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慧,走向智慧:幼儿园典型教学案例评析》:
张英:董老师说得很有道理。我还觉得,教学过程中的“收”与“放”不仅表现在环节上的及时调整,还包括教学提问的“收”与“放”、材料处理的“收”与“放”、环境创设的“收”与“放”、教学评价的“收”与“放”处理等。如提问中的“收”做到提问要少而精,提的问题要有质量,少一些封闭式、连接式、检查式的发问,也就是说要少一些假提问;提问中的“放”是指要多一些开放性的提问,提的问题要有展开或深入探讨的可能。再如,材料的处理,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要少而精,既要有针对性,又要物化目标,这就是体现材料提供的“收”;但同时,又要让幼儿玩得充分,就是要延长与材料互动的时间,即体现与材料互动的“放”。又如,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使孩子与原有经验之间产生认知冲突,形成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从而有效地调动孩子思维活动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学过程情境的“收”处理;当然,其中的“放”,就是要给幼儿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孩子敢想、敢动、敢说!
③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的“收”与“放”。
张燕:其实“收”与“放”,我个人感觉,还表现在教学方式上。现在的教学方式“收”得过多,有的已演变为“绳索”缚住了幼儿的手脚,窒息了幼儿的大脑,这不仅是幼儿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无奈。现在的集体教学方式“放”得远远不够,体现在:一是教师的观念解放不够。许多教师对幼儿总是不放心,担心放出去收不回,盯得紧紧的、管得死死的。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