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清初遗民诗群的地域
分布及诗歌创作
所谓“清初遗民诗群”,实即清初所有明遗民诗人群体之泛称。事实上,这个诗人群体是以群体网络的形式出现的。网络的分割主要以地域为界,而网络的联系也以不同地域遗民的互动为纽带。由于各地差别甚大的人文积淀,再加上清兵人关后对各地征服时间与戮掠程度的不同,清初遗民诗群的地域分布也极不均衡,这种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不仅在遗民人数的多寡悬殊上表现得比较明显,而且体现出遗民处世方式、人格特征乃至遗民诗歌与遗民文化创造上的差异。大致而言,大江南北、西南、岭南一带遗民较多,江浙一带更为集中,而北方相对为少。这只是一个直观的感觉,若仔细考察,各地情况又有差异。我们在沿袭传统的地域概念的同时,主要参照清初遗民诗群分布的具体态势,将这个大群体划分为北方、淮海、江南、岭南、西南等几个较大的区域进行讨论。当然,在每个区域中都有若干个遗民群落。对于遗民的群体归类,主要依据其生活空间及与某个群体的联系,再参之以创作特征与人格特点。这样,我们将云游各地,但在创作与个人气质上带有明显地域色彩的遗民仍归其出生地。如孙枝蔚、王弘撰一寄居扬州,一云游江浙,仍归关中诗群;万寿棋、阎尔梅在家乡的时间均很少,仍归淮海诗群。他如顾炎武归吴中,方以智归皖中,黄周星归湖南,孙奇逢归幾辅,屈大均归岭南等,均依此例。而那些将生活与创作完全融人客居地的遗民则归于其所生活的群体中,如四川的费密。湖北的杜濬、杜芥兄弟等分别归人泰州和金陵诗群。不可否认的是,遗民诗群的划分,除地域因素外,还往往带有家族文化的成分,如宁都三魏,金陵二杜,桐城方氏,山右傅山父子等,而不少遗民诗群还具有诗歌流派的性质,如河朔诗派、岭南诗派等。这都是我们在讨论清初遗民诗群的地域分布时必须予以考虑的。北方遗民诗群主要包括山左、山右、畿辅、关中等几个遗民群体,与江南、岭南、西南等地相较而言,诗人数量为少,尤其是中州一地,莽莽中原,能诗之遗民则仅贾开宗、田兰芳、张镜心寥寥数人而已。淮海地区实际上是北方向南方的一个过渡地带,遗民群体的构成与人格特征都有不同于南、北方之处,遗民群体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临近黄海的部分地区,淮安、扬州、泰州等为其聚集点。与地处南北交通要冲有关,这里的遗民流动较频繁,与政府官吏来往也较密切。江南遗民诗群是清初遗民诗群中最庞大的一个群体。我们所说的江南,既非清初行政区划中的江南省,也非传统观念中的南方,而是把淮海之外的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依据遗民在各自生活空间中聚集成群的情况,我们主要以杜濬、邢防为代表的金陵遗民诗群,顾炎武、归庄、徐枋为代表的吴中遗民诗群,方以智、方文、钱秉镫为代表的皖中遗民诗群,黄宗羲为代表的两浙遗民诗群,顾景星为代表的湖北遗民诗群,王夫之为代表的湖南遗民诗群及魏禧和易堂九子为研究对象。江南遗民诗群人数之多、群体特征之突出是显而易见的。以江苏为例,尽管我们以金陵、吴中两地遗民群体为审视对象,但其他各地遗民分布尚多。除江南之外,岭南、西南也是清初遗民较多、较集中的两个区域。仅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即得岭南遗民二百九十余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