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近现代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53199
  • 作      者:
    王兴平,石峰,赵立元编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城乡空间研究丛书:中国近现代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从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和近代工业产业空间在中国的建设写起,试图描绘出近现代130年间中国工业产业空间的发展建设和规划设计史,包括在全国、地区层面和城市、产业空间内部层面的空间格局、规划设计及其变化的路径和规律,以及形成这些空间规律的历史背景和机制。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兴平,男,1970年生,陕西宝鸡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镇化与城乡空间理论、产业发展与城镇产业空间规划方法、创新型城市等。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重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和江苏省等多项科研项目,出版《集约型城镇产业空间规划:原理·方法·案例》、《中国城市新产业空间:发展机制与空间组织》等教材和著作6部,发表学术论文“改革驱动下苏南乡村空间与规划转型初探”、“都市区化: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等70余篇。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组织的青年规划师论文竞赛、城市规划管理论文竞赛奖励和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等。现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一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一国外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空间是我国城镇近现代的新城市空间,也是引导近现代中国城镇空间拓展、重组的重要空间类型。相应地,产业空间规划设计也构成了我国近现代城乡规划的核心内容,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也是城市规划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城乡空间研究丛书:中国近现代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在大量搜集相关史料、整理和借鉴相关史志研究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近现代产业空间的发展建设和规划设计史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其基本分期、总结了其基本规律并挖掘解析了典型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规划史在专门史研究角度的学术空白。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城乡空间研究丛书:中国近现代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可供城乡规划学、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行政管理和高等教育等专业人员和高校学生参考,也可供各级各类开发区的管理者、政府经济管理、土地管理、城乡规划管理人员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城乡空间研究丛书:中国近现代产业空间规划设计史》:
  兰州是在城市远郊建设工业区的代表,在“一五”期间,“156项”中的石油化工项目有多个安排在此,重点建设西固石油化工工业区和七里河机械制造工业区,其中西固化工工业区考虑到污染问题选择了离开旧城中心21km的地方建设,最终形成了带状的城市格局。
  3)完全新建工业区
  这一类型的产业空间主要是依靠交通区位和资源禀赋优势,在毫无城市基础的地方新建起工业和居民生活设施,该时期新兴工矿业城镇属于这一类型。但是与清末时期近代工矿城镇有所不同的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工矿开采作为政府主导开发的项目,有着完整的规划,从建设之初就已经有较为完整的功能布局安排。
  如平顶山,在解放前仅是一片荒芜之地,1952年平顶山矿区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城市明确定位为资源采掘型煤炭工业城市,矿区分布决定了“一城两镇”的分散布局格局;再如株洲,解放初期仅是一小集镇,因为京广、湘黔、浙赣三线交汇,且周边矿产资源丰富,因此国家在株洲安排了多个重点工程项目,使其之后成为湖南省重要的中心城市。
  3.1.3产业空间内部的发展
  “一五”时期形成的工业区内部受苏联规划模式的影响,从空间形态结构来看,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带形,工业区内的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呈行列或带状布置,以铁路交通线、道路或河流为界划分出长方块,适合布置卫生等级相同的工业项目,所需卫生防护带宽度相同,如洛阳涧西工业区和石家庄北部工业区;第二种类型为块状多排型,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适合布置协作强而污染程度不同的工业项目,按卫生等级高低从居住用地由近及远地配置,把污染最重的布置离居住区最远,典型如兰州西固工业区;第三种是组团型,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结合一起形成几个组团布置,以铁路和道路联系形成一个大工业区,适合于同一个工业区有几个较大且需分散的部分或采掘型工业等用地规模较大的工业区,如株洲东北工业区。
  从功能结构来看,该时期产业空间内部,受苏联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影响,具有计划经济时期鲜明的大院特点,每个工业区都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具备基本完整的生产、生活功能。相比清末时期工业集中区无序的内部布置,该时期的工业区建设之初就有详细的规划;相比民国时期的产业空间内部布置,则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价值诉求特征,与民国时期资本主义等级鲜明的生活空间安排不同,计划经济时期统一安排的工人新村是工人居住的主要形式,居住条件基本没有等级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平等观。此处以既有工业区调整形成新工业区的沈阳铁西工业区和城市近郊型北京酒仙桥工业区为例进行阐述。
  1)沈阳铁西工业区
  铁西工业区在解放前的日据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近代工业区之一,日本战败后一度因苏联拆走大批生产设备而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对其作为全国工业建设重点进行建设,“156项”重大工程项目中与装备制造有关的3项落户铁西,国家限额以上项目也有13项选在铁西,新中国成立的最初10年,政府将支持装备制造业财政的1/6投入到铁西工业区。
  ……
展开
目录
总序
前言
1 产业空间历史研究概论
1.1 研究对象与内容
1.1.1 概念界定
1.1.2 我国近现代产业空间的历史分期
1.1.3 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综述
1.3.1 对产业空间发展史的研究
1.3.2 对产业空间规划史的研究
1.3.3 产业空间设计与建设史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全书基本框架

