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的开端〕
1、主流的意见将中国近代的开端定在鸦片战争,即1840年。这一看法的背后逻辑是强调近代化来自西方的冲击。如果换个视角,我主张将近代的开端定在曾国藩等士大夫平定太平叛乱的同治朝。这里强调的是传统士绅群体因应內外困局的自我觉醒,近代化也内生于中国社会,内生于士绅精神的复苏与绅权的增长。
2、近代的本质是告别中世纪、摆脱皇权专制与身份束缚,表现为自由市场的繁荣、新的经济因素产生、社会力量的壮大、个人意识的觉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甚至同意将近代开端拉到晚明.满清的前中期统治不过是横插进来、延误了近代进程的插曲而已。晚清出现的“二千年未有之变局”,其实只是接上了睁明时代的近代脉络。
〔清末新政〕
l、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春,慈禧在西安颁发《辛丑变法诏书》,意味着老太婆在历经了庚子之乱以后,已经决心要将一度搁浅的帝国重新推进近代化改革的深水区。“辛丑新政”随后在多个领域展开,从建立外务部、修改清律、制定商法与民法、改革兵制、建立警察制度,到预备立宪、设资政院于中央、设谘政局于各省,君主立宪方向的转型已上轨道。
2、新政十年,促使近代中国的私人经济、市民社会、民间社团、地方自治组织与传媒力量,均获得长足的发育,这些成果延续至民国,是民国政治的基石。清末一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力量的发育程度,可谓是有史以来最为成熟的。这当然得益于西学东渐的灌溉,但必须注意到,清末社会力量的生长也是内生式的,是传统的一部分,是历史的延续,是新形势下士绅精神的传承与光大。
3、清末发达的士子结社,跟明末的学社、东汉的党锢士大夫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传承,东林党人李应升有诗云“身行到此悲张俭”,清末谭嗣同也诗句“登门投止思张俭”,他们都自觉以党铜名士张俭的精神自许。而谭嗣同创立之南学会,其与近代议会相通之处,则已有梁启超的评价为据,任公先生说南学会具有地方议会之规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