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游戏里的旧时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1733096
  • 作      者:
    赵冬著
  • 出 版 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青春文坛“四大白马王子”之一、著名散文作家赵冬暌违多年后,怀旧散文随笔的最新集结
  ★细腻而温馨的笔触,展现那些特殊年代特有的风采和味道,带我们领略那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
  ★每一代人都有着各自的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童年并没有一个标准而清晰的模样,却多多少少打着时代的印记。如今的一切华丽而耀眼,而我们却再也无法找回那个伴着蝉鸣和蛙叫的一个又一个夏天。
  ★看儿时的游戏,想当年的玩伴,让我们一起重温小时候的温馨乐趣
  {  过家家,丢手绢,老鹰开始捉小鸡;叠飞机,叠纸船,搭起积木扇啪唧  }
  {  翻花绳,跳皮筋,画起格子跳房子;放风筝,荡秋千,鸡毛毽子上下飞  }

展开
作者简介
  赵冬,吉林市人,《女友》杂志全国十佳散文作家之一。作品数百次被《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转载,并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电台播出。出版文集百余种,多篇散文入选中学阅读教材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其创作经历备受国内外文坛关注。
展开
内容介绍
  那是个年代特殊、物质匮乏的时代,孩子们极少有现成的玩具,以至于人们会将一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好玩的东西,全部自制成游戏玩具。一根粗铁丝,可以做成满地轱辘的铁环;一块榆木疙瘩,可以削成滴溜乱转的陀螺;几根羽毛和几枚铜钱儿,可以做成上下翻飞的毽子;几块石头瓦片加上些烂泥巴,可垒成城堡行营供孩子们任意攻打与防御……
  作家赵冬用细腻而温馨的笔触,为我们介绍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游戏,讲述一个个游戏背后的故事,展现那些特殊年代特有的风采和味道。让人在扼腕而叹、会心一笑和泪眼朦胧中感叹:那是他们找不回的儿时游戏,那也是所有人回不去的旧时光!

展开
精彩书摘
  『 叠飞机、叠纸船 』
  我的妈妈心思巧手也巧,她经常用纸给我叠一些小动物,有灯笼、南瓜,还有小兔子,叠完以后用嘴一吹,立即就变大了。我也跟着学,却学不会。后来上了幼儿园,我跟小朋友学会了折纸,学会了叠好多的东西。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可那时的玩具不多,用纸叠东西是个不错的选择,若能用彩纸叠出各式各样的作品,那更是欢喜得不得了。老师也提倡小朋友们开动脑筋,自己发明,叠出新作品来。等上学后,美术老师告诉我们才知道,用纸叠东西叫作折纸。据了解,折纸对任何人都有好处,无论是儿童、青年人还是老年人。喜欢折纸的孩子们可以通过折纸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大脑得到开发和锻炼,同时也促进对其他知识的学习。
  有人说,折纸讲究对称,可以培养孩子的对称性;折纸需要耐心,可以锻炼儿童的耐心;折纸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感,可以培养儿童的立体感;折纸能让人学会举一反三,会折了飞机,就会折飞船,这样,孩子的创造性就能够得到有益的培养。
