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新员工的操作技能,在日本企业中,新员工在工作六个月后才敢称为正式员工。而新员工在培训中心的基础训练合格之后,到工作现场时,企业还会安排一名师傅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员制度继续培训一年,以使其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企业往往编有“指导员手册”,对指导员的工作内容和责任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以指示如何对新员工进行指导、帮助和考评。指导员制度在感情上也把新老员工联系在一起,结成“前、后辈”关系。①在日后的工作中,企业还会根据需要对员工的其他技能进行培训拓展,“多能工”就是日本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成果。
2.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基层管理人员通常是班组长、工长、技师、工段长等等,这些基层管理人员的作用非常巨大,不仅起着上下联系的纽带作用,而且还对于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发挥极大的作用。所以,在任何一个日本企业中,都非常重视企业基层管理人员选拔和培养。
研究发现,在日本企业中,班组长通常都是从现场作业的工人中提拔的。当然,为了班组长能更胜任自己的岗位,企业就需要对提拔的班组长进行基本管理方法的教育和培训,同时还要培训班组长管理对部下的人事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企业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工作指导方法、工作改进方法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其教育培训方式一方面按照日本产业协会专门设计的“班组长训练课程”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则是实行现场教育。基层管理人员作为领导者,指挥和组织部下完成任务。同时作为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要向部下传授管理知识和技能,培养下属的思维判断能力。②
在日本企业中,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特别是作业长的教育培训非常严格。但凡担任作业长这一职务的人员,必须拥有一定年限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企业通常的规定是,如果是大学毕业之后,拥有企业8~9年的基础工龄,而如果是高中毕业之后,拥有企业18~20年的工龄,才能被企业提拔为作业长。
不仅如此,某员工在被提拔为作业长之前,还必须按照预备作业长的进修制度进行半年的脱产学习。在这半年的学习中,一个月的时间是学习管理的方法,四个月的时间是学习基础知识,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则是在老作业长的指导下进行现场实习。预备作业长在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担任企业作业长。
在实际的管理中,由于作业长拥有丰富的实践和管理经验,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本工段的各项管理工作和操作技术,而且还能够独立解决日常发生的各种问题。在日本企业中,作业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对中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
在日本企业中,绝大多数中层管理人员都是从基层做起的,经过一步一步的提升,这就说明了日本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及有效性。事实上,在日本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即课长、部长等等,均是日本企业管理的中坚力量,在日本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支柱作用。
究其原因,中层管理人员往往承担着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部门或职能课的领导任务。可以这样说,在日本企业中,任何一个企业经营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中层管理人员的素质及管理能力。因此,企业会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轮岗来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发管理人员的潜能,同时在轮职的过程中通过考察来挖掘人才。
在日本企业中,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有通用的课程,这些通用课程涵盖了经营管理基本理论及实际运用,等等。在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实际能力培训方面,企业主要是实行定期调换岗位的轮换任职制度。例如,课长、部长一般要在计划、生产、技术、营销、人事等主要课室轮换任职一遍;技术人员要先在车间劳动,再经过海外留学、从事相当长时间的内部管理或外销,然后才能升任课长之类的职务搞管理工作。①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