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691693
  • 作      者:
    咪蒙著
  • 出 版 社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1、《独唱团》作者、豆瓣红人,咪蒙,自2012年于《南方都市报》、《妈咪宝贝》开设亲子专栏,成为近年人气高的亲子专栏。可以说是——毒舌妈咪创意育儿,二次成长全年无休。  2、《本书使用说明》——最有趣、最犀利、最实用的育儿书  这是最有趣的育儿书。作者咪蒙先天性厌恶成功学,核心观点就是,孩子,我不要你成功,只要你快乐。  这是最犀利的育儿书。作者天赋异禀。单是《过度谈论自己的孩子,就是没修养》;《母爱最伟大?有时候,母爱很可怕》就能一次性把保守读者们气晕。  这是最实用的育儿书。作者用实验性姿态,总结了一些个性化经验,书中有大量技术流文章,比如《跟宝宝说话要动用修辞学》等。同时推荐了《80本最棒的幼儿绘本》和《20套最棒的科普书》。  3、对每位熊孩子家长的温馨提示  反哺:我们常常以为育儿是一场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更多的是教育家长自己。每对父母在付出爱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来自孩子的爱!

展开
作者简介

  咪蒙,专栏作家,媒体编辑。已出版历史人物集《圣人请卸妆》、杂文集《守脑如玉》。真性情、恶趣味。理想是培养出一个创意爆棚的二逼小孩,好消息是,基本上已经成功了!

展开
内容介绍

  《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这是最有趣的育儿书。小儿难养,没错;生孩子就等于生了一台碎钞机,也没错。但育儿这件事照样可以妙趣横生。作者咪蒙先天性厌恶成功学,核心观点就是,孩子,我不要你成功,只要你快乐。她的育儿目标就够另类,想养出个二逼小孩,所以谈论的都是“幼儿装逼宝典”、“幼儿恋爱指南”以及“成功地培养败家子的秘诀”这类邪门话题,是正常人类写出来的吗?不管你有没有孩子,都可以把它当成一本熊孩子和三俗妈妈的笑话集锦,看着玩。

  这是最犀利的育儿书。在激怒读者这个领域,作者天赋异禀。单是《过度谈论自己的孩子,就是没修养》;《母爱最伟大?有时候,母爱很可怕》、《如果我儿子是gay,就让他做快乐的gay》就能一次性把保守读者们气晕。还有一些文章,《反抗教育制度这事,有钱人才配玩》、《“寒门再难出贵子”,屌丝逆袭总是极少数》,这些文章的存在价值就是让读者不爽。说真话干嘛?多伤感情啊。

  这是最实用的育儿书。育儿才是高端技术活儿。作者用实验性姿态,总结了一些个性化经验,书中有大量技术流文章,比如《跟宝宝说话要动用修辞学》,《为宝宝量身定做主题旅行》,《夫妻吵架要向孩子道歉》,同时推荐了《80本最棒的幼儿绘本》和《20套最棒的科普书》。好妈妈都是发明家,每个家长都可以开发一套适合孩子也适合自己的创意育儿法。