  我们那时的小伙伴们最喜欢的是叠飞机、纸船和手枪。叠飞机是将一张普通纸纵向对折,折出一条线再展平,然后选择横向的一端,沿对折线的顶点向里折,折过来的两个短边要保持在一条线上,使顶部成为一个尖角的形状,两个短边对齐成为一个三角形,然后朝着三角形的底边方向折……我们将纸飞机的翅膀对齐压平,手持纸飞机,把机头放在嘴前使劲哈气,仿佛是在给飞机加油,最后呼喊着模拟着飞机的声音满怀期待地用力向天上抛出,纸飞机就会飞起来了。有时为了让飞机飞得更高,我们就会用铜版纸来叠,叠好了后还要用蜡笔在机头处和翅膀处涂上颜色,这样就加重了飞机的分量,能飞得更高更远,飞起来也更好看。
  有人为了让自己的飞机能飞得更远更高,竟爬到房顶上往外抛,这非常危险,老师发现了会呵斥一顿,然后那个人就只能灰头土脸地悄悄下来。
  那时候只要你站在校园的操场上,就会听见打着呼哨尖叫的雀跃声,就会看见操场的上空飘满了飞来飞去的纸飞机,令人眼花缭乱,场面蔚为壮观。
  叠手枪也很开心,那时几乎每个小男孩手中都有一把纸制的小手枪。我们在屋里屋外到处跑,玩着打仗的游戏,有的扮演八路军,有的扮演小鬼子,手中拿着小手枪瞄来瞄去的,嘴里发出“嗒嗒、啪啪”的声音。经常玩到天黑,不玩到天黑不玩得酣畅淋漓就不会回家。
  叠小船是一件很浪漫且极富幻想的事,尤其是女同学,更喜欢叠纸船。叠一只纸船,带着梦想,载着心愿,披满身星辉,迎满目斑斓,在通向青春花季的微波里荡漾……好多女生都会叠很多纸船,经常纸船会塞满她们的书桌。她们寻找着有水的地方,路旁的水沟、水渠等都是她们放纸船的地方。有的干脆打来一脸盆的清水,把叠好的纸船放在水面上,然后用手指搅动水波,纸船就缓缓向前开了。我与别的男同学还曾经去江边放过呢,那种感觉很特别,像是在放飞一个梦想或者是希望一样。
  后来,我在好友汪国真赠我的一本诗集里看到了一首《叠纸船的女孩》,在诗里我找到了那时的感觉:“他长大了/认识了一个/喜欢叠纸船的女孩//那个女孩喜欢海/喜欢海岸金黄的沙滩/喜欢在黄昏里的沙滩漫步//有一天/那个女孩漫步/走进了他家的门口//晚上/妈妈问他/是不是有个女孩子来过了/他回答说/没有/没有呵//妈妈一笑/问那个纸船是谁叠的……”
  是的,纸船远远地走了,可是心事却来了,爱情也跟着来了。这小小的纸船,给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那份浪漫,那份纯情,浸染心间,纸船的梦啊,馨香斑斓……
  那时候真的很简单,蓝蓝的天空里,桂花树下白兔在游玩,桨儿帆儿都看不见,飘呀飘呀飘到天边的小白船……每每听到有人吟唱这首歌,我马上就会想起小时候我们叠的小船——我心爱的人儿会纤巧地登上这只小船,依偎在我心畔,赴我一生的喜宴,让我宝贝一辈子,永不厌倦!
  『 寒风做鞭冰做猴 』
  自小就特喜欢猴子,是因为那个在西行漫漫征途中开山辟路、降妖捉怪的猴子太有本事、太神通了,我情愿自己的身边都由猴子来做伴。终于有了一只猴子,却不是从千年巨石里蹦出来的猴精,而是伯伯站在车床前,捡了一块实心硬木疙瘩,用刀头给我精心旋出来的陀螺,我给它取了个名叫冰猴。
  冰猴,又叫陀螺,是一种儿童玩具。“抽冰猴”,是用绳子绕在陀螺上,然后用力一拉,冰猴就在冰面或雪地上旋转起来,接着玩者对它不停地抽打,使它在冰面或雪地上长久地转动。
  抽冰猴我们喜欢在冰场的角落里玩,很多孩子都在这凑热闹,比看谁的冰猴转得时间长,比看谁的冰猴能把别人的撞倒,比看谁的冰猴能走过不好的冰面而不坏,还有人用一条鞭子抽三四只猴,照样玩得滴溜转。
  鞭子不能用布条,因为抽几下就会烂了,最好用皮条,耐用、结实。找不到合适的皮条也可以用轮胎里的绳子做,绳子上裹着胶,绑在一根竹竿上,十分耐用。
  我的冰猴面上涂了五颜六色的油漆,它就有了活灵活现、变幻多端、人见人爱的脸;在锥点处镶嵌一个圆珠,它就有了能走四方、行万里的脚。当爸爸下班回家把这只猴子放到我面前时,我就左看右看,百看不厌,一蹦几尺高,甚至想当即就和别人大战一场,那架势就如同将军有了战马,即将驰骋疆场一般。想要驯服猴子,没有法宝可不行,唐僧还有紧箍咒念呢!我需要一条鞭子,最后爸爸给我弄了一条。奶奶说:“这下可坏了,有的玩儿了,这孩子天天还能记得回家吗?还能再找回家来吗?”我的童年就注定要与这猴子一样躁动不安、不再消停了。
  有了鞭子,我就成了武松,老虎给我拉爬犁;有了鞭子,我就成了郭靖,金雕替我滑冰车;有了鞭子,我就成了哪吒,翻江倒海,力敌千军;有了鞭子,我就成了沉香,敢去劈山救母……这是一条霸王鞭!谁敢再欺负我?谁敢再不老实?谁敢再不服?谁敢再跟我叫板?