2 中国近代产业空间发展
2.1 清末民初时期(1840-1937年)
2.1.1 国土与区域层面的产业空间发展
2.1.2 城市产业空间的发展
2.1.3 产业空间内部的发展
2.2 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前(1937-1949年)
2.2.1 国土与区域层面的产业空间发展
2.2.2 城市产业空间的发展
2.2.3 产业空间内部的发展
2.3 近代中国特殊地区的产业空间发展
2.3.1 中国共产党治理下的红色地区近代产业空间发展与布局
2.3.2 伪满洲国地区产业空间的发展
2.3.3 台湾地区近代产业空间的发展
2.3.4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的产业空间发展

3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空间发展
3.1 “一五”时期(1953-1957年)
3.1.1 国土层面的产业空间发展
3.1.2 城市产业空间的发展
3.1.3 产业空间内部的发展
3.2 “三线建设”时期(1964-1978年)
3.2.1 国土层面的产业空间发展
3.2.2 城市产业空问及产业空间内部的发展
3.3 “四三方案”时期
3.3.1 “四三方案”的产生与总体布局
3.3.2 “四三方案”项目的微观布置
3.4 台湾地区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1949-1978年)
3.4.1 台湾地区工业区发展与总体布局
3.4.2 台湾地区出口加工区发展与分布

4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空间发展
4.1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1991年)
4.1.1 国土层面产业空间的发展
4.1.2 城市产业空间的发展
4.1.3 产业空间内部的发展
4.2 全方位开放与市场经济制度建立阶段(1992-2003年)
4.2.1 国土层面产业空间的发展
4.2.2 城市产业空间的发展
4.2.3 产业空间自身的发展
4.3 市场经济制度完善与改革开放深化阶段(2003年至今)
4.3.1 国土层面产业空间的发展
4.3.2 城市产业空间的发展
4.3.3 产业空间内部的发展
4.4 台湾地区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1980年至今)
4.4.1 台湾地区科学T业同区的发展与宏观布局
4.4.2 台湾地区企业在岛外的发展
4.4.3 台湾地区科学园区的空间发展

5 中国近代产业空间规划
5.1 区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5.1.1 清末时期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1840-1911年)
5.1.2 民国时期的区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1912-1949年)
5.2 城镇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5.2.1 清末时期的城镇产业空间布局规划(1840-1911年)
5.2.2 民国时期的城镇产业空间布局规划(1912-1949年)
5.3 产业空间总体布局规划
5.4 小结

6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空间规划
6.1 国土与区域尺度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6.1.1 “五年计划”主导下的国家和区域产业布局规划
6.1.2 “区域规划”中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6.2 城镇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6.2.1 计划经济时期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工业布局规划
6.2.2 “一五”计划时期典型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工业布局规划
6.2.3 “三线建设”时期典型工业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
6.3 产业空间总体布局规划
6.3.1 “一五”计划时期典型工业区布局规划
6.3.2 “大跃进”时期典型工业区布局规划
6.3.3 “三线建设”时期典型工业区布局规划
6.4 小结

7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空间规划
7.1 国土与区域尺度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7.1.1 国家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中事关产业布局的安排
7.1.2 国家综合性的五年计划与规划中的产业空间规划
7.1.3 相关区域规划、产业规划和区域政策、产业政策
7.1.4 专门的区域性产业布局规划
7.2 城镇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7.2.1 法定城镇总体规划中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7.2.2 专门的城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7.3 产业空间总体规划
7.3.1 对外开放筹划期的工业区规划
7.3.2 对外开放试验期的开发区规划
7.3.3 对外开放扩大期的开发区规划
7.3.4 科学发展时期的开发区规划
7.3.5 典型开发区规划编制历程的总结
7.4 小结

8 中国产业空间设计史
8.1 近代产业空间设计
8.1.1 近代产业空间设计总体特点
8.1.2 清末工厂与工业建筑设计
8.1.3 民国工厂与工业建筑设计
8.2 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空间设计
8.2.1 “一五”、“二五”时期的产业空间设计
8.2.2 “三线建设”时期的产业空间设计
8.3 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空间设计
8.3.1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8.3.2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建筑设计发展
8.3.3 改革开放以来代表性的厂区与工业建筑设计作品
8.4 小结

9 中国产业空间环境建设史
9.1 中国近代产业空间环境建设
9.1.1 近代工厂与厂房建设的发展过程
9.1.2 建筑施工与营造厂
9.1.3 近代工厂建设实例
9.2 计划经济时期产业空间环境建设
9.2.1 “一五”、“二五”时期的产业空间环境建设
9.2.2 “三线建设”时期的工厂建设
9.3 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空间环境建设
9.3.1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空间环境建设的主要表现
9.3.2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建筑发展趋势
9.3.3 改革开放以来的工厂与工业建筑建设实例
9.4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表格来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