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硅谷高科技公司的行为模式,在Google、Facebook等公司疯传的图书。
上市之初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华尔街日报》畅销书榜、《华尔街邮报》畅销书榜,入选business insider 2018年度*值得阅读的领导力书籍,得到《赫芬顿邮报》《卫报》《自然》《时尚芭莎》等主流杂志一致推荐。
简体中文版还未上市,国内多家媒体和知识付费平台已大量推荐,科学作家、畅销书《万万没想到》作者万维钢在“得到”平台用5篇文章深度解读《时机管理》。
科学作家、畅销书《万万没想到》作者万维钢,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前CEO周健工,有书创始人雷文涛,时间管理专家战隼,《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贝小戎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这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如何充分发挥时间的大*价值,是每个人都关注的问题。过去,我们提倡的方法叫作时间管理,这套方法的本质是自我管理:教你如何按照时间制定工作计划,如何在规定时间内争分夺秒地完成工作。传统的时间管理的理论很美好,但实践起来操作很困难。*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缺乏足够的意志力来执行工作:
习惯晚睡晚起的你总是没毅力早起工作;
工作中的小插曲再三地扰乱你的注意力;
总发现精力不够用,一到下午你的工作效率酒直线下滑;没能按计划完成任务总让你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
你一次次鼓起勇气去执行时间管理的计划,又一次次被最终结果打脸,你陷在时间管理的泥潭里反复折腾、没有成效,留给你的只剩强烈的挫败感。
你有没有想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缺乏意志力,而是你没有顺从你的天性,掌握科学的方法正确使用时间。在丹尼尔·平克的新书《时机管理》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时间不是用来规划的,时间是用来选择的!相对于针对任务的时间管理,时机管理更重视对人的分析,强调将人与任务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而提升效率。
《时机管理》是一本尊重个体的书,强调根据自己的时间类型,顺应个人节律,来安排每一项任务。不仅能够让你个人的工作与生活更高效,还能够让你实现与团队的无缝同步。通过找到群体时机,提高整个团队的协调性与效率。
《时机管理》不只提出理论,还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每个章节都配有“时机管理手册”,能够引导你一步一步定制出专属于自己的方案,找到你的时机,并将之运用到工作与生活中。
警觉、抑制和日常最优表现的秘密
我们来认识一下琳达。她31岁,单身,说话直接,非常聪明,大学主修哲学。早在学生时期,琳达就深切关注歧视和社会公正问题,并参加了反核示威。
在进一步了解琳达之前,我来问你一个关于她的问题。你觉得以下哪个判断更可能是真的?
a.琳达是一名银行出纳员。
b.琳达是一名银行出纳员,积极的女权主义者。
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人会选b。它很符合直觉,对吗?一个有正义感、反核的哲学系学生,听起来就应该是一个活跃的女权主义者。但其实a才是,也一定是正确的答案。琳达并不是真实人物,这也不是一个关于立场的问题,而完全是一个逻辑问题。不管是一个坚持女权主义的银行出纳员,还是一个唱山歌的银行出纳员,或是讨厌香菜的银行出纳员,都是“银行出纳员”的一个子集,而子集永远不会比它们所属的全集更大。11983年,丹尼尔·卡尼曼与合作者阿莫斯·特沃斯基用“琳达问题”演示了“连词谬误”,这是人类常犯的一种推理错误。
在一个著名的实验中,研究者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比如上午9点和晚上8点,分别提出“琳达问题”,根据提问时间,研究者预测到了被试者是会做出正确回答,还是会掉进认知陷阱。早晨时,人们更有可能说出正确结果。研究者也发现了一个有趣和重要的例外,我很快会说到。但是与开电话会议的高管们一样,人们的表现在开始时很好,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差。
在形成偏见方面,这样的模式也在发挥作用。研究人员要求被试者评判一个虚构被告人的罪行。所有被试“陪审员”都阅读了同样一组事实,但其中一半人读到的罪犯名字是罗伯特·加纳,另一半读到是罗伯托·加西亚。在早上,两名被告获得的判决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到了晚上,“陪审员”更愿意相信加西亚有罪,加纳无辜。对于这组“陪审员”而言,理性评估证据所依赖的思维敏锐性在早上更高,而导致人们诉诸于偏见的思维惰性则随着当天的时间线而递增。
