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你的孩子的语言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吗?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上一节我们讲到幼儿语言的发展规律,多数孩子在3岁以后,已经能够说很多话了,但有的孩子说话还不能连成句,磕磕巴巴的。相比之下,有的孩子却能出口成章,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我们说,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就是语言。
遗传因素对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人的大脑中有特定的言语中枢,有健全的发音和听音器官,这些都是优越其他动物的生理基础。但这只是人类拥有语言的充分条件,还需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大家都听说过狼孩的故事。狼孩是从小被狼虏走并由狼抚育起来的人类幼童。他们不会说话,却能和狼沟通,习性也与狼相同。狼孩的故事说明婴儿的语言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他出生后的社会生活环境。
诚然,就遗传而言,每个孩子是有差别的,语言发展相对较好的孩子与父母遗传基因的优秀不无一定的关系。
但后天因素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说话磕磕巴巴,而有的孩子却能出口成章的主要原因。
因此,要想让孩子的语言有很好的表达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
婴幼儿学说话是从听说话开始的,要随时给孩子提供听说话的环境。听说话可以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与婴儿说话时,要伴随相应的声调、表情、眼光和手势,这样才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这种早期的交流对促进婴儿的大脑发育,为以后真正的语言交流做好了准备。
可能很多父母会认为,刚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懂,与他们交流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其实不然,婴儿虽然听不懂父母的话,但他们会把父母说的话录入在大脑中,等到孩子学语言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把它拿出来用,就像电脑存储文件一样,以备不时之需。
等孩子到了1岁左右,父母就要有意识地诱导宝宝学说话,无时无刻不与宝宝交流。当宝宝在玩积木时,你可以在旁边旁敲侧击:“宝宝,这是什么呀?”“这是积木。”“积木是什么颜色的呀?”“有红色、白色、黄色,还有黑色。”这时与孩子的交流应该围绕孩子玩的积木展开,这样孩子才会感兴趣。如果你漫无边际地谈论其他事情,孩子是不会作出反应的。
当孩子作出反应时,哪怕吐字不是很清楚,也应该猜测孩子想表达什么意思,积极地作出回应。这会让宝宝感觉很愉快:“我的话爸爸、妈妈能听懂了。”让宝宝乐于交流。另外,在与宝宝交流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语音要正确、清晰,以供宝宝模仿。
1岁之后,进入“语言发展期”之后,是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时期。在宝宝学习语言之初,常常用一两个词来表达一句话的意思,比如宝宝说“球”,可能是说宝宝要玩球,或者说球滚走了。
为了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父母应该把宝宝说的一两个词语扩展成一句话,当宝宝在和小朋友做游戏时,说“宝宝球球”,父母应该把它扩展为“喔,宝宝要玩球球”。
通过这种方式,宝宝会慢慢明白如何将意思表达清楚。
在此提醒大家一点,在扩展口语时,父母应该采用简单的句子,尽量用“宝宝语”与之交流。宝宝语的特征为语速慢、重复多、语调夸张。如把小花猫叫作“喵喵”,把小狗叫作“汪汪”,这种形象的叫法很容易让宝宝理解。
当然,这只是在宝宝学说话的最初阶段。当宝宝的言语有了明显进步时,“宝宝语”应该慢慢减少,再谈到猫和狗时,不必再用“喵喵”和“汪汪”。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的学习方式,父母不妨利用游戏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互动中,能够加深亲子关系。比如,父母可以与孩子扮演动画片里的灰太狼、喜羊羊的角色,让孩子在童趣中学习语言。
此外,还可以创造不同的生活环境,增长孩子的见识。
孩子看多了,听多了,自然就有话可说了。比如,在发现孩子的鞋穿错了之后,父母可以说:“宝贝,你的鞋子是不是生气了?你看它们背靠背呢。”孩子在饭前不愿意洗手,父母可以说:“你看你的小手都哭了,它说早晨自己是那么干净,现在变得这么脏,会生病的。”丰富的语言环境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土壤,科学的教育方法是雨露,只要父母辛勤地浇灌,“小苗”一定会茁壮地成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