  在不开心的时候,只要鞭子一抽,心情就豁然开朗了;在不痛快的时候,冰猴一转,烦恼便逃之夭夭了。
  冰猴不抽不爱转,像极了我写作业,妈妈不催我不写。我把冰猴放到书桌上,老师一转身,我的冰猴竟在书桌上转起来,而且转到同桌本子旁,她手疾眼快,一把抓进手里,随手一扔,我心爱的小猴儿就咕噜滚到了教室的最前排。同学们哄笑起来,老师发现后就没收了我的小猴儿。课下被老师批评教育了一顿,我不停认错,才算还给了我。我心想,我要和同桌从此井水不犯河水,你桌子上的鸡毛毽子和皮筋儿也给我小心点儿!
  天寒尤厉,冻风时作,我依旧揣着我的冰猴儿,拿起我的小鞭子,溜出家门,来到冰地上,这里已聚集了不少的小伙伴。都别惹我呀,远远地给我看着,我给你们露一手,我在冰面上把猴子耍出了花儿,猴儿不停地飞转,转得忘情,转得投入,转得极致,冰猴儿给我赚足了面子,过瘾极了。小伙伴们都站一边看着,也时不时地啧啧赞叹,有的还鼓掌蹦跳着,我心里那个美呀!我的同桌啊,你要是来了,我非叫你看看,我的小猴儿有多厉害!抽到你也喜欢上我的小猴儿,再不随意扔我的小猴为止。
  木头的,铁管的,塑料的、紫铜的……几十个猴子,几十条鞭子,几百号人在看热闹,这么多双眼睛都围着我转,那叫一个得意,这才叫爽啊。我的猴子好像很有灵性,似有了生命一样。我抽冰猴,猴转、我转、车轮子转,甚至都觉得地球也在转。
  有人使坏,放出猴子来撞我的猴子,那就撒马过来吧!看看谁才是真正的猴王。我抽猴子既是撒气也是鞭策。我的宝贝猴子呀,还真争气,一路上过关斩将,遇鸡杀鸡,见狗灭狗,所向披靡。
  我的宝猴太棒了,抽它不哭、骂它不闹、踢它不倒;相反,越打它越迅敏,越骂它越抖机灵,越踢它越显威风。
  男孩们抽动着冰面上转动的冰猴,顾不上天冷雪大风呼啸,也顾不上日落渐黑肚子叫,更哪管它什么作业不作业!一年中难忘的季节,在冰雪里,我抽,我抽,我抽抽抽;猴儿在冰面上,我转,我转,我转转转,那真是要多带劲儿就多带劲儿!
  枯枝鼓掌雪伴奏,寒风做鞭冰做猴。玩起它,好不帅气,好不畅快!我问你:你有吗?再问你一句:你行吗?!记住啦,谁也别气我,谁气我,我就抽谁。
  后来,杂货铺子里的猴子渐渐多起来,拿鞭子的孩子却渐渐少了。而冰猴这么多年就一直在我心上转啊转,旋转出的日子也有滋有味。
  『 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 』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这个我们曾经非常熟悉的口号,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愿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身体就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祖国!
