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师的国民理想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2507258
  • 作      者:
    梁漱溟,胡适,季羡林等著
  • 出 版 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书目!

   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他们付出毕生心血渴望实现的梦想所在。

 

  重温一代大师的宏远愿景,探索改革与复兴的理想国……

展开
作者简介

  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一人。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梁启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胡适,一个纵横学界、政界、文化界的偶像和伟人。“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鲁迅,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梁漱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后一位儒家”之称。


  冯友兰,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

  季羡林,一生精通12种语言,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展开
内容介绍

  梁漱溟、辜鸿铭、胡适、张岱年、鲁迅、季羡林、朱光潜、沈从文……近百年来,数十位学术和思想大师围绕中国的民族精神、社会改良、乡村建设、文化和教育改革等多个领域进行了艰苦追寻和不懈探索,希望本书能引发读者对国家、民族、个体命运发展和社会改革前景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展开
精彩书评

  我们素称礼仪之邦,素讲伦理道德,素宣扬以夏变夷;然而,其结果却不能不令人失望而且迷惑不解。难道我们真要礼失而求诸野吗?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而又必须认真反省的问题。
  --季羡林《中国的民族性》


  可靠的民族信心,必须建筑在一个坚固的基础之上,祖宗的光荣自是祖宗之光荣,不能救我们的痛苦羞辱。
  --胡适《信心与反省》


  对于大大学,国家社会要持不干涉的态度。学问越进步,分工越细密。对于每一门学问,只有研究那一门的专家有发言权。
  --冯友兰《大学与学术独立》

展开
精彩书摘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
  --梁漱溟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向深里讲,即入了哲学范围;向粗浅里说,也不难明白。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出世与入世两种,但我嫌其笼统,不如三分法较为详尽适中。我们仔细分析:人生态度之深浅、曲折、偏正……各式各种都有,而各时代、各民族、各社会,亦皆有其各种不同之精神,故欲求不笼统,而究难免于笼统。我们现在所用之三分法,亦不过是比较适中的办法而已。
  按三分法,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他们并且能将此第一种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理论--哲学。其可为代表者,是美国杜威之实验主义,他很能细密地寻求出学理的基础来。
  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妒、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态度为人人所同有。世俗之愚夫愚妇皆有此想,因愚夫愚妇亦能回头想,回头想时,便欲厌离。但此种人生态度虽为人人所同具,而所分别者即在程度上深浅之差,只看彻底不彻底,到家不到家而已。此种厌离的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为佛家。
  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儿童对其生活,有天然之郑重,与天然之不忽略,故谓之天真;真者真切,天者天然,即顺从其生命之自然流行也。于此处我特别提出儿童来说者,因我在此所用之“郑重”一词似太严重。其实并不严重。我之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耳。“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几与向前逐求差不多少,但确有分别。此系言浅一层。
  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此种人生态度亦甚简单,主要意义即是教人自觉的尽力量去生活。此话虽平常,但一切儒家之道理尽包含在内,如后来儒家之“寡欲”、“节欲”、“窒欲”等说,都是要人清楚地自觉地尽力于当下的生活。儒家最反对仰赖于外力之催逼与外边趣味之引诱往前度生活。引诱向前生活,为被动的、逐求的,而非为自觉自主的。儒家之所以排斥欲望,即以欲望为逐求的、非自觉的,不是尽力量去生活。此话可以包含一切道理:如“正心诚意”、“慎独”、“仁义”、“忠恕”等,都是以自己自觉的力量去生活。再如普通所谓“仁至义尽”、“心情俱到”等,亦皆此意。
  此三种人生态度,每种态度皆有浅深。浅的厌离不能与深的逐求相比。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将此三者排列而为比较,当以逐求态度为较浅,以郑重与厌离二种态度相较,则郑重较难,从逐求态度进步转变到郑重态度自然也可能,但我觉得很不容易。普通都是由逐求态度折到厌离态度,从厌离态度再转入郑重态度,宋明之理学家大多如此,所谓出入儒释,都是经过厌离生活,然后重又归来尽力于当下之生活。即以我言,亦恰如此。在我十几岁时,极接近于实利主义,后转入于佛家,最后方归于儒家。厌离之情殊为深刻,由是转过来才能尽力于生活;否则便会落于逐求,落于假的尽力。故非心里极干净,无纤毫贪求之念,不能尽力生活。而真的尽力生活,又每在经过厌离之后。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国民精神与民族信仰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中国人的精神(节选)/ 辜鸿铭

少年中国之精神/ 胡适

无声的中国/ 鲁迅

信心与反省/ 胡适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中国人的病/ 沈从文

中国民族精神所在/ 梁漱溟

论气节/ 朱自清

中国的民族性/ 季羡林


第二篇 国民教育之理想

学生与社会/ 胡适

教育的信仰/ 朱自清

教育破产的救济方法还是教育/ 胡适

音乐与教育/ 朱光潜

吾国过去教育之检讨/ 傅雷

大学与学术独立/ 冯友兰

论学术的空气/ 朱自清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 梁漱溟

我对未来教育的几点希望/ 季羡林


第三篇 国民文化与学术

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 胡适

古文学的欣赏/ 朱自清

鲁迅先生的杂感/ 朱自清

何谓文化教养(节选)/ 辜鸿铭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鲁迅

做文章/ 鲁迅

做"杂文"也不易/ 鲁迅

新文人与新文学/ 沈从文

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 张岱年

知识的有机化/ 朱光潜


第四篇 时代 青年 理想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胡适

现代青年的烦闷/ 傅雷

论青年读书风气/ 朱自清

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郑重/ 梁漱溟

人生的意义/ 梁漱溟

有志青年要做中小学老师/ 朱光潜

论青年/ 朱自清

中国青年与现代文明/ 季羡林


第五篇 爱国理想

随感录三十八/ 鲁迅

论救国道德/ 冯友兰

爱国诗/ 朱自清

季羡林谈爱国主义摘编/ 季羡林

再谈爱国主义/ 季羡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