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1937年,是民国时期北平市政建设相对活跃、繁盛的一个时期。北平市政府建立后,市政管理体制更为成熟、专业。而国都南迁后的衰落局面,又迫使当局对城市发展方向和市政计划加以探索和实践。这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对北平城市环境、空间结构,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习俗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使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地方政府与公用企业主导市政发展的同时,因为切身利益关系,北平市民对市政建设也非常关注,并施加了多重影响。一方面,知识分子研究市政理论,向政府建言献策;普通市民则承担了大量的市政经费,并主动参与某些建设活动。另一方面,一旦市政建设和公用事业运营发生重大缺陷,损害公众利益,市民也会发起维权抗议活动,其结果既可能实现市政建设的优化,也往往造成市政现代化的挫折。总体上,1928-1937年间的北平市政建设,是在多种社会力量和多元利益群体互动博弈、共同作用下发展起来的,是传统与现代城市元素既对立矛盾又融合开新的过程。这种过程具有现代性、曲折性和折中调和的特征,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型城市现代转型,不同于口岸城市的独特路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