一个多世纪以前,科学家开始测量一天中各个时间对人的大脑的影响。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开创性地进行了一些实验,证明人们在早上比在晚上更能够有效地学习和记忆一些无意义的音节。从那以后,研究人员继续对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行调查,并得出了三个关键结论。
第一,人的认知能力在一天中不会保持不变。在16个小时左右的清醒时间里,人的认知能力是在以一种规律的、可预见的方式发生改变。某些时段,人们会比其他时候要更聪明、更敏锐、更有创造力,或者更愚笨、更迟钝、更缺乏创意。
第二,这些日常波动比人们想象的要更极端。牛津大学神经科学家和时间生物学家拉塞尔·福斯特认为:“每天的高点和低点之间的表现差异,相当于喝了法定饮酒量的效果。”其他研究已经表明,时间效应可以解释20%的人类认知能力差异。
第三,人们如何做取决于他在做什么。英国心理学家西蒙·福卡德说:“脑力表现的时间效应研究给我们提供的最重要结论,也许是执行特定任务的最佳时间取决于该任务的性质。”
“琳达问题”是一种分析型任务。它确实很难,但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创造力或敏锐度。它有一个正确答案,而且可以通过逻辑推演得出。大量的证据表明,成年人在早晨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表现最佳。当我们醒来时,体温会慢慢升高。温度的上升逐渐提高了我们的能量水平和警觉性,反过来又促进了我们的执行力、注意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敏锐的分析能力会在上午晚些时候或中午左右达到高峰。
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大脑在早上警觉性更高。在“琳达问题”中,有关琳达大学经历的资料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这其实是干扰信息,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通常,我们的大脑在早晨处于警惕模式,可以有效排除这种注意力干扰。
但警觉性也有其极限。一小时一小时不间断地高强度工作,让我们的大脑卫士开始感到疲倦,它们会偷偷溜去抽根烟或方便一下。在它们离开后,混乱的逻辑、危险的偏见和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便会乘虚而入。警觉性和能量水平在早上爬升并在中午时达到顶峰,在下午直线下降。同时,保持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也随之下降,而分析能力就像那些植物的叶子一样闭合起来。
时间效应是非常重要的,但却往往不被我们理解。例如,丹麦小学生和其他地方的学生一样,每年都要接受一系列的标准化考试,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教学情况。他们要在电脑上完成这些考试,由于学校的电脑数量比学生人数少,学生不可能同时参加考试。因此,考试时间取决于每个班级的课表和电脑够不够用。一部分学生在上午考试,一部分则要在下午。
哈佛大学的弗朗西丝卡·吉诺和两位丹麦研究人员对200万名丹麦学生的4年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将分数与学生参加考试的时间比对后,发现了一种既有趣又令人不安的相关性。学生早上参加考试取得的成绩要高于下午参加考试取得的成绩。事实上,每过一个小时,考试成绩都比前一个小时下降一点点。考试时间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与其父母的收入和文化水平低,或者一学年缺课两个星期对成绩的影响相当。时间不能说明一切,但时间非常重要。
美国的情况似乎也是如此。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诺兰·波普对洛杉矶近200万名学生的标准考试分数和课堂成绩进行了研究。不管开始上课的时间是几点,“比起后两节课上数学课,前两节课上数学课,学生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更高”,在加利福尼亚州州级考试中的成绩也更高。虽然波普说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但“结果表明,学生在早晨的学习效率往往更高,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简单的课表调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但是,在你调整工作安排、把所有重要事务塞到上午之前,必须谨慎一点儿。并非所有的脑力劳动都毫无差别,下面的小测验可以说明这一点。
埃内斯托是一位古董钱币商。一天,有人给他带来了一枚美丽的青铜硬币。硬币的一面是一位皇帝的头像,另一面是日期:公元前544年。埃内斯托仔细检查了这枚硬币,但没有买下它,而是打电话报了警。为什么?
