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弟子规说什么:《弟子规》绝不仅仅是给孩子用的 任何人都能从中学到为人立世之道
0.00     定价 ¥ 59.9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0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634979
  • 作      者:
    罗大伦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编辑推荐

  ★医文本相通,名医解名著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邀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客座教授罗大伦博士继畅销书《道德经说什么》之后,又一温故知新系列佳作。

  ★从积极心理、健康、国学三方面深度解读

  现在,不少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莫名焦虑,却对《弟子规》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屑一顾,误以为是在培养孩子奴性,殊不知,《弟子规》是一本成就孩子一生积极心理的奠基石。

  为什么有人会对《弟子规》的教育理念产生误会呢?因为前人诘屈聱牙的解读,更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好多人打小都不知道何为真正的规矩,也不明白守规矩对自己的好处。所以,成年后为人父母,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培养不懂规矩,将来活得同自己一样价值观混乱,成不了大器的孩子。

  《弟子规说什么》从积极心理、健康、国学三方面深度解析让家长和孩子读《弟子规》的好处。不仅让孩子懂规矩,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也让家长知道好好做父母、做夫妻、做子女的智慧。

  ★装帧精美,阅读经典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

  装帧精美,采用裸脊锁线装帧,可180°平摊,让您随心阅读无压力。封面击凸+烫金工艺,大气典雅,给经典披上奢华的外衣,收藏馈赠两相宜。


展开
作者简介

  罗大伦

  知名中医、中医诊断学博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特邀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创始人之一、前任主编。一直致力于将国学养心智慧传播给公众,已出版《弟子规说什么》《道德经说什么》《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图解儿童舌诊》《图解舌诊》《救命之方》等畅销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人生活、工作的不如意、身心的失常,几乎全是从性情失调而来,这根源于少儿时期的教育纰漏,如不懂规矩,各种心态、性格培养的不成熟。本书通过逐字逐句解读《弟子规》,用贴近生活的实例告诉您,在规矩里的自由,可能因保护而完整;如果放任自由,则可能会带来伤害。

展开
精彩书摘

  除了父母,没有人会无条件爱你

  “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们不是讲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吗?不是讲平等吗?为什么《弟子规》却让我们在面对父母的批评时,要无条件地全部接受呢?这样做符合现代价值体系吗?

  《弟子规》连续讲了四个“父母”的行为,孩子该如何反应,分别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四条,是父母教育孩子必须经历的四个步骤,古人对此考虑比较细致。这里面,非常重要的两个字,是“父母”。

  《弟子规》上来就讲:“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把“孝”字放在开头最重要的位置。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与父母的关系,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关系,是最初遇到的,也是最重要的,很多影响甚至很久以后我们才能意识到。

  我们可以随意从街上拉一个陌生人过来,问问他,从现在开始,你免费为我服务。每天免费为我做饭;免费逗我开心;我去厕所,你要免费为我料理手纸;要随时关注我的情绪,不开心要开解我,我有问题要随时替我分忧;我想听故事了,要免费一遍又一遍地讲,一个故事来回讲几十遍。

  有人会愿意干这样的事情吗?路人想必是不会的,能干这样事情的,只有我们的父母。

  父母的恩情,是难以言表的。我们做婴儿的时候,哭闹打骂,父母都是顺承的,没有一个父母会跟婴儿怄气。他们对别人的大小便都会觉得厌恶,但是对自己的孩子却一次次换尿布,从未嫌弃。

  我小的时候,家在沈阳,但是母亲的工作关系还在沈阳附近的辽阳市灯塔县(现为灯塔市),所以她每天要抱着我,到灯塔县上班。每天往来火车就一班,所以她要起早出发,抱着我,带着包我的被子,拿着小暖瓶,里面是我的早饭,然后穿过辽宁大学的校园,到10路车站乘公共汽车走很远去沈阳南站赶火车。现在很多人说乘地铁上班艰难,其实跟那个年代比,差远了。有一次,下大雨,母亲说她走到操场,地上全是水,很滑,她一下子跌倒了,伞被摔到一个地方,我被摔到一个地方,行李被摔到一个地方,她摔到一个地方。当时她实在没有力气了,坐在雨中放声大哭。现在,每次母亲提到这件事,眼泪还会流出来。

  下了班,她还要抱着我乘火车往回走,但是那个时候的火车时常会晚点,母亲说她到沈阳经常已经很晚了。有一次下大雪,到沈阳已经半夜了,出了火车站,公共汽车早没有了。当时母亲万念俱灰。后来她看到有辆部队的车,就上去问:“同志,你们去哪里?能不能带我一段,剩下的路我自己走。”解放军战士看到我母亲确实艰难,于是答应把我们送到辽大。多亏这些战士,我母亲才回到家里。然后第二天,又要起早上班。

