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功能
第一,学生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为满足自身心理需要而产生的。由于学生正式群体活动是为满足总体需要而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无法满足每个学生丰富复杂的心理需要,于是为弥补这一不足,学生的非正式群体自然形成。
第二,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任何群体的存在都以群体成员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为前提。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学生约定俗成的,无形的,但成员都能自觉遵守本群体的规范,没有强迫性。可是,如果谁违反了这种规范就会受到强烈的群体压力,甚至被孤立或抛弃,这就是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非条文性、无形性以及较强的约束性特征。正是这一特征使非正式群体把群体信念和价值观念传递给每个成员,使之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一员,而且必须以群体的利益为主,应该自觉遵守群体的行为规范,进而化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念为每个成员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第三,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当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最先提供援助的就是各种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这是因为非正式群体有较高的情感维系性。在日常生活中,个人的烦恼、生活的困难等不可能都“依靠组织”来解决,正式组织也难以解决每日每地发生的大量此类问题。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非正式群体来消解。
第四,学生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学生在非正式群体中,彼此之间交往频繁,了解透彻,既可以看到群体内其他成员的能力、知识水平和品格个性的表现,又可以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会加深自己对别人的认识,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因此,易于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他人的长处,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
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第一,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维系非正式群体生存的重要纽带是成员之间的情感,这点在学生非正式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很容易导致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深厚的情感色彩,重感情,重友谊,也重“江湖义气”,对事物缺乏理智冷静的分析判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激、冲动和极端。
第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较强的凝聚力是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又突出地表现在其自卫性上,他们一般非常警惕别的同学和师长对自己群体的介入,时时提防他人的介入和损害,有时甚至盲目地排斥群体外的一切人。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于学校、班级等正式群体中,如果这些正式群体中有若干个自卫性很强的非正式群体,就很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相互对立、互相排斥的局面。这样正式群体就成为一盘散沙,应有的凝聚力严重下降,应有的组织活动也难以维持和开展。
第三,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频繁的交往和沟通,很容易传播和扩散信息,且受各个成员感情好恶的影响,很容易使流动的信息失去其真实性,直至成为谣言、流言,这在客观上又起到了谣言制造和传播的作用。这仅仅是无意的,还有为维护本群体的利益,故意制造传播一些小道消息和谣言。无论是以哪种形式流传的谣言,都会给正式群体埋下不安的种子,造成人心浮动,使正常信息的传播渠道产生障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