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李庆明先生多年教育实践心得的随笔辑录,从儿童、教师、教育等方面详加探讨、深入辨析。一针见血的指出诸多教育缺陷,并铺陈出自己针对教育工作所做的改革以及取得的成果,他呼吁教育的公平,对儿童的关注;以切身行动努力拯救日渐荒芜的民族文化,大力提倡高贵阅读;试图改造国民性、实现公民道德的提升;为儿童营造一个诗意栖居的大地。于深刻中不减热情的文字足以让读者了解到当代知识分子对教育的赤诚与坚守。
《教育的可能》中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庆明先生的最新作品。作者从教育的人文精神出发,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讨论一系列中小学教育的重大现实问题,如学生的精神健康、都市田园教育、情境教育、母语教育、教育公平等等。作者见解深入,切中时弊,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是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不可错过的参考书。
回到学校本身这么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如火如荼,新模式新方法层出不穷,不过一种新的隐忧也似乎在学校弥漫开来,不少人越来越抱怨教育过于行政化,教育的机制性甚至制度性掣肘太多太甚,许多很好的教育理念、物化技术、课程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变革因为制度的故障和阻挠而变成“通往地狱之路”。其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教育学家洛勃罗就曾尖锐地批评过“新学校”和“现代学校”之类的运动,指出它虽然创造了一些有益的“技术”或“方法”,却完全忽视了“制度”的重要,从未明白地要在学校甚至班级里建立一种新的制度。“制度优先”、“制度挂帅”和“制度创新”的问题被空前地凸显了出来。的确,在我国,真正意义的现代学校制度以及相应的现代学校教育管理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这当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学校制度和现代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常常和一个国家的诸多社会制度、体制等变革休戚相关,缺少后者的“给力”,诸如政校分离、法人独立、校长负责、产权明晰、利益分配等事项的变革也往往很难获得实际的进展。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学校自身的制度、管理等变革就无所事事。在我看来,尽管可能会付出一些代价,但探索一种自内而外或“内生型”的学校制度并非完全不可能。它更多关注的不是现代学校制度和管理的外部力量和条件,而是学校制度和管理对于学校组织内在本性最大限度的适应性,概言之,新学校制度设计和建设的本质就在于回到学校的原点,“回到学校本身”。什么叫做“回到学校本身”?简单地说,也就是学校应当“是其所是”,“是其所是”意味着,学校就是学校,而不是别的什么,例如,学校不是小政府,也不是企业、商场之类的组织,而是它自身!那学校又是什么?我们知道,“学校”的英文“school”、德文“schule”源于拉丁语的schola,它又源于作为“闲暇”、“休息”的希腊语。这表明,学校原是一种以人类的闲暇时间或自由时间的占有、拥有和利用为手段,塑造、形成自由精神和自由思想的场所。希腊雅典的学校就是这样。与此同时,最早的学校还具有极为神圣的性质,古巴比伦学校隶属于宫殿和神殿。埃及新王国时代,儿童在神殿隶属的建筑物中跟随神官学习古典。中国最早的殷学——“瞽宗”作为青少年学习礼乐的机构,乃是神圣的祭祀之地。自由精神与神圣品格可以说是学校组织的文化本性,学校制度与管理的全部秘密盖源于此!
……
儿童:童心长着童话的翅膀
童心:救赎的力量
“风乎舞雩,咏而归”--游戏哲学畅想
童话不老
教育需要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儿童优先”与教育的儿童立场
教育:蒙养之始,德育为先
道由情出
少年强则中国强
守住文明的底线
语言教育的丛林
高雅阅读铸就高贵灵魂
重建斯文,从亲子阅读开始
儿童读教育书,如同成人读童话?
电影与教育生活
让儿童的心灵世界回荡缪斯的美妙歌声
回到学校本身
敬畏自然--教育与哲学
教师: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论情境教育
师德三问
教师八喻
教育家什么模样?——李吉林的启示
“喏,就在那里”
小的就是好的
实践纪录:绝知此事要躬行
让我轻握你冰凉的小手——悼陈玲同学
书桌
做海的儿女
致小蔓师
寻归田园
结束时刻的一份自我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