  当时,我什么都不知道,就是在襁褓中酣睡,可是母亲却吃了那么多苦。

  到现在,我每次出门,母亲也是一直操心。每次我走的时候,看到母亲在阳台上远远地望着我,都会心酸。有一次我要出门,母亲一大早起来,煮了鸡蛋,等我出门时,非得放到我包里让我带着。当时我觉得没有时间吃,就推辞。结果争来争去,最后还是让我放到桌子上面了。后来开车,都出锦州了,我一直在后悔,那是母亲的心意啊!我为什么那么不懂事呢?为什么一定要逆着她的心意呢?我想她是实在希望自己能为孩子做点什么,所以才煮了鸡蛋。我为什么那么不通人情呢?现在每每想起,仍流泪许久。

  父母的恩情,比山大比海深。

  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这是生活的一种能力

  那么,古人这么做,到底有什么道理呢?

  很多人说,我对父母心中有爱就可以了,不用这么刻意地表达出来。这么表达,就虚伪了。真是这样吗?我先从一个例子讲起。

  以前我刚进一个单位的时候,我的同事中有个小伙子,他工作能力还不错,就是为人比较冷漠。你同他说什么,他就只是简单回答,没有任何多余的话,眼神里也没什么热情。我在很长时间内都以为他对我有意见,反思自己,也不知道哪里得罪了他。后来发现他对别人也是这样,也就不大在意了。再后来,与他聊天,发现他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正常人,没有经历过什么刻骨铭心的事情让他愤世嫉俗。他有个特点,就是只有在与自己同龄的、聊得来的几个朋友说话时才开心,还会哈哈大笑,只不过仅限于他那个小圈子。除了在那几个人的圈子外,他不大会与人进行情绪上的沟通。他们聊得热火朝天,你过去问怎么了,他立刻耷拉眼皮回答:“没什么。”让你立刻觉得他对你很有意见。

  说实话,当时他很有才,工作也出色,就是人缘不大好。记得当时我一看见他,心里就会咯噔一下。

  我觉得这就是不善于沟通感情。工作都做了,对别人也没有恶意,但是你不与大家沟通,不对大家表示友好,就会让大家产生隔阂感。估计这与他小时候形成的习惯有关。虽然这个例子极端,但是我确实见过这样的。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需要互相协调;如果缺乏沟通,则会有无限的不快。

  所以,在生活中随时发出善的能量,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这是一种生存的能力。如果你能这样,则生活会幸福很多。

  看过一个故事,说曾经有乞丐问佛陀:“我为什么这么贫穷呢?”佛陀说:“那是因为你没有布施,有舍才有得。”

  乞丐一听,鼻子差点儿没气歪:“我还布施?我穷得都乞讨了,拿什么布施?”

  佛陀说:“你即使穷得乞讨,仍可以做钱财以外的七种布施:你用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关心别人,这叫心施;你用慈悲的、鼓励人的目光看别人,这叫眼施;你用慈悲、温暖、鼓励人的话语对别人说话,这叫口施;你用慈祥、温暖的面容对别人,这叫面施;扶人一把,叫身施;给人让个座位,叫座施;给无家可归的人让个睡觉的位置,叫房施。所以,即使你没有钱财,依然可以做这七种布施。”

  这故事说明修行不在高山之巅,它就在你生活和工作中点点滴滴的与人为善中。随处发出善的能量,你就是在修行。

  这种修行,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反观我们自己,虽然没有前面那个小伙子那么极端,但是处处与人为善,仍然做得不够。

  快乐做事才会很快成功

  那么,《弟子规》为何强调这个“悦”字呢?

  前面我们说过佛家,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儒家。孔子也特别重视快乐地学习,他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说”在古代和“悦”字通用。

  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和工作分成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学习就是学习,工作就是工作,完成任务就好了;第二个境界是:主动去热爱学习和工作,努力喜欢它们;第三个境界是“乐之”,这是和前面一个程序反着来的,此时,是学习和工作,为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快乐,这种境界是最高的。

  这样看,孔子似乎也非常重视快乐地做事。他似乎不是我们心中想象的那种死板之人,而是一个比较崇尚快乐的人,而且还把这种快乐放到了最高境界的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呢?

