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八期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64072
  • 作      者:
    陈跃红,张辉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5
收藏
编辑推荐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八期)》作为一个公共平台,为来自不同语种,不同专业,特别是为来自外文与中文两种学术背景的同行提供交流与对话的机会。
展开
作者简介
  乐黛云,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
展开
内容介绍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八期)》反映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发展,力图在世界的语境中,以比较的眼光,从多学科的视域面对并回答国内学者所面临的文学与文化问题。本书集中刊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新的学术成果,反映国际国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领域新的研究信息。
展开
精彩书摘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第八期)》: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确认谢阁兰在《庸匠》这首诗中表现出的和中国文化的关系的性质了。他大量利用中国资源,而且是原原本本地利用,甚至在语言层面上不惜采用直译的方式,牺牲可理解性来保持他者的异质性,这几乎可以说是“全盘汉化”了。但同时,中国文化的因子在他那里只是灵感的起点,只是诗歌的起源,他者的“赋比兴”成就的却是自我的“风雅颂”,最终他不仅保留而且强调了自己完完全全的主体性。实际上,我们当然可以看出,《庸匠》一诗也只是放人法国或西方的文学传统中才有审美价值,才有意义,尤其是新意。 
  如果退一步,以更折衷的观点看,我们也可以说,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化同存共处,两者都成为一种解构、建构的阐释过程,最终产生出了既有别于中国审美传统,也有别于西方审美传统的充满个性的诗歌。因此,我们可以说谢阁兰十分热爱中国文化,但同时却不能简单地认为这里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接受,或者即使是接受,这也是一种复杂的接受,我们很难因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发扬光大而窃喜,自得。其实,这不仅是《庸匠》一诗的情况,也是谢阁兰借用中国资源的全部诗歌创作的情况,甚至是西方大部分所谓“书写中国”的作家的情况。 
  例如,波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中就曾全文引用过《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寓言,并且做了几乎逐词逐句的解读,但最终却导向了一种象征经济学,即一种结构的交换,导向了一种身体欲望的解读:“欲望本身只不过是能指按照音乐节奏,即按照庄子的屠夫所用的这把刀的节奏,在身体的奥耳甫斯式分散中,在诗歌的易位书写式分散中的消解。”这样的阐释对我们而言应该是极其陌生的,与我们平常的理解有巨大的差异。 
  最后,《庸匠》一诗难免让人联想到中国翻译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大致和谢阁兰在同一时期,人称赵老爷的翻译家赵景深,从英语翻译契诃夫的一篇小说时,把“Milky Way”译成了“牛乳路”。尽管他在后来的修订中改译为“天河”,但鲁迅还是写了《风马牛》一文,对他的翻译提出批评,《教授杂咏》中的一首打油诗也是对此的嘲讽:“可怜织女星,化为马郎妇。乌鹊疑不来,迢迢牛奶路。”从此,这个翻译事件就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事件,甚至有了意识形态意味,至今还偶尔能见到翻案和反翻案的论争。
  ……
展开
目录
编者的话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30周年特辑
我的比较文学之路:为纪念中国比较文学发展30周年而作 乐黛云
我的五十年的作业:会通学科熔"义理辞章"于一炉 严绍璗
众说纷纭德理文 孟华
向近代早期的英语读者介绍中国:17世纪卫匡国《鞑靼战纪》英译研究 康士林
同与异--读谢阁兰的《庸匠》一诗 车槿山
阐释的僭政与意义的流亡:伽达默尔vs 德里达 张沛
埋葬权与战争法序言--格劳秀斯《论战争法权与和平法权》第2卷第19章讲疏 林国华
多重矛盾构筑的"家园"--华兹华斯的长诗
《在格拉斯米尔谷地卜居》 秦立彦
连续与断裂: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怎样的革命?
--从弗朗索瓦·傅勒的《思考法国大革命》说起 张源
享保大象的神灵化:神兽大象与预知未来、吉瑞之兆 张哲俊
"棉被"下的自我 周阅
《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跋文读释 钱婉约
《诗经》英译赏析四题 顾钧

海外专递
Re-imagining the Pastoral: Anonymity and the Late-sixteenth-century Reader in Fray Luis de León's first ode Anthony John Lappin

学术焦点
Introductions to Essays on Translating Emily Dickinson Martha Nell Smith
狄金森在中国的经典化建构--以汉译诗作进入中小学课本为中心 王柏华 赖丹婷
Discussing Emily Dickinson into Chinese: Lessons from the Cooperative Translation Project Laura Lauth with Dali Tan
Manuscripts, Print, Digital: Reading Emily Dickinson in Translation Martha Nell Smith

学术动态
2015年里斯本国际比协理事会报告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术讲座"综合报道
"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丛书"第三次编纂讨论会综述
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全国学术研讨会举行

青年园地
早期佛教译经与经典的书面化确立 范晶晶
《代表人物》的生成与意义 余静远

新书快递
《比较文学原理新编》的前世今生 陈戎女
在荒寂的世界里寻求诗意--写在《自学成才的人们》中译本出版之际 刘洪波
构建中国叙事学大厦的先行者--读傅修延《中国叙事学》 周兴泰

稿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集刊)稿件体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