展开
精彩书摘

  父母长期没空陪小孩,就是犯罪
  每次看到成功人士巡回演讲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毕生经历都献给了我的工作,我都没有时间陪伴我的小孩。
  好感人哪。请问,我能抽你两耳光吗?
  中国真是个奇怪的民族,我们重视家族、重视血缘、重视宗亲,但很多时候,又在潜意识里崇尚为了出人头地而六亲不认,不带小孩、不理亲情,不仅不受批判,反而成了成功人士炫耀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和牺牲的资本。看看西方,哪怕你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时不时会秀秀天伦之乐,奥巴马谈起自己的女儿,至少显得是真情流露嘛。
  我是一个非常狭隘的人,在我看来,所谓成功,就是你身边的人,因为有你,而感到快乐。倘若你赢得了天下,而输了家人,那你的成功,不过是一场泡沫。纳尔逊?曼德拉圣人吧?英雄吧?但他的传记《曼德拉的礼物》里说,曼德拉所有温暖笑容,只会给陌生人,对家人、对子女,他板着脸孔、漠不关心,曼德拉直接说,亲切是可以装出来的。如果不能说圣人的坏话,我就什么也不说了。
  我认识一位外企女强人,非常上进,读MBA、EMBA,在职场节节高升,风头无二,而她的小孩,长期寄存在内地,由爷爷奶奶照看,如今9岁了,多年来保持母子二人一年见一次的频率,她以为自己是圣诞老人么?
  我采访过不少名人,牛逼艺术家、牛逼摄影师、牛逼艺人,问及什么时候陪小孩呢,其中一些人给出的答案是:没空陪小孩,孩子还小,懂什么,我现在努力打拼,多赚点钱,给孩子打基础,也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但他们知道孩子们怎么说吗,我们做过几次调查,孩子们的心声是:爸爸妈妈,我希望你们不那么成功,我不要昂贵玩具和高价培训班,我只要你们陪我。
  我还认识一对夫妇,双双博士毕业、现在都是副教授,花了三年时间用尽各种心思和手段才得以怀孕,为保胎,妻子在床上躺了整整8个月,我还挺感动,不容易啊。结果月子刚坐完,就把孩子跟快递一样送回老家,什么时候去接呢?至少三五年之后吧。原因?“本来我们都不喜欢小孩,生小孩只是为了堵住长辈骂我们断了香火的嘴,老人喜欢带让他们带去呗。”请问他们读那么多书的目的就是让自己不说人话吗?
  畅销了好几年的育儿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有句话我深刻认同:不亲自带自己的孩子就是渎职。
  在中国,不负责的父母舆论环境真是太宽松了,以工作忙为由,把孩子堂而皇之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请个保姆替代自己来带,相关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自己带孩子的比例越低;经济状况越好的父母自己带孩子的比例越低。而隔代带小孩,成功率不高于30%,因为祖父母辈带小孩,用的大多是传统方式,以撒谎敷衍小孩;用“小心点”“不要去”等口头禅妨碍小孩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贪小便宜;当着孩子的面讲孩子父母的坏话等……
  中国文化里,过多强调生育是一种权利,甚至是一种义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忘了最最重要的一点,生育是一种责任。在你不能确定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陪伴时,请不要草率地生下孩子。《穷爸爸、富爸爸》里就有一句,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
  当然,不是说,夫妻一方必须辞职全职带小孩,这在中国也不现实,但当父母的,有没有竭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最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呢?双方都要上班的情况下,有没有把下班后的时间、以及周末拿来陪小孩,关注他想做的事,带他一起去认识世界、享受人生呢?
  我总以为,衡量你是否在意一个人,最显要的参数,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对于一个人而言,时间比金钱可有限多了,你口口声声说爱孩子,愿意为孩子去死,但是你连每天几小时的亲密相处都保证不了,你爱个屁啊。
  我一个朋友,成天跟我抱怨,孩子跟他不亲,就爱自己外公外婆,每次都能准确收获我的谩骂——我说你纯粹是咎由自取,你自己陪孩子的时间不够,和老婆到处去旅游不带孩子去,在家也是打电玩不理孩子,你不付出光想要结果,想得美!早教专家说了,孩子才是研究大人的专家,谁对他有诚意,人家一目了然。
  很多人又说了,我忙啊,我没空啊,有好多会要开、好多应酬推不掉——忙是不在意一个人、一件事的借口,像早教专家小巫说的,没有任何一份工作能把人24个小时都赔进去,只有重视与不重视。如果你把孩子当成最重要的会议,再忙都能抽出时间。
  家庭教育和心理专家都指出,孩子0到12岁,尤其0到6岁之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不应与孩子分离,不要以任何借口和孩子两地分居,或者放在身边也置之不理。能否跟父母尤其母亲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建立。教育专家公认的一点是,孩子0到6岁跟父母相处一分钟,顶得上之后跟父母一年——所以,请别说那种“孩子还小,谁陪都一样”的蠢话了好么?我周围很多朋友说自己跟父母不亲,长期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方式相处,就是因为小时候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长大,跟父母的感情总隔了一层,哪怕长大后一家团聚了,那种亲密无间的感觉却很难形成。小时候父母缺位所造成的遗憾,是很难弥补的。柴静的《看见》里就写到一位心理医生,三岁之前,母亲把她寄养在别处,带着姐姐生活,重逢后,她觉得母亲不亲,觉得母亲更喜欢姐姐,五十年过去了,那个不公平的感觉一直在。
  我的宝宝唯唐2岁半时,因为外婆特别想见他,我把他送回四川老家待了三周,开始还好,他还基本适应,到了第三周,在电话里,我们母子两人完全琼瑶附体,电话里双双痛哭,他说,妈妈,我想你,我说,儿子我也想你,妈妈马上来接你!我发现,短短21天的分别,唯唐的眼神里,居然多了些卑微和胆怯,语言表达也大大退步——并不是外婆对他不好,而是这种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从此之后,我再也不敢跟宝宝分开这么久了。
  今年初我在海边租了个房子,打算每周花个两三天,去那里看书和写作——结果,我租了房子之后一个月也去不了一两天,因为只要我连续两三天没有陪唯唐,就会被巨大的犯罪感包围。在《新周刊》上,读到金星的访谈,她说自己六年没有代表作了,但她无所谓,因为她的孩子(是领养的三个孩子)0-6岁的时间,是用什么代表作也换不回来的。
  那一刻,我深感愧疚,少出点书、少写点剧本算个逑!怎能以自己要多做点正事、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理由,让自己的孩子,希望妈妈多陪陪自己都变成奢望,我还算个人吗?所以,每一位父母,你有做出为了孩子舍弃职场晋升、牺牲休息时间、牺牲自我实现这种觉悟么?我身边很多朋友,因为不想因为孩子而降低生活质量,没做好为孩子牺牲自由的准备,就决定不要孩子,我觉得这样的父母,比生了不养的父母更负责。


