)
旋舞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谈海外评论家、散文名家陈瑞琳(刘荒田)
文人的诗意生活——评陈瑞琳《家住墨西哥湾》(白军芳)
想起陈瑞琳(江岚)
为了“小说”的见面(张惠雯)
在汉字里回家(杨光祖)
海风起处有歌声——读陈瑞琳《家住墨西哥湾》(闫玉兰)
秦国女儿最多情——阅读北美散文家陈瑞琳(依娃)
散文的思考与思考的散文——《家住墨西哥湾》读后(江建文)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式书写——评陈瑞琳散文集《家住墨西哥湾》(默崎)
跨文化的长空翱翔——论陈瑞琳的创作与评论(王亚丽)
特别附录
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北美华文文学比较(白舒荣)
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欧华会员创作概略(王双秀 麦胜梅)
澳华文学的崛起(何与怀)
后 记
野火春风的马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