  我小的时候,每天上午10时整,学校各个班级就会按时就操,架在大榆树上的高音喇叭格外响亮:“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原地踏步……走……”那个浑厚洪亮的男中音,伴随着我度过了童年、少年,直到青年,就是走上工作岗位也经常与之不期而遇,当时所有国人对广播体操都有非常深的印象。
  我们从小就被学校要求做广播体操,下课铃一响,腿脚灵活的男生们会箭一样冲出教室,第一时间去享受阳光、自由和新鲜空气。有的跑去上厕所,有的就凑在一起在房前挤挤“香油”、说说笑话,等待着一会儿就需要做的广播体操。
  各班的体委需要站在队的最前面领操。面对我们有个台子,各个班级的体委轮流在台子上为全校学生领操,能在台上领操就等于是全校的焦点,被那么多的女生注目着,真是太帅了!可惜幸运儿只是那么几个人,我并不是其中之一,只能在心里幻想一下。
  做课间操的时候,有一些同学喜欢偷懒,躲在教室里不愿意出来,有的能逃掉,但大部分人都会被检查组发现然后撵出去。每个班都按顺序排好了队站着,那些后跑出来的都是想偷懒而没成功的学生。每班站队都是四排,男生两排女生两排,然后体委一喊“向前看齐”,我们都伸出双臂向前,又瘦又小的体委就得两手叉腰,他连想与我们一样向前伸手的机会都没有。班主任老师也都跟着做操,他们在班级学生的最后面,也能看着我们,有不听话的、淘气的,老师就点一下名以示警告,秩序就不会乱。
  对学生来说,上午上了两节课,中间需要休息一下。每做完一套广播体操,身体各部分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锻炼,增加了氧气和养料的需求,加快了呼吸和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各器官的功能。
  从小到大,广播体操换了好几套,我们是在第五、六、七套广播体操的音乐里长大的。做的时间最长最熟的是第五套广播体操,旋律非常好听,每一节我们都烂熟于心,听到音乐就知道动作该怎么做。
  我没做过第三套广播体操和第四套广播体操,但也偶尔听过那音乐。那时候人们吃得很差,都很瘦,体力上也在削减,但是高涨的全民体育热情几乎没有间断。直到动荡时期,厂矿企业、机关学校等都号召做操,锻炼身体。
  1971年,重新修订的第五套广播体操新鲜出炉。第五套广播体操吸收了前四套的优点,动作新颖活泼,活动部位比较全面,难度和运动量也比过去稍大,还穿插模仿生产劳动和舞蹈形象的动作。
  现在能做广播体操的地方已经很少很少了,那种集体做操的壮观场景已成了回忆。曾经一度辉煌的广播体操,此刻被人们遗忘在看不见的角落。人们工作之余、晚饭之后想要找到一个可以锻炼一下的地方很不容易了,只能到广场上,主要锻炼方式是散散步、跑跑步、扭扭秧歌、打打太极拳、跳跳老年舞什么的。偶尔胳膊酸、脖子疼了,也只能在家里做几个体操动作舒活舒活筋骨。社会健身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有时在上班的路上,能看到某商家的员工整齐地站在店前跟着大喇叭的号子在做广播体操,引得路人不时驻足观看。这也正说明了广播体操在人们的心目中依然被怀念。“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贵”,当上趟厕所都要被老板限定时间、加班加点成家常便饭的时候,十分钟的做操时间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想起那陪伴你我走过青春岁月的广播体操呢?
