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7300044883
  • 作      者:
    (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5
收藏
编辑推荐
  该书作者魏斐德教授充分运用自己在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围绕“历史与意志”的矛盾这条基本线索,通过历史溯源和横向比较,为毛泽东勾勒了一幅知识环境的图画。作者指出,他的目的并不是写一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而是要探讨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知识基础”。其理由是:思想的产生一般都受到行动者本身通常几乎意识不到的某种理论假设所支持,这些假设往往在行动者著作中以“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思想分析不能仅仅关注文本的表面语义,而更重要的是要展现“隐喻”文本的本质。魏斐德
展开
作者简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又译韦克曼),国际著名中国明清史专家。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5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远东史博士学位。20世纪60年代后期,任台湾大学中国语言研究计划主任,197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和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中国文明委员会委员。后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该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亚洲研究会会员,全美学者联合会会长。主要著有:《洪业:清朝开国史》(1970)、《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1973)、《中华帝国的衰落》(1975)、《中华帝国晚期的冲突与控制》(1976)、《造反与革命:中国历史上民众运动研究》(1977)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是一本明显体现作者个人风格的著作。魏斐德教授充分运用自己在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知识,围绕“历史与意志”的矛盾这条基本线索,通过历史溯源和横向比较,为毛泽东勾勒了一幅知识环境的图画。作者指出,他的目的并不是写一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而是要探讨毛泽东思想之所以形成的“知识基础”。其理由是:思想的产生一般都受到行动者本身通常几乎意识不到的某种理论假设所支持,这些假设往往在行动者著作中以“隐喻”的方式表现出来。思想分析不能仅仅关注文本的表面语义,而更重要的是要展现“隐喻”文本的本质。魏斐德教授分析了对毛泽东影响很大的王阳明心学和康德伦理学(从杨昌济处间接性接受),试图说明毛泽东思想之内涵的理论来源。
  这种研究思路展示了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术风格,并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思想资料。
展开
精彩书评
  魏斐德教授对中国明清和近代的历史及思想史有较深的研究,正是这种一般外国学者难得的知识储备和学术修养,使他能够以与众不同的视角,涉足毛泽东研究领域。他对毛泽东的“知识环境”做了一番透彻的考察,运用一系列曾对毛泽东产生过种种影响的理论观念构成的一组透镜,对其思想加以分离和解析,认为这一“知识环境”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特别是影响了毛泽东的晚年。透视到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贯穿毛泽东一生的全部哲学,就是他处理历史与意志矛盾的辩证法。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魏斐德认为历史著作应该把描写特殊现象的复杂的叙事文体与包含概括性理论的分析性散文相结合。最能体现魏斐德理论修养的是他的早期作品《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该书对毛泽东思想的中西哲学渊源作了全面分析,出版之后广受好评,1974年作为哲学类图书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
  ——叶斌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蒙太奇
  1.革命奠基人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卓著的声望不是一下子就赢得的。他是在1935年著名的遵义会议期间得以参与领导的,但直到1942年,在经历七年的思想妥协和政治变动之后,他和他的思想才独领风骚,支配了全党的。然而,为他作传的人却将他理想化了,描绘出一幅非常富有戏剧性的图景:他作为一个有预见性的革命家,对通向胜利的唯一道路抱有坚定的看法,这使他击败了其他竞争对手,获得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功。列宁也许因他能够按照形势的需要作出让步并调整个人信念而备受称颂,毛泽东则由于坚信他个人对现代中国历史的动力有一种可靠的直觉而为人赞扬。
  毛泽东早期的实用主义是造就他这种刚直的特殊形象的原因之一。他主张的策略——1927年依靠农民的激进主义、1933年期间的游击战和1935年北上抗日的决定——总是与正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及第三国际的指示相柢牾。虽然毛泽东从未死守这些教条,也未独立地发展它们,但他确实比其他中共领导人更早地认识到,革命应从农村开始,红军既要注意作战,又要注意发动农民群众。
  于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成为毛摆脱在野地位,摆脱在党内的政见孤立和在延安黄土山沟的流放的斗争史。毛泽东扮演了一个先知的角色,但人们对他的预言重视得太晚,以至未能早日获取胜利。这样,毛泽东似乎独自开拓了革命,以至共产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成了他个人的胜利,20世纪的中国历史也就成了他的传奇。毛泽东甚至比列宁更加具有革命性。革命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革命的实现就是他的自我实现。当我们进入自己设计的角色时,我们都成了自己虚构的东西。而毛泽东与大多数人不同的地方是,他的形象、经历与历史本身一致。毛泽东担心胜利以后国内出现停滞和倒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难免一死。相反,他确信只要历史是永恒的,革命本身是永恒的,他也就能使他的革命业绩永存下去。
  在国内战争即将获胜之际,毛泽东对革命的成败变得关心起来。1949年胜利前夕,他就觉察到了权力可能会破坏他的同志们的革命纯洁性。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蒙太奇
1.革命奠基人
2.红太阳
3.“独裁者”
4.大立法者
5.“神话君主”
6.象喻的寻求者

第二部分 思想的转变
7.共鸣和影响
8.19世纪公羊学说的复兴
9.调和的乌托邦主义
10.建设和破坏

第三部分 自由
11.新青年
12.理性主义
13.唯心主义

第四部分 必然性
14.社会主义
15.马克思主义
16.王阳明:心身平行论的实践传统
17.王阳明:存在的许诺

第五部分 历史与意志
18.新黑格尔主义
19.矛盾
20.揽月
部分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