这个问题就是社会科学家所称的“洞察力问题”。在这类问题当中,运用逻辑、算法式的方法进行推理,不会得到正确答案。面对洞察力问题,人们开始时会运用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方法,直到这种方法行不通了。一些人会举手认输,相信自己绝对没有穿墙之术。另一些人则会经受住挫败的考验,终于在某个时刻“灵光乍现”,他们会重新审视问题,并迅速发现解决方案。
重新看一下那个硬币难题?答案会让你恍然大悟。硬币上的日期是“公元前544年”,也就是在耶稣诞生之前544年。那时耶稣还未出生,当然不会有人知道他将在500年后出生,所以不可能用“公元前”这样的说法。因此,这显然是一个骗局。
美国心理学家马雷克·维斯和罗斯·扎克斯将这个问题和其他洞察力问题抛给了一群自称在早上思维最活跃的人。
研究人员在上午8点半到9点半测试了一半被试者,在下午4点半到5点半测试了另一半被试者。这些早上思维最活跃的人更有可能在下午答对硬币问题。维斯和扎克斯发现,“在解决洞察力问题时,在一天中非理想时间参与测试的人,比在一天中理想时间参与测试的人表现更出色。”
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可以追溯到守卫“认知城堡”的那些哨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早晨是那些守卫保持警惕、准备击退任何侵略者的时段。这种警觉性通常被称为“抑制性控制”,可以帮助大脑排除干扰来解决分析型问题。但是洞察力问题不同,它们不需要太多的警惕和抑制。当守卫不在时,这种“灵光”更有可能乍现。在那些放松的时刻分散一下注意力,有助于发现我们满怀戒备时可能错过的一些联系。对于分析型问题,缺乏抑制性控制是缺陷,但对于洞察力问题,这变成了优势。
有些人把这种现象称为“灵感悖论”,即“当人的脑力不在最优状态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反而是最鼎盛的,至少在昼夜节律方面是这样的”。维斯和扎克斯指出,他们的研究同样表明,“把诸如艺术和创意写作这样的课程放在一天中的非最佳时间,将有助于学生们在这些学科上取得最好成绩”,就像对丹麦和洛杉矶学校进行的研究所发现的,学生们最好在上午学习数学等分析性学科。
人的情绪和脑力在一天之中会有所波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情绪变化遵循共同的模式:高峰、低谷和反弹。这有助于塑造一种双重能力模式。早晨,在脑力高峰期间,大多数人都擅长解决“琳达问题”,即分析型的工作,这类工作需要敏锐、警觉和注意力高度集中。一天中的晚些时候,在情绪回升期,大多数人会更善于解决硬币难题,即需要较少抑制和专注的洞察力问题(只有极少数人在午间低谷时更善于解决此类问题,我将在下一章进行解释)。我们就像德梅朗的那盆含羞草,能力遵循着身体的生物钟自觉开合,不受主观控制。
你可能也注意到了,我在结论中留有小小余地,注意,我说的是“大多数人”。这种普遍模式有一个例外,特别是在能力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例外。
想象一下,你和三个你认识的人并排站在一起,其中一位很可能就是那个生物钟与其他三人全然不同的人。
序 言 完美时机的隐秘模式
时机是一门科学,它是一个多层面、跨学科的新兴研究体系,是关于人类生存状况的全新见解,并为更智慧地工作和改善生活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时机管理,基于人的管理
01 时间类型、任务类型与个人节律
不管是在哪个大洲、哪个时区,人们每天的情绪都像潮汐一样规律变化、起伏有常:从高峰到低谷,再返回高峰。在我们每天生活的表面之下,隐藏着某种模式:重要、出人意料却富含意义。
情绪波动和股价波动
警觉、抑制和日常最优表现的秘密
云雀、猫头鹰和第三种鸟
同步性与三段式的每天
【时机管理手册】将时间科学应用于日常生活
02 对每日安排进行适度控制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休息不是懒惰的象征,而是力量的标志。
