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视域中的清代文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1819
  • 作      者:
    张兵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文化视域中的清代文学研究》从文化学视角切入探讨清代文学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重点关注了清初遗民诗群、清初扬州诗群、清中期浙派诗群、三秦诗派等几个著名诗人群体和诗歌流派,同时涉及了清代文字狱案、艺文幕府与文学发展等重要命题。《文化视域中的清代文学研究》立足于上述诗派诗群,并联系清代文学存在与发展的特定政治和文化生态,或审视其地域分布,或揭示其文学主张,或分析其诗歌创作,或勾勒其交游线索,力求借助文化学视角的多个维度,探求清代文学发展中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而对这些文学事实的分析与评价,均以清代文学发展的客观线索为准绳。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清初遗民诗群的地域
  分布及诗歌创作
  所谓“清初遗民诗群”,实即清初所有明遗民诗人群体之泛称。事实上,这个诗人群体是以群体网络的形式出现的。网络的分割主要以地域为界,而网络的联系也以不同地域遗民的互动为纽带。由于各地差别甚大的人文积淀,再加上清兵人关后对各地征服时间与戮掠程度的不同,清初遗民诗群的地域分布也极不均衡,这种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不仅在遗民人数的多寡悬殊上表现得比较明显,而且体现出遗民处世方式、人格特征乃至遗民诗歌与遗民文化创造上的差异。大致而言,大江南北、西南、岭南一带遗民较多,江浙一带更为集中,而北方相对为少。这只是一个直观的感觉,若仔细考察,各地情况又有差异。我们在沿袭传统的地域概念的同时,主要参照清初遗民诗群分布的具体态势,将这个大群体划分为北方、淮海、江南、岭南、西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进行讨论。当然,在每个区域中都有若干个遗民群落。对于遗民的群体归类,主要依据其生活空间及与某个群体的联系,再参之以创作特征与人格特点。这样,我们将云游各地,但在创作与个人气质上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遗民仍归其出生地。如孙枝蔚、王弘撰一寄居扬州,一云游江浙,仍归关中诗群;万寿棋、阎尔梅在家乡的时间均很少,仍归淮海诗群。他如顾炎武归吴中,方以智归皖中,黄周星归湖南,孙奇逢归幾辅,屈大均归岭南等,均依此例。而那些将生活与创作完全融人客居地的遗民则归于其所生活的群体中,如四川的费密。湖北的杜濬、杜芥兄弟等分别归人泰州和金陵诗群。不可否认的是,遗民诗群的划分,除地域因素外,还往往带有家族文化的成分,如宁都三魏,金陵二杜,桐城方氏,山右傅山父子等,而不少遗民诗群还具有诗歌流派的性质,如河朔诗派、岭南诗派等。这都是我们在讨论清初遗民诗群的地域分布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北方遗民诗群主要包括山左、山右、畿辅、关中等几个遗民群体,与江南、岭南、西南等地相较而言,诗人数量为少,尤其是中州一地,莽莽中原,能诗之遗民则仅贾开宗、田兰芳、张镜心寥寥数人而已。淮海地区实际上是北方向南方的一个过渡地带,遗民群体的构成与人格特征都有不同于南、北方之处,遗民群体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临近黄海的部分地区,淮安、扬州、泰州等为其聚集点。与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有关,这里的遗民流动较频繁,与政府官吏来往也较密切。江南遗民诗群是清初遗民诗群中最庞大的一个群体。我们所说的江南,既非清初行政区划中的江南省,也非传统观念中的南方,而是把淮海之外的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依据遗民在各自生活空间中聚集成群的情况,我们主要以杜濬、邢防为代表的金陵遗民诗群,顾炎武、归庄、徐枋为代表的吴中遗民诗群,方以智、方文、钱秉镫为代表的皖中遗民诗群,黄宗羲为代表的两浙遗民诗群,顾景星为代表的湖北遗民诗群,王夫之为代表的湖南遗民诗群及魏禧和易堂九子为研究对象。江南遗民诗群人数之多、群体特征之突出是显而易见的。以江苏为例,尽管我们以金陵、吴中两地遗民群体为审视对象,但其他各地遗民分布尚多。除江南之外,岭南、西南也是清初遗民较多、较集中的两个区域。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即得岭南遗民二百九十余人。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清初遗民诗群的地域分布及诗歌创作