  假如一切能够昔日重来,我依然愿意天天都做广播体操。好想再听到那熟悉清朗的声音:“现在开始做第五套广播体操……”
  『 粮票:与饥饿相关的日子 』
  20世纪的中国人基本都是吃不饱的,而战乱、瘟疫、饥荒等灾难一直伴随着大家,不仅时刻摧残着人们的肉体,而且还有可能随时掠夺生命。那是个物质贫乏、没有票证难以生存的年代。国家初建,民众贫困,工农业生产大幅下降,交通运输瘫痪,百业凋敝,国民经济几近崩溃。加上帝国主义包围封锁,私人投机粮商乘机兴风作浪,囤积居奇,使得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米价天天都在涨。自1955年,4亿多人的吃饭成了问题,于是,毛主席和他的财经助手陈云不谋而合,又一次想到了粮票。
  普通百姓只好凭借票证生存了,买衣服要用布票,买棉花要用棉花票,买肉要用肉票,买油要用油票,买豆腐用豆腐票,还有盐票、煤票、肥皂票、香烟票、水产票、手表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收音机票及电视机票,还有纺织品券、工业品购货券、副食品购货券……一张张的票证,构成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存方式,而其中痕迹最深的,莫过于粮票了。曾经,粮票比钞票还值钱,家家户户藏粮票省粮票,手中没有粮票,那真的是寸步难行的。在所能想得到的吃穿用的方方面面,票证严格地控制着人们的欲望,把中国人纳入全国统一的分配制度之下。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粮食紧缺的问题才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传统的节俭的中国人终于摆脱了对饥饿的恐慌。因为国家限量供应的政策,在那个粮食市场尚未开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粮票来换购定量的粮食。粮票,稳定了社会,并凝聚起中国人民的民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见妈妈总是把省下的粮票换成全国粮票,有时还要花钱买,两毛五一斤,攒够了几百斤就给住在辽宁熊岳城的姥爷和大舅家寄过去。那时大舅家孩子多,粮不够吃,妈妈就节省节省再节省,到现在,节约粮食这个习惯依然改不了。听妈妈讲,闹大饥荒那年,老家难以生计了,他们在饥饿中煎熬着生存。有一次大舅家的6个儿子不知是哪个惹了祸,人家来找,姥爷一生气就坐火车一个人来到了我们家,他的到来,在街坊四邻中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姥爷他身穿旧式大氅,戴礼帽,左手拎着个大皮箱,右手拄了根文明棍,真的是仪表堂堂、身材伟岸。后来,竟有家属委员会的人诬蔑我家是大地主家庭,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大地主”来到了我们家。
  妈妈说,姥爷性格倔强,一辈子都很要强。他宁可自己吃最差的,也不愿连累子女。那时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城里人一个月30斤粮票,7两油,一年2斤半瓜子,工作的挣48块钱,而住在乡村的人就很难,尤其家里孩子比较多的就更难。
  我10岁时,爸爸被借调到长春的省兽研工作,我跟姐姐中午就在学校的教职工食堂吃饭。每个月爸爸都会给我和姐姐每人一份粮票和钱票。钱票是绿色的,分分角角的;粮票分粗粮细粮,黄色的粗粮票有厚厚的好几十张,白色的细粮票就两三张,也就是2斤多点。平时我都舍不得用细粮票吃馒头和大米饭,因为吃几次就用光了,姐姐经常省下她的细粮票给我吃。排队打饭时,人们大多都买粗粮吃,玉米饼,高粱米饭,都是天天吃,细粮一般是有人生病了或来客人时才会吃。教职工食堂炒菜的两个大师傅,炒的菜都是一盆一盆的,都是用大铁锹炒菜盛饭。不论天多冷、多热,他们穿着水靴,扎着大围裙,每天都挥汗如雨。那时候的我总是想,他们都吃什么呀?是不是顿顿都吃大米饭呀?收票的人是食堂管理员宋继发,他每天把收来的饭票钱票都用一个木匣子装着,回去要清点、记录。望着那木匣子里的花花绿绿的票子,我时常幻想,要是能把匣子里所有白色的细粮票与我和姐姐黄色的粗粮票对换一下该多好啊!
