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治理丛书:当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二)伦理道德部分失范
多元化信仰必然渗透到社会规范之中。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道德状况。在一个重权利轻义务的个人主义的信仰性文化氛围之中,道德规范必然会偏向于沦丧或缺失。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的经济理性渗透到农民的精神领域,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孝道衰弱、离婚率增加等社会伦理问题层出不穷,经济交往之中唯利是图、重利轻义、坑蒙拐骗等道德规范问题屡见不鲜。部分农民存有物欲主义、消费主义等理念,道德伦理、公共舆论等规范失调。
(三)文化建设资源相对缺乏
由于信仰多元化、道德伦理失范,乡村文化建设资源呈现出衰败趋势,表现为公共文化资源不足、公共文化活动减少和公共文化组织缺位。首先,公共文化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的不足、公共文化的投人不到位以及公共文化人才的缺乏。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是有线电视、有线广播、寺庙和教堂,这些设施主要是由农民自己出资筹建的。而基层政府为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数量有限,而且一般都集中在乡镇一层,真正下沉到村庄的很少。村一级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心。而且,公共文化的投入机制单一,既没有充分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作用,也没有激发社会中的积极因素。最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空心化”现象的出现,农村公共文化缺乏建设主体。其次,近几年来,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日益减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个体意识日益增强,农民之间经济上的合作与联系越来越少,农民整体呈现出原子化、疏离化的状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