第一节  泰州遗民诗群的群体构成及创作特征
一、泰州遗民诗群的社会结构与群体心态
二、泰州遗民诗群的创作特征
第二节  王夫之与湖南遗民诗创作
一、湖南四遗民诗论
二、王夫之诗的文化构成与创作取向
第三节  山左遗民诗群的分布态势及创作特征
一、清初山左诗文化氛围与遗民诗创作盛况
二、山左遗民诗群的分布态势与人格特征
三、徐夜的心路历程及其诗歌的审美取向
四、山左遗民诗群主要诗人传论
第四节  关中遗民诗群的构成及创作
一、清初关中遗民诗群的构成
二、孙枝蔚的创作和交游
三、王弘撰其人其诗
四、李柏及其诗风
第二章  清初扬州诗群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
第一节  孙枝蔚的诗学思想
一、唐宋兼宗,转益多师
二、积学渐进,根本经学
三、吟咏性情,倡导本真
第二节  汪懋麟的诗学观及其诗风演变
一、汪懋麟的诗学观
二、汪懋麟的诗风演变
第三节  孙枝蔚的诗歌创作
一、孙枝蔚的羁旅诗
二、孙枝蔚的题画诗
三、孙枝蔚的咏物诗
第四节  孙枝蔚与清初扬州文人雅集
一、孙枝蔚与清初扬州文人雅集的几个阶段
二、清初扬州文人雅集唱酬的主题及其所展现的文人心态
第三章  浙派嬗变及厉鹗的文学思想、著述和交游
第一节  浙派嬗变与查慎行的地位和意义
一、继承与启变:查慎行诗学观念在浙派诗学观流变中的过渡性
二、问学与交游:查慎行在浙派发展演进中的中介性
三、历史文化生态、社会人文思潮与人格价值取向:查慎行在浙派嬗变中的认识意义
第二节  厉鹗与浙派诗学思想体系的重建
一、“物穷则变,变则通”:宏通的宗唐宗宋观
二、“群籍之精华经纬其中”:更加明确地标举学问
三、“清思呦冥,松寒水洁”:确立诗歌清寒论
第三节  厉鹗与浙西词派词学理论的建构
一、词主醇雅
二、尊法周、姜、张,推尊词体,强调寄托
三、浙西词派中后期代表人物的词学变革
第四节  厉鹗著述考论
一、厉鹗的文学创作及著述
二、厉鹗的历史著述及其他
第五节  厉鹗在扬州的交游活动
一、厉鹗与“扬州二马”等扬州盐商的交往
二、厉鹗与“扬州八怪”的交往
三、厉鹗与扬州盐官卢见曾的交往
第四章  三秦诗派及其文学主张、文化活动
第一节  三秦诗派及其文化品格
一、经术研究――以“实践”为指归的关学品质
二、诗歌创作――以“秦风”为主流的多元风格
三、伦理操守――以“审几”为指导的理性态度
第二节  三秦诗派的作家构成和特征
一、三秦诗派的作家构成
二、三秦诗派的特征
第三节  王又旦与清初诗坛
一、《五子论文图》:王又旦与清初江南诗坛
二、《五客话旧图》:王又旦与清初京师诗坛
第四节  吴镇的诗学主张
一、“性灵”与“格调”的调和
二、“穷乃工诗”
第五章  文字狱与清代文学生态
第一节  庄廷鑨《明史》案阴影下的清初江浙文学生态
一、以文罪入,首开恶例
二、文化家族,惨遭迫害
三、士心危劫,诗题变异
四、社事中衰,社团重构
第二节  清朝前期案狱与桐城方氏四代流人的心态与创作
一、幽怨而苦闷的流人心态
二、方氏流人诗歌题材的扩展和内容的深化
三、方氏流人诗歌艺术的完善
第三节  查嗣庭文字狱案与海宁查氏文学世家的衰微
一、查氏文学、文化世家的科举仕宦及撰述
二、查嗣庭试题日记案概况
三、查氏文学、文化家族的衰微
第四节  曾静、吕留良文字狱案与崇德吕氏文学、文化家族的衰变
一、文字狱案前的吕氏家族
二、曾静、吕留良文字狱案后吕氏家族的衰变
第六章  幕府与清代文学的发展
第一节 清代幕府研究述评
一、清代幕府研究的第一阶段:1930―1978年
二、清代幕府研究的第二阶段:1979年至今
第二节  乾嘉幕府与文学及学术生态
一、乾嘉时期幕府状况
二、乾嘉幕府对学术之影响
三、乾嘉幕府与文学生态
第三节  卢见曾幕府与清代中期扬州诗坛
一、卢见曾幕府文学活动
二、卢见曾幕府对扬州诗坛的影响
第四节  曾燠幕府雅集与乾嘉之际诗风走向
一、曾燠幕府的文学活动
二、曾燠幕府与乾嘉之际诗风走向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