  十二三岁时,记得食堂里有一个外号叫“大德子”的临时工,在学校的工程队做工。他30多岁,来自农村,每天只知道默默干活,干的都是苦活累活。夏明告诉我,我们手里的粮票可以在“大德子”手里换钱,说他很能吃,每天都吃不饱。我也试着用粮票跟他换了点儿钱,钱虽不多,但我却非常开心。那段时间,我经常省下些粮票换钱买小人儿书、棋、玩具什么的。后来,我又听说“大德子”用钱买粮票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把粮票都邮回了老家,因为老家的父母兄弟一大家人都吃不上饭。听到这儿,我不禁有点儿心酸,差点儿流了眼泪。
  我家最初买粮油的地方是九站粮店,后来学校这边的人口増加了好多,粮管所才在校园大门口新设了个粮店,就在我家的房后。那时候粮店可算是一流的好单位,你想想谁家不需要买米买油啊!粮店是社区居民的中心,是仅次于电影院的热闹场所。这个粮店是一间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平房,店内左侧是一排米面柜台,柜台上摆有秤盘,柜台下装着接粮的漏斗,右侧是小豆、绿豆、黄豆、黏米等杂粮柜台,靠近后门的位置放有许多油桶,长长的抽油器插在桶中。屋里光线很暗,射进窗户的阳光光柱内,各类粉尘飘飞其中。每逢周末或月底,粮店门前总能见到排着长队的人们,有大人也有小孩,孩子是大人先打发来排队的,等快排到时,大人就会拎着面袋子匆匆赶来。买粮的人们都会目不转睛地观察秤杆的准星,生怕给少了或称错了。买到粮后,再小心翼翼地扎紧口袋拎回家。不富庶的年代,人们有序地生活着,邻里亲戚互帮互助,和睦相处,那时社会的安宁,甚或好过于当今某些场合下的喧嚣。
  那天陪妈妈整理相册时找到了一沓子全国粮票,我知道都是她多年前积攒的。妈妈小心翼翼地把它交给了我,说:“现在粮票没用了,废除粮票制度时,许多人家就把剩余的粮票给扔了,这些我没舍得扔,都保存了20多年了,你留着吧。”我说:“妈,这东西你可真能留,都发黄了。”“别小看它,那时有钱不如有粮票,你可以用粮票换到钱,却很难用钱买到粮票。家家都不够吃,现在的人真幸福啊!”
  爸爸在大学教书,那时他的学生们都很珍视粮票,领到粮票第一时间就把它换成饭票,生怕丢了。老师让他们登记粮食定量,按照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确定每人每月的粮食分配数量。一般的定量是每月三十市斤,其中有三分之二是粗粮(玉米面),三分之一是细粮(大米、白面),因此就需要用“粗粮票”“面票”和“米票”来区分。基本上,每个人的粮票刚够用,女同学胃口小,可能会攒下一些粮票。那个时候,向同学借几斤粮票,是很重的人情,爸爸说:“当时,十斤粮票可以换一斤鸡蛋,但一斤鸡蛋却很难换到一斤粮票。”
  粮票虽已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历史却会记住它。在那与饥饿相关的日子,是粮票醒目地告诉人们要珍惜粮食,因为世界上现在还有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

  ……
展开
目录
001   很想很想小时候(序言)
第一辑   游戏
003   丢啊丢啊丢手绢
007   柔情从过家家开始
010   老鹰先捉最弱的那只小鸡
014   大家都来玩捉迷藏
020   小手藏身后,石头剪子布
025   叠飞机、叠纸船
030   积木搭起理想的彩虹
034   扇啪唧的乐趣
039   画格子,跳房子
第二辑   玩具
047   弹起我心爱的玻璃球
051   寒风做鞭冰做猴
056   巧手慧心翻花绳
061   小姑娘玩转嘎啦哈
067   弹弓响处鸟兽惊
072   沙盘军模与子弹壳
080   幸福就是滚铁环
084   泥巴捏成你和我
第三辑   娱乐
093   小小邮票伴童年
100   烟标:小时候的收藏趣味
105   粮票:与饥饿相关的日子
112   魂牵梦萦小人儿书
117   青春韶华情迷《大众电影》
124   贴心贴意贴年画
130   放飞童年的动画片
135   天籁里飘来的歌声
141   电影院里的黑眼睛
第四辑   运动
149   我们的运动会
156   冰场上升起彩色的梦
162   荡起秋千飞向天
166   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
171   鸡毛毽子飞起来
176   风筝寄托我的爱
181   冰车在童年滑起快乐
188   大绳小绳跳翻天
192   跳起皮筋唱起歌
第五辑   家什
199   手表是腕上的精灵
205   怀念我家的自行车
212   神奇的缝纫机
218   午夜的收音机
223   岁月的留声机
231   痴迷收录机歌曲
236   难忘的电视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