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44611
  • 作      者:
    张佑林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佑林,湖南永顺人,1993年毕业于湖南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发展经济学大师张培刚教授;2006年入选中组部、团中央第七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担任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一职;200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文化产业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教授、文化与旅游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区域经济学,10多年来,潜心于文化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目前已经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等纵横向课题30多项;出版经济学专著3部,参编10多部;公开发表经济学学术论文近百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文化因素纳入经济发展分析框架,试图在一个多元文化发展中大国背景下,从精神文化对经济发展主体的形成、制度文化对市场经济环境的培育、物质文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对文化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展开深入探讨,力求通过对文化核心层次的深入剖析,解决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问题,赋予经济学以历史穿透力,为完善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可靠合理的切入点。
展开
精彩书摘
  文化无意识的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心理积淀的途径,把人对世界的认识,即把人的意识转化为无意识。其表现之一是:观念文化系统中比较稳定和最具根本性的文化因素,即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思想意识,经过长期的甚至是世代传承的积淀而高度内化的结果,变成为一种心理常势和实践定规,以致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不假思索地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取舍,从而在行为上形成一种文化无意识现象,通过心理积淀使意识转化为无意识。另一种表现是在文化技能方面。主体通过对某些文化技能和操作知识的反复学习、演练、运用,便十分熟练地掌握了这些技能和知识,其运用自如达到了可以摆脱意识的监督和调节那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并使主体的潜意识自动地提出和运用它们,从而在行为上形成另一种文化无意识现象。
  文化无意识的形成除心理积淀这种途径外,还有另一种途径,即未意识到的文化现实对主体行为的潜在制约所造成的文化无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即个人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还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时,他的行为已经适应这种环境了;或者在环境发生巨变而个人还来不及理解时,他已经“跟上”形势或“随波逐流”了。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文化环境对行为的潜在制约的结果。这种在人的原有意识即“母文化”之外的文化因素,由于以潜在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从而表现出一种文化无意识。这种潜在部分有可能在行为中或行为过去之后,从无意识状态变成带有自觉性的精神财富。这一过程,也是人自我学习、自我创造、自我更新的过程。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创造力的凝聚,是人的个性发展的场所。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所谓“长期积淀”是社会共同体自组织系统面对外部环境而不断自我调适的演变过程,习俗惯例法规制度是在该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做法逐渐确立,并形式化、规范化、普遍化起来。当这些逐渐确立起来的做法演变成习惯后,它们便在不同范围、程度和层次上成为人们共同接受的做法,人们按照它们去思、去想、去行动、去生活,经过无数次重复后,这些做法便自然而然地演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感觉和思维方式总是同他所处的文化环境与经验有些关系,已经接受所处文化价值体系并生活其中的人,不论多么困难,他们总是尽可能地去适应环境,而不会遵循一套相反的价值观来思考和行动。我们可以从一个民族的社会风俗、婚姻观念、对成功者的评价、对儿童的教养、民族历史神话等社会现象中体会其价值观的文化内涵。美国文化学家怀特指出:“人类种族的每一个成员从他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便生存于一定的气候、地形、动植物群地带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进入一个由一定的信仰、习俗、工具、艺术表达形式等所组成的文化环境”,而且,即从那一刻起,“文化就统治了他,随着他的成长,文化赋予他语言、习俗、信仰、工具等等”。露丝·本尼迪克特说:“个体生活的历史中,首要的就是对他所属的那个社群传统上手把手传下来的那些模式和准则的适应。落地伊始,社群的习俗便开始塑造他的经验和行为。到咿呀学语时,他已是所属文化的造物,而到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该文化活动时,社群的习惯便已是他的习惯,社群的信仰便已是他的信仰,社群的戒律便已是他的戒律”。
  由文化积淀而形成的人的心理集体无意识具有倾向性、制约性,并对人类的观念、行为和创造产生潜在的重大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文化心理、素质等,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蕴藏于每个人的身上,寄存在由无数个体组成的民族群体之中,构成群体意识。一旦这一群体意识形成,就具有独特的魅力,并自觉和不自觉地注入社会经济运行系统的各个环节,“干预”经济生活。文化的遗传与变异犹如生命中的基因传递,对社会个体、群体行为特质起着持续的作用;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隐性、持续、渐进和持久的,往往在经济发展到进入周期转换、结构转型以及持续提升时显现为主导性的影响,或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或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文化何以重要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主要研究思路、体系框架

第二章 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文献综述
第一节 精神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论述
第二节 制度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论述
第三节 物质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论述

第三章 文化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文化的形成与分类
第二节 文化的发展理论:一个新的经济研究框架
第三节 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与机制分析
第四节 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精神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的形成
第一节 精神文化与精神资本
第二节 现代经济发展的主体:企业家及其创新精神
第三节 精神文化对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内源性影响
第四节 基于河南、浙江两省的企业家精神比较分析

第五章 制度文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形成
第一节 制度文化的含义与分类
第二节 制度文化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制度文化对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市场经济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第五节 制度文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第六章 物质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物质文化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物质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物质文化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第四节 物质文化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第七章 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浙陕之谜”的文化诠释
第一节 “浙陕之谜”的提出
第二节 浙江“越文化”与陕西“秦文化”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浙陕文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