  国学是有大道理的。现代心理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理解的佐证。

  研究证明,快乐地工作,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成绩。

  国外一项研究测量了272名员工的初始情绪水平,然后跟踪18个月。在控制了一切无关因素后,结论是,那些一开始就快乐地工作的员工最后绩效更好。

  而另一项研究测试了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快乐水平,然后跟踪研究,一直跟踪了19年。研究发现,这些学生一年级时候的快乐水平与19年后的收入成正比,当年越快乐的人,收入越高。

  国外的这种心理学研究时间一般会很长,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一个世纪。在一所大学里,会有很多学者和学生,阶梯式地研究下去。我曾经和加拿大一位心理学家交流,他手中现在的项目已经进行20年了,但是他说还不能公布结果,因为研究设定的期限还没有到。

  另外,研究显示,快乐工作,会更少犯错。一个课题研究者将医生分为三组:一组被诱发快乐情绪;一组是中性情绪;一组是控制组,什么都没有干预。

  然后医生开始工作。结果,快乐组医生正确诊断速度比控制组快两倍,锚定情况少四分之一。什么是锚定现象呢?就是按照固有思维走下去,结果出现误诊的现象。比如,今天来了10个患者,前面几个都是由感冒引起的头痛,最后一个是由肝肾阴虚型的高血压引起的头痛,但是医生容易按照前面的惯例,将最后一个同样误诊为感冒,这就是锚定现象。而这个实验中,诱发医生快乐情绪的方法仅仅是送给医生一小包糖果,医生甚至都没有吃,但是在快乐的情绪中,诊断的正确率和速度都提高了。

  另外一个课题中,被测试者被告知要做一个演讲,有人录像,有人评价。诱发其紧张的情绪,此时,他们血压上升,心跳加快。

  然后将被测试者分成四组,两组看令人快乐的视频,一组看中性的视频,一组看令人悲伤的视频。

  结果,看令人快乐的视频的那一组表现最为出色,这说明快乐的情绪抵消了紧张情绪。

  此外,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快乐使人更健康。

  一个课题组找来了180位1917年前出生的巴黎圣母院修女,并将她们20岁的时候的日记标注情绪,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0岁时的日记更多显示快乐情绪的修女,比不快乐者多活10年。85岁时25%的最快乐者90%在世,而25%的最不快乐者仅有34%在世。那么,为何要研究修女呢?因为她们吃同样的饭,住同样的房间,干同样的工作,研究者就是要看看,在各种情况都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到底是什么让人健康长寿。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研究,在很多心理学书籍中都曾被提及。

  另外,研究显示,不快乐的员工平均每个月多请病假1.25天,这样累计起来,每年多请15天;给身体素质相当的人同样注射感冒病毒,一星期后的研究显示,快乐的人很少出现打喷嚏、咳嗽、发炎等感冒症状。这种研究成果与我们在临床中经常见到的肝气不舒的情况很类似,我基本上这样认为,孩子的外感多数是因为积食引起,而成年人的外感很多都是由肝气不舒、情绪不佳引致的。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可是如果我们情绪不佳,会导致气血郁滞,这就影响了肝的疏泄作用。这种情况叫肝气不舒。肝气

  不舒,是现代人身体出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每天都有很多朋友向我咨询身体问题,其中绝大多数的身体问题都是由情绪不佳引起的,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我们调研过那么多的百岁老人,类似的长寿课题也有很多,研究发现,长寿的原因比较多,比如遗传基因、自然环境好,但是最重要的是乐观。

  你一微笑,整个世界就变得美好。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变得快乐呢?其实,快乐和忧伤,往往是一念之差。

  比如今天阴天,快乐的人一出门会想:“真开心啊,今天不会被太阳晒到了,好凉快啊!”悲观的人会想:“今天真倒霉,天气怎么又这么阴郁!”

  到了晴天,快乐的人一出门往往想:“真是好天气啊,阳光这么明媚!”悲观的人会想:“真是倒霉,怎么这么晒啊!”

  其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并没有那么多的高低起伏,没有那么多区别。但是,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是泾渭分明的。

  这种现象,就叫“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的真正含义并不仅仅指我们的容貌是由心态决定的。佛教中的“相”,指的是你周围的世界的一切事物与现象。“相由心生”的真正含义,是你周围的世界怎样,由你的心决定。

  这样想想,我们为何不开心地看待世间一切呢?

  最后,给大家讲个佛教中的“拈花一笑”的故事。

  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把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在一旁敬候。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言不发。大家都不解何意,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嘱咐摩诃迦叶。”然后把平时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送给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祥和、宁静、美妙的心法,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泰然自得、超脱一切。

  而迦叶慧根已具,瞬间领悟到了这佛法的微妙,故以微笑作为答案回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奥秘,但是,我只感悟到了一点,与大家分享:你一微笑,整个世界就变得美好。

  课后练习:

  阅读本文后,当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要放弃时,你要告诉他(她):做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要往前看,如果我们不放弃,继续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就一定会成功。还可以给孩子讲孙中山革命的故事和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故事,鼓励孩子遇到挫折不要放弃。让孩子想到到美好的前景,这会让他(她)对成功有期望、有信心,更乐观地