  如果我儿子是gay,就让他做快乐的gay
  看到一条很帅的新闻,德国一个5岁小男孩喜欢穿裙子,他的爸爸为了让他乐观地面对自己,陪着他一起穿裙子。当其他男孩嘲笑他时,他微笑着说,你爸爸不敢穿裙子,所以你也不敢。
  愿意陪着儿子穿裙子的爸爸,真是MAN到爆!
  根据专业研究,小时候有“异装癖”的男孩,长大后多半就会成为同性恋,只有1/4的人会长成异性恋,还有的会直接变性。
  儿童的性取向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话题,很多家长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会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其实如果孩子想变性,会更棘手。他们甚至羡慕那些同性恋孩子地家长,至少孩子不打算动手术,只是刚好喜欢同性而已。
  《纽约客》登过一篇关于跨性别儿童的深度报道——其中有很多才三四岁就想变性的小孩。有个小男孩3岁开始就执着地想变成女孩,父母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妥协,让他平常当男孩,周末当女孩;有家长把上小学的孩子送去夏令营,送去的是女儿,接回来的是儿子——女儿其实一直都想做个男孩;美国还出现了《我的公主男孩》、《做一个快乐的跨性别儿童》这类早教书,还有些跨性别儿童的家长开了博客,人气很旺;美国有全国性组织——跨性青少年家庭联盟,根据它掌握的情况,每500个学生里大约有一两位跨性别者,也就是说全美大约有15万到30万想变性的未成年人。如何对待跨性别儿童,成为部分家长、老师、教育研究者、心理医生的共同难题,“跨性别儿童是最边缘的现象,但也是最尖锐的,它甚至比种族和性倾向更能威胁到人们的基本观念”。
  对于中国大众而言,会认为“儿童想变性”,这话纯粹是胡扯。可是,在各个热门亲子论坛、早教论坛,时不时会出现这样的帖子,“我的儿子一直喜欢芭比,他会不会变成gay?”,“我的5岁女儿完全是个男人婆,她是蕾丝吗”我有个朋友,她怀疑自己的小儿子可能是gay,因为他完全不跟自己的两个哥哥玩,永远都混在小女生堆里,玩白雪公主、睡美人之类的游戏,最爱穿公主裙,希望自己能长出卷卷的长发。一切具有男孩气质的东西,手枪啊、汽车玩具啊、电子游戏啊,他都不屑一顾。这位朋友的亲弟弟就是gay,她说自己已经做好了接受一个男人当媳妇的准备。
  我常常有种欠扁的想法,像我这样一个重口味、尺度大的二货,没有生个gay,真是一种浪费。至少,对于非主流儿童来说,有我这样的妈妈比有个保守派妈妈会轻松很多,比如我会贴心地建议他找个帅点的男朋友。
  关于唯唐的性取向,我从他几个月开始就在观察了。他跟美女们搭讪,我在旁边感叹,能不能用有点创意的开场白啊;他想尝试给我涂唇膏,乱弄一气,或者认真地跟我讨论减肥话题,我又怀疑,莫非是个伪娘?前段时间,他强烈建议我涂上深灰色的指甲油,说超好看。我被迫涂完了去逛街,一位大妈走过来,满脸悲悯地看了看我的手,推荐了一款专治灰指甲的药膏。
  “唯唐审美这么差,绝对是个直男。”闺蜜周二非常肯定。
  有天唯唐洗了澡光着身体在家里走来走去,我忍不住提醒他,臭小子,你怎么那么喜欢裸体啊。
  他一脸严肃地纠正我:妈妈,我只喜欢女人的裸体。
  我忍不住看了眼日历,那一天,确实是2012年某月某日,他确实才4岁半,对此我只能抱以大笑。
  人家很认真地问我:你笑什么呀?有什么好笑的。
  好吧,儿子,你“思无邪”,老娘猥琐,行了吧。
  这让我基本确定,唯唐虽然长得娘炮,但爱的是女人。目前是这样,以后不好说,随他。他高兴就好。
  这种时候,就一定有旁人充满正义感地指出,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你孩子真的是gay,你绝对接受不了。
  有够讨厌的。你又不是我,不要以你的承受力来衡量我。我听到耽美小说里有男男生子、男男生蛋,眼睛都不眨一下,你行吗?跟gay啊、伪娘啊我都能自如相处,探讨香奈儿还是娇兰的粉底遮瑕效果更好,你行吗?在我看来,gay、伪娘这些特质,跟单眼皮、高鼻子等生理特征没多大区别,经常背地里调侃儿子又交了个好基友,你行吗?我很同意美国跨性别研究专家马尔帕斯的观点,“跨性别不是心理疾病,也不是由其他心理疾病或者特殊的家庭模式引起的。这就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如果一个8岁女孩因为短发和男性化装束在学校遭遇坎坷,受到欺凌,这不是她的心理有问题——是世界的心理有问题。”
  我不是说自己这样很牛逼,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每个人的尺度都是不一样的。很多人说,之所以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恋,是因为他们这样与众不同,在社会上会很辛苦。
  而我认为,正因为他很辛苦,如果他的父母不支持他,岂不是加重了他的痛苦?每次看《康熙来了》伪娘主题或者假小子主题,那些男生每天扮成女生出现,女生每天扮成男生出现,我就由衷地敬佩他们的父母。如果我的孩子也不喜欢他的性别,或者他喜欢同性,这都不是问题,坦然做自己就好。跟孩子的快乐相比,我的面子算个屁。
  当然,我也不会变态到鼓励自己的儿子长成伪娘或者gay。我只想表个忠心,如果他要当个gay,就请当个快乐的gay。
  我愿意站在他身旁,陪他对抗这世界。
  ……