百慕大三角和塑膜卡片,“警觉休息”重拾专注
从学校到法院,恢复性休息的5 个原则
午餐,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
咖啡盹,对低谷时期的绝佳反击
现代午睡,一种促进生产力的创新
【时机管理手册】精确休息的具体应用
二、时机管理必须关注的三个点
03 起点效应,当下是不是开始的时机
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起点的重要性。现在,时间科学表明,起点的作用远比我们所意识到的更大。起点效应又深又远,会伴随我们一直到终点。
正确开始,“何时”很重要
重新开始,使用时间地标
一起开始,个人问题可让集体解决
【时机管理手册】发挥起点的重要作用
04 半途效应,你的中场战事
在到达某个中间点时,有时我们会消沉,但有时我们会振奋。一个警笛在我们头脑中拉响,提醒我们正在浪费时间。
无处不在的中年危机
U 形模式,中间点的松懈
呃- 哦效应
中场表演
【时机管理手册】顺利度过中间点
05 峰终效应,结局决定体验
当结局越来越近时,不管是什么事情的结局,我们都会削尖存在主义的红铅笔,用它去划掉任何不重要的人或事。在大幕落下之前,我们开始编辑。
激活:越接近终点,越拼搏
编码:定义、评价与回忆体验
编辑:主动修剪,少就是多
升华:情绪复杂化是核心
【时机管理手册】发挥终点的积极力量
第三部分 群体时机
06 同步,群体时机的秘密
同步会使人感觉良好,感觉良好有助于团队的车轮转动得更平稳顺畅。与他人协调一致会让我们学会替他人着想,而这样反过来就会增强这种协调感。
节奏感,与“老板”同步
归属感,与集体同步
意义感,心灵同步
【时机管理手册】实现群体的同步
结 语 一切都是时机
世界上大多数语言的动词都分时态,比如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以更好地传达意义和揭示思想。几乎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会随着时间而有时态的变化。
有很多书研究“做什么事”(what)和“怎么做事”(how),《时机管理》这本书研究的是“什么时候做事”(when)。科学决策需要“见机”,需要确定优先级,需要量化取舍。你肯定听说过很多道理,而《时机管理》中的研究不但告诉你道理,还能告诉你每个道理的*重要程度*。
——科学作家,畅销书《万万没想到》作者,“得到”APP《万维钢·精英日课》专栏作家
万维钢
《时机管理》这本书告诉我们两条有用的道理:个人时间的价值是由时机的把握决定的;组织的效率是由成员协调时机决定的。
——资深财经媒体人,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前CEO,《横越未知》作者 周健工
《时机管理》以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人类的生存特征,进而系统阐述了如何把握开头、过程和终局,此书将帮助我们大大提升把握时机的能力。
——有书创始人 雷文涛
《时机管理》的主题是“节奏”。从个人的生物节奏开始,到事物和人生的节奏,最后又谈到了组织的节奏,平克总结了从人到事到群体的隐秘规律。当你知晓这些规律之后,就能利用好节奏的力量,从*适合的时机开始行动,并打破原有的循环规律。你一定要了解一下这些能让你更有效率地工作、能帮你改善生活的知识,推荐阅读。
——时间管理专家,知名自媒体(read01)创始人、100天行动发起人 战隼
相机而动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时机管理》这本书教你如何科学地把握时机,至少占尽天时之利。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贝小戎
平克给我们带来的坏消息是,我们身上有一些由时间决定的弱点,好消息是如何来弥补这些弱点。虽然所有这些建议都不会阻止时间飞逝,但至少能让你每个小时都过得更好一点儿。——《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