  投入所进行的事情当中,就更容易成功。


展开
目录

1.从小养成与父母互动的好习惯,长大后会少吃很多亏

培养孩子的良好社会关系要从“父母呼,应勿缓”开始

习惯决定命运

互动的好习惯,能在方方面面帮你大忙

不懂规矩的人,生活中会欺软怕硬

2.父母的话,孩子一定要听吗

《弟子规》的真正意思是“父母规”

懒都是惯出来的

勤劳,才是父母送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

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回报到自己身上

成功的不二法门:多为大家做事

3.要想有大成就,做人做事离不开一个“敬”字

做什么事都要明白“目标,为什么做,怎么做,做的结果”

人生的大格局从“敬”开始

成功的人容易看到别人好处,不幸福的人最擅长挑别人的错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敬的态度,都可以让我们进步

从小不学会敬人敬事,长大后做什么都被人看不起

4.人生大事,无一不是顺势而为

除了父母,没有人会无条件爱你

无论父母正确与否,都要先考虑父母的感受

对父母的批评,应该先顺着接受,不要在当时顶撞

学会顺势而为,一生从容不迫

5.我们还剩多少体察温暖、传递温暖的能力

“冬则温,夏则凊”并不是让小孩子去暖被窝

如果你只会观察别人的“恶”,最后一定深受“恶”害

不要奢谈感恩,感恩也是需要能力的

6.做一个早晚问候一下父母的人

心中有对父母的爱就行了吗

把善的意愿表达给他人,这是生活的一种能力

养成善的习惯,生命就会少很多负能量

你怎么做,你的孩子会看在眼里,学在心里

7.不令父母心安就是不孝

父母对我们的担心是一辈子的

活在“关爱的网络”里,我们才可能从优秀到卓越

不会与家庭成员良好互动的人,在社会上也会失道寡助

8.要让父母能够随时联系到你,随时知道你的情况

父母的很多病,都是为孩子担心出来的

空间稳定的人更容易成功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

9.成就一生积极心理的奠基石

人性的一大弱点:过分关注“大”,嫌弃“小”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说法害人不浅

做事任意妄为,势必害人害己

为什么抱孩子的人特别难打车

《弟子规》里面,其实讲的都是现代心理学的道理

10.学会分享,你才会更幸福

人获得幸福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自己私欲的过程

与人分享是人生快事

自私的人,最终都是失败

与人分享并不意味着放弃一切

“不要责怪贪官”

11.你与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你事业的走向

“平静的海面上永远锻炼不出伟大的航海家”

对孩子的希望,一定不要过度和方向不明

不努力成才,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哪些事做儿女的要替老人做主

为老人养心的事情,我们是否“力为具”了

12.适应环境的能力有多强,幸福感就有多强

从小斩断恶习,长大才有出息

人生最骄傲的事,莫过于调理好父母的身体

待人接物,随时注意不要侵犯他人利益

13.千万别以为健康是你一个人的事

如果我们身体受伤,等于给父母平添了痛苦

一定要学会成为家人的健康保护神

14.为什么坏德性祸害的不仅仅是你自己

你做的任何事,都会回馈到你和你家人的身上

如果一个人在团队里肆意妄为,结果会让大家都蒙羞

不要因为自己德行的问题,伤害到大家赖以生存的整体

15.能够“以德报德”的人,路会走得更远

孝道还需要教吗

每一个孝顺的人,身上都有“神”的光彩

16.尽量做一个“以德报怨”的人

恨孩子,主要责任在父母身上

面对负面刺激,我们很容易学会逆来顺受

不管别人如何发出不良信息,我们都要秉持内心的善良

17.对一个孩子的承诺,特别要遵守

丧失什么也别丧失童心

养育孩子,是我们重新提升自己的机会

像孩子一样纯净,我们就不会活得那么累

18.有效沟通的大智慧

不好好说话,再合理的事都不合理

语言,要像阳光、花朵、净水

19.乐观是一种大本事

做再难的事,都要抱持愉悦的心情

快乐做事才会很快成功

20.站多高,才能看多远

进步就是不断找到身边的榜样,然后克隆他

有效沟通的秘密:尊重对方的观点、思想体系、人生规划

21.只有学会养生知识,关键时刻才能救家人

别把有病的身体全部交给医生

不懂医学知识,可能伤害家人健康

医生“尝药”是为患者负责

22.爱父母,就要时刻关注他们的身体状态

时刻关注父母的身体才能掌握重要的治疗信息和依据

疾病在一天里面,有着明显的发病规律

父母生病了,很多人都不会照顾

23.有多少孝心,就有多少福报

对待逝去的老人,尽礼要像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

保有对亲人的感恩,莫等闲

唯有善,让我们一天天强大

后记

人生遇到困难时,看看《弟子规说什么》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