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战国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所撰写的一部法家著作。
韩非子约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是战国后期出色的政治理论家和思想家。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往往也有着曲折的人生,韩非子亦是如此。他身为韩国宗族的公子,却没享受过贵族的待遇。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常常受邻国的欺凌。目睹韩国日趋衰弱,青年时代的韩非子曾多次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未采纳。失望和愤慨之余,韩非子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总结历史上的兴亡成败,撰写了《孤愤》、《五蠹》等几十篇文章。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读过韩非子的书后,大加赞赏:“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嬴政不知道这两篇文字是谁写的,就问李斯,李斯说是自己的同学韩非子写的。嬴政于是发兵攻打韩国,韩王只得起用韩非子,派他出使秦国。嬴政见到韩非子非常高兴,然而并没打算重用他。韩非子上书,劝嬴政暂缓攻打韩国,李斯和姚贾等乘机陷害,说韩非子“终为韩不为秦”,建议嬴政“以过法诛之”。嬴政信以为然,把韩非打入大牢。公元前233年,李斯派人送去毒药,令他自杀,韩非子申诉无门,被迫自尽。嬴政后来懊悔,派人赦免他,但韩非子已经死了。
韩非子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曲折的人生经历使得韩非子看透了世态炎凉,也使得他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理论家。透过人类纷繁的行为,韩非子捕捉到其背后隐藏的动机——追求利益,并以此冷视周围的人:你看君主那君主,他手握大权,高高在上,却惶惶不安,担心臣子和妻妾谋权夺位、害死自己,只好把自己的心思、自己的欲望、自己的爱好隐藏起来,带着喜怒不形于色的面具示人;你看那大臣,个个心怀鬼胎,对君主的权力虎视眈眈,处心积虑地算计君主,满足自己的欲望。你看那父母,他们有了儿子就欢天喜地,互相庆贺,有了女儿就愁眉苦脸,恨不得杀了她;你看那子女,他们因为父母在他们小时候抚养得马马虎虎,长大后就埋怨父母,供养微薄。韩非子这些显阴冷却又道破事实的言论,就像我们今天的愤青,把所有该说的和不该说的都抖了出来,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很透彻,很痛快。
韩非子还是一个矛盾的多面体。他口吃不善于言谈,却把士人游说的艰难分析得鞭辟入里;他不为君王所用无法一展抱负,却把君王和臣子的心思彻底暴露;他的学说饱受诟病屡遭非难,却被多少帝王将相暗地里使用;他为纷争不已的天下献上大一统学说,最终却不为天下所容。在思想上,韩非子是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学术渊源上应该是儒家,但他推崇法、术、势的主张和对仁义的轻视,无疑偏离了儒家的方向。他推崇《老子》,《解老》、《喻老》可以说开老子学之先河,连司马迁都说他“归本于黄老”,把他和老子合在一起作传,但他倡导先用严刑让天下不敢侵犯,然后可以清静而治的解说,似乎超越了《老子》的本意。
韩非子已逝,但他留下的作品却余音未了。《韩非子》,西汉的刘向在校订书籍时定为五十五篇。这些篇章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组:一是分析人性及个人修养问题。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学说,对人类行为的动机和人际关系作出了自利的冷酷判断,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他的修养学说和治国理论。二是整合先秦法家的法、术、势学说。韩非子从人的自利本性为出发,综合了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为帝王设计了驾驭臣子、称霸天下的法、术、势三字真言:法指治国的准则,是君主和臣民必须遵守的规范;术指权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策略、手腕;势指权势,是君主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三是论述哲学问题。韩非子看到了社会的巨大变迁,批评了复古的主张和儒、墨二家分化的斗争,认为人类应该正视时代的进步,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综合起来看,韩非子的理论体系强调法、术、势相辅相成,突出君主的支配性地位,可谓彻头彻尾的帝王之学,对秦的统一以及此后两千多年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难怪郭沫若先生曾说:“韩非的文章如《五蠹》《显学》之类,完全是一种法西斯式的理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