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环境地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801635582
  • 作      者:
    阎伍玖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3
收藏
编辑推荐
  《环境地理学》适合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地环境、生态等方面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及有关院校师生阅读。
展开
内容介绍
  环境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环境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是研究某一区域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与发展、组织与结构、调节与控制以及发行与利用的科学,具有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的双重性,区域性是环境地理学有别于环境科学其他分支的一个突出特征。
  本书以区域人类--环境系统为对象,以环境问题为主线,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框架.本书的内容和体例,与目前出版的众多的环境学原理与概论方面的书籍不同,不是按环境要素划分章节,而是按照研究方法组织内容,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工作实践,介绍相关区域研究实例与研究方法。全书分为八章,分别介绍了环境与环境地理学、地球环境及其演变、农村环境分析、城市环境分析、中国环境问题分析、全球环境问题分析、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与环境教育等内容。
  本书适合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地环境、生态等方面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及有关院校师生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4.人类的参与
  岩石圈外部界面,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人类自出现之日起,就积极地参与了对岩石圈外部界面的改造过程。人类活动大大地加速并改变了某些自然地质作用的进程,使岩石圈外部界面的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人类活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地质动力,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地质作用,有人称之为“人为地质作用”。这是岩石圈外部界面的一个新的重要界面特性。
  (三)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球大气、水、岩石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大气、水和生物,作为环境动力,通过对岩石圈发生作用,形成了各种地质作用与地质过程、生物作用与生物过程。
  在地球表层系统中,水是联系各圈层的一个中心环节。水和空气作为流体物质,在地表是无孔不入的。由于岩石和土壤普遍存在有大量空隙,因此,到处都有空气和水的渗透。地下水在土壤和岩石空隙间不断运移,可溶解和富集各种离子、胶体及气体物质,这些物质构成了地下水的化学组成成分,并赋予其特殊性质。大气和水对岩石圈的这种渗透,就造成了其界面形态的复杂性或不规则性,并使其界面层表现为某种渐变的特征,也有利于大气、水和岩石圈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和交换。
  同时,大气圈和水圈这两个流体系统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海洋表面与其上的大气层之间,有着不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全球性的巨大的大气环流系统,如果看成是由太阳能直接驱动下产生的最初的能量和物质转运系统,那么海洋水体环流则是次生的能量和物质的转运系统,它是从大气环流中得到动量而形成的,但它又可将动量输回到大气圈环流系统中。
  大陆岩石圈表面的土壤层,正处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交接的地带,土壤是大气、水分,特别是动植物和微生物对于岩石圈表层长期作用的产物。土壤层虽然很薄,但到处都渗透着空气和水,土壤层中有大量矿物质,还有丰富的有机质,这就成为植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成为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的场所。由于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作为历史自然体的土壤,便逐渐向耕作化土壤方向演进,土壤发育过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生物圈渗透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生物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各要素间有着积极的相互作用,频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一切生物都含有大量的水,这些水来自于水圈;一切生物体内都含有矿物质,它们大多来自于土壤,也就是来自于岩石圈。植物不断地从岩石圈中吸收矿物质,从水圈中吸收水分,从大气中吸收碳素,并利用太阳能把这些物质不断加以改造,合成有机体,从而使植物成长发育,进而维持了动物的生命,构成了复杂的地球生物界。生物活动又产生了多种生物地质作用,这就对岩石圈形成改造作用。在生物界,数量最多和分布最广的微生物,又对岩石和土壤中许多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分解与合成,它更有着特殊的功能。
  生物活动除直接产生生物地质作用外,还对其他一些地质作用产生影响。
  随着地质演化进程,地球表层系统内各圈层之间不断相互作用,并且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改造了自身。当然,地球各大圈层在地球表层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不是均等的,其中地球表层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岩石圈,各种动力地质作用和过程都是围绕着岩石圈的演化这个中心而讲行的。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地理学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  环境科学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三节  环境地理学
第二章  地球环境及其演变
第一节  地球与宇宙
第二节  地球环境系统
第三节  宇宙环境变化与地球环境系统异常
第四节  古地理环境的演变
第五节  地球环境系统人类圈的形成及其环境影响
第三章  农村环境分析
第一节  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
第二节  农业活动与农业污染
第三节  农村区域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
第四节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
第五节  农村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第四章  城市环境分析
第一节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系统
第二节  城市容量与城市环境分析
第三节  城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四节  城市郊区环境问题
第五节  城市生态建设与调控
第六节  生态工业与工业生态学
第五章  中国环境问题分析
第一节  中国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二节  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对策
第三节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及其进展
第四节  中 环境与发展对策
第五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六章  安全环境问题分析
第一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臭氧层破坏
第二节  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减少与森林植被破坏
第四节  土地荒漠化
第五节  酸雨
第七章  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人类——环境关系分析与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第三节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环境与发展
第八章  环境问题与环境教育
第一节  环境问题与环境教育
第二节  环境教育的历程
第三节  环境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关于基础环境教育
第五节  关于高等环境教育
第六节  环境教育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