展开
目录

序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一 关于爱和陪伴
1 我想养出个二货小孩
2 父母长期没空陪小孩,就是犯罪
3 中国盛产“隐形爸爸”
4 陪孩子疯玩的爸爸,最性感
5 夫妻吵架,要向孩子道歉
6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为什么相爱
7 每晚睡觉前,跟宝宝谈理想谈人生
8 用换位体验的方式,教宝宝尊重和爱
9 跟孩子一起,玩发现别人优点的游戏
10 母爱很伟大?不,有时候母爱很可怕
11 5岁半孩子教我何为友谊
12 如果我儿子是gay,就让他做快乐的gay

二 关于创意和趣味
13 跟宝宝讲话,你有动用修辞学吗?
14 宝宝,医院也可以是我们的游乐场
15 聪明父母懂得向孩子卖萌
16 玩才是天地学问之根本
17 有创意的家长才是好家长
18 学习法国人,把等待变成一种乐趣
19 想让孩子有幽默感,家长先变成谐星
20 给孩子做饭,哪怕你只会黑暗料理
21 4岁宝宝减肥事件
22 幼儿装腔宝典
23 谁有《幼儿恋爱指南》?

三 关于兴趣和知识
24 陪宝宝看纪录片,家长可自制评论音轨
25 以孩子的兴趣为原点,建立完整的知识链
26 借助幼儿百科全书,把科学讲成童话
27 我为什么烧钱让孩子上英语幼儿园?
28 教孩子识字,请加上表演性和游戏感
29 每天给孩子讲故事,把他培养成依赖书的人种
30 给孩子讲故事,至少需要5种技巧
31 家长要当提问家,爱问十万个为什么
32 iPad怎么用?只装学习软件和益智游戏
33 给孩子看什么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除外

四 关于教养和界限

五 关于视野和体验

六 关于偏差和误区

附录
80本最棒的幼儿绘本推荐
20套最棒的科普书推荐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