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视的命运:媒介融合与电视传播范式变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839020
  • 作      者:
    杜志红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传媒新浪潮研究丛书:电视的命运·媒介融合与电视传播范式变革》探讨的是在媒介融合趋势下,电视传播的范式变革问题。进入21世纪,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电视该如何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传媒新浪潮研究丛书:电视的命运·媒介融合与电视传播范式变革》运用科学哲学、媒介环境学、社会学、营销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等多种方法,对电视传播的变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展开
作者简介
  杜志红,河南安阳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系副主任、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从事电视媒体工作15年,摄制电视作品千余部,有20多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1部作品获“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近年主持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项目“电视新闻传播创新研究”、江苏省教育厅项目“媒介融合与电视传播范式变革研究”、“新媒介与文化传播研究”等多项科研项目。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学习与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传媒责任论》等。研究领域为媒介伦理研究、广播电视新闻研究、新媒介与影视文化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各级各类奖项,指导学生摄制的纪录片、微电影等影视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大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传媒新浪潮研究丛书:电视的命运·媒介融合与电视传播范式变革》包括导论和五个章节。其中,导论部分主要运用科学哲学中的范式理论,提出了关于电视传播发展的一个认识框架:范式变革,对近年来关于电视命运的论争进行梳理和评价,对新闻传播领域学术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两个“范式”概念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形成电视传播新范式的成分构成。第一章主要考察了近年来关于媒介融合的论争,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认真辨析,并以此为视角,提出了微博作为媒介融合的典型范例的观点,以及这种范式对电视构成的环境影响和直接冲击。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媒介融合是如何对电视传播的新范式进行重塑的,创造性地提出了媒介融合对传统电视新传播范式的塑造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传播过程化、节目碎片化、信源多元化、传受交互化、内容共创化、媒体平台化。第三章主要考察了电视媒体对微博的现实使用情况,分析了这种使用所产生的互动补救、品牌延伸和协同生产的价值蕴含,对偏离这些价值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观念、操作和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建构出相应的合理原则、传播策略和伦理规范。
  第四章主要讨论在网络环境中电视节目的传播力问题,从病毒性视频的概念界定出发,从理论、技术和文化三个角度对“病毒视频”的兴起背景进行探讨,对“病毒视频”吸引受众的核心元素进行了分析,对“病毒视频”传播过程中的受众行为、传播平台进行了讨论,揭示了病毒视频所具有的撼动电视传播和视频传播格局的机制和特质。第五章主要讨论电视媒体应该如何面对拍客多元和视频泛化的社会现实,以欧关主流电视台网站CNN.com的实践行为为个案,深入探讨了用户生产内容与传统电视媒体网站的互动模式,分析了UGC的引入和使用给传统电视传播模式带来的改变,探讨了其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揭示了该模式对我国电视媒体网站在引入和使用UGC方面的一些借鉴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传媒新浪潮研究丛书:电视的命运·媒介融合与电视传播范式变革》:
  时效性也往往要受制于记者出现在现场的速度和效率。通常情况下,记者会在事件的末端或事后赶到现场进行拍摄和报道,但这时由于事过境迁,只能靠目击者之口来还原事件过程。这种“事件发生我不在场”的现象,是许多电视媒体机构和电视记者都面临的尴尬。即使是资本雄厚的国际大媒体,也没有办法保证旗下的记者们能捕捉到每时每刻发生的所有新闻信息。
  拍摄在场的局限,导致电视新闻报道信息源的单一性,削弱了电视画面的表现力和可视性。往往在突发性新闻发生之时,电视新闻只能播发简单的口述新闻,一条由专业电视台派往现场记者报道的完整视频新闻,往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这在讲求资讯速度的今天难以迎合受众的需求。
  拍摄的便捷和视频的泛化,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影像视频的信息源变得丰富多元,事件发生现场的拍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由于上传的便捷性,许多视频网站就成为这些新闻影像碎片的集散地。
  从文本结构上看,这些视频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和不规范的状态,与专业的电视图像有明显的区别。画面因非专业设备拍摄而不够清晰,镜头时而摇晃不稳,推拉摇移的运用也不合理。大多片段属于“临场反应”与“即兴发挥”,一般不做后期剪辑就直接上传网上,简单与直接成为网络视频给人的第一印象。
  从文本形态看,新闻类网络视频的平均长度约为4分钟左右,达到电视新闻长消息(4分)的上限;一般会运用音乐音响和字幕,但是运用并不合理;更缺少作为电视新闻专业表现形态的后期配音和出镜播报。
  一般来说,网络视频与专业电视新闻相比,形态相对直白、粗糙和简陋。然而,正是这些表面上看起来琐碎的影像片段,在某些情况下却可以成为最原始的新闻素材,成为独一无二的资料镜头,得到传统媒体的重视。这样的情况在近年来的电视新闻报道中非常常见。
  ……
展开
目录
导论 范式变革:关于电视传播发展的一个认识框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关于电视命运的论争
第二节 电视的“范式”变革与电视的“传播范式”
第三节 形成电视传播新范式的符号概括

第一章 作为视角:媒介融合中豹电视传播
第一节 关于媒介融合的认知与论争
第二节 微博:媒介融合的典型范例

第二章 媒介融合对电视传播范式的重塑
第一节 传播过程化:意义在于传播行为本身
第二节 节目碎片化:传统节目完整结构的消解
第三节 信源多元化:拍摄在场局限的消减
第四节 传受交互化:演播问的超媒体对话
第五节 内容共创化:开放式议程和商议式话题
第六节 媒体平台化:把关人霸权时代的终结

第三章 互动补救与对话回归:电视媒体的微博传播
第一节 电视媒体的微博使用概况
第二节 电视媒体使用微博的价值蕴含
第三节 电视媒体在微博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微时代电视媒体的解决之道

第四章 穿行视频海洋:电视的“病毒化”传播
第一节 “病毒视频”:网络视频海洋里的精灵
第二节 环境与条件:“病毒视频”的生长
第三节 “病毒视频”的“致病”元素
第四节 “病毒视频”的受众
第五节 “病毒视频”的载体和平台
第六节 传统电视对“病毒视频”的使用

第五章 网罗天下拍窖:电视媒体的UGC使用
第一节 视频世界的UGC
第二节 欧美电视媒体网站的UGC引入
第三节 CNN.com新闻生产过程中UGC的使用分析
第四节 CNN.com新闻生产过程中引入UGC的价值蕴含
第五节 CNN.com引入UGC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