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君王的法术:《韩非子》哲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5058911
  • 作      者:
    李沈阳,李静著
  • 出 版 社 :
    海燕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韩非子》,战国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所撰写的一部法家著作。
  韩非子约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是战国后期出色的政治理论家和思想家。
  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往往也有着曲折的人生,韩非子亦是如此。他身为韩国宗族的公子,却没享受过贵族的待遇。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小的一个,常常受邻国的欺凌。目睹韩国日趋衰弱,青年时代的韩非子曾多次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未采纳。失望和愤慨之余,韩非子针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总结历史上的兴亡成败,撰写了《孤愤》、《五蠹》等几十篇文章。公元前234年,秦王嬴政读过韩非子的书后,大加赞赏:“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嬴政不知道这两篇文字是谁写的,就问李斯,李斯说是自己的同学韩非子写的。嬴政于是发兵攻打韩国,韩王只得起用韩非子,派他出使秦国。嬴政见到韩非子非常高兴,然而并没打算重用他。韩非子上书,劝嬴政暂缓攻打韩国,李斯和姚贾等乘机陷害,说韩非子“终为韩不为秦”,建议嬴政“以过法诛之”。嬴政信以为然,把韩非打入大牢。公元前233年,李斯派人送去毒药,令他自杀,韩非子申诉无门,被迫自尽。嬴政后来懊悔,派人赦免他,但韩非子已经死了。
  韩非子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人。曲折的人生经历使得韩非子看透了世态炎凉,也使得他成为一个思想深刻的理论家。透过人类纷繁的行为,韩非子捕捉到其背后隐藏的动机——追求利益,并以此冷视周围的人:你看君主那君主,他手握大权,高高在上,却惶惶不安,担心臣子和妻妾谋权夺位、害死自己,只好把自己的心思、自己的欲望、自己的爱好隐藏起来,带着喜怒不形于色的面具示人;你看那大臣,个个心怀鬼胎,对君主的权力虎视眈眈,处心积虑地算计君主,满足自己的欲望。你看那父母,他们有了儿子就欢天喜地,互相庆贺,有了女儿就愁眉苦脸,恨不得杀了她;你看那子女,他们因为父母在他们小时候抚养得马马虎虎,长大后就埋怨父母,供养微薄。韩非子这些显阴冷却又道破事实的言论,就像我们今天的愤青,把所有该说的和不该说的都抖了出来,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他说得很透彻,很痛快。
  韩非子还是一个矛盾的多面体。他口吃不善于言谈,却把士人游说的艰难分析得鞭辟入里;他不为君王所用无法一展抱负,却把君王和臣子的心思彻底暴露;他的学说饱受诟病屡遭非难,却被多少帝王将相暗地里使用;他为纷争不已的天下献上大一统学说,最终却不为天下所容。在思想上,韩非子是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学术渊源上应该是儒家,但他推崇法、术、势的主张和对仁义的轻视,无疑偏离了儒家的方向。他推崇《老子》,《解老》、《喻老》可以说开老子学之先河,连司马迁都说他“归本于黄老”,把他和老子合在一起作传,但他倡导先用严刑让天下不敢侵犯,然后可以清静而治的解说,似乎超越了《老子》的本意。
  韩非子已逝,但他留下的作品却余音未了。《韩非子》,西汉的刘向在校订书籍时定为五十五篇。这些篇章按照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组:一是分析人性及个人修养问题。韩非子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学说,对人类行为的动机和人际关系作出了自利的冷酷判断,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他的修养学说和治国理论。二是整合先秦法家的法、术、势学说。韩非子从人的自利本性为出发,综合了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为帝王设计了驾驭臣子、称霸天下的法、术、势三字真言:法指治国的准则,是君主和臣民必须遵守的规范;术指权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策略、手腕;势指权势,是君主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三是论述哲学问题。韩非子看到了社会的巨大变迁,批评了复古的主张和儒、墨二家分化的斗争,认为人类应该正视时代的进步,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综合起来看,韩非子的理论体系强调法、术、势相辅相成,突出君主的支配性地位,可谓彻头彻尾的帝王之学,对秦的统一以及此后两千多年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难怪郭沫若先生曾说:“韩非的文章如《五蠹》《显学》之类,完全是一种法西斯式的理论。”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沈阳、李静,山东大学博士后,致力于古典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曾有多部论文著作发表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目录

一  个体修养
人是利益动物
人生不妨少点欲望
公私分明
防止后院起火
诚信是积累起来的
成大事不计小害
忠言逆耳
善于取长补短
贪小利,失大利

二  法治主张
法律关乎国家盛衰
仁义不足以治国
法律要易知且易行
越权即受罚
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治国要用刑
量能授官
尚法不尚贤
重刑以震慑人心

三  用术理论
君主要抓大放小
君臣互相算计
防备大臣势力膨胀
隐藏自己的心思
君主的三条守则
听取言论的技巧
行小忠,害大忠
才尽所用

四  任势学说
权势的力量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治国必须洞察六个问题
明君不听劝饭之说
君主必须亲自掌权
治国要运用势、术、法

五  哲学思考
社会是变化的
人情是治国的逻辑起点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老马识途
防微杜渐
别让谣言掩盖真相
见微知著
游说中的心智斗争
祸福相依
认识你自己
展开
精彩书摘
  人是利益动物
  人的本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举出相反的例子来反驳别人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对人性的看法就处在这样一种多种观点并存的状态: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世硕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法家倾向于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管子》中记载说: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不觉得远,是因为有商品的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是因为有打鱼所获的利益在前边吸引他。商鞅根据人类“好利恶害”的本性得出结论说:“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韩非子对人性的认识,接近他的老师荀子和同行商鞅,但比他们说得更具体,那就是:人性自利,人是利益动物:
  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备内》)
  驾车的好手王良爱护马匹,贤能的越王勾践爱护百姓,不是说他们喜欢马和人本身,而是为了赶路和打仗。医生吮吸病患的伤口,口含脓血,不是说他们和病患有关系,而是因为能获得利益。造车的人造出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木匠造成棺材,就希望别人死亡,并不代表造车的人仁爱而木匠坏,而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就这些产品上。
  人在很多时候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有个卫国人在女儿出嫁前教育她说:“到了婆家后你一定要私下里存点私房钱。做人家的妻子被赶出门是常有的事,如果能与丈夫长相厮守,那只是侥幸罢了。”他的女儿嫁过去后,按照父亲的教授,偷偷地存私房钱。婆婆觉得她私心太重,便把她遣送回了娘家。这个卫国人的女儿返回娘家时带回的钱,比她出嫁时的花费还要多一倍。从前,女子嫁到另一个家庭,就成为那个家庭的一分子,她的荣辱兴衰都与那个家庭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偷偷地存私房钱,家庭很快就会土崩瓦解。卫国人不反思自己教育女儿的方式,只知道让她存钱,虽然自己越来越富裕,家庭却因此分散。
  即使夫妻间,往往也有各自的利益追求。同样是在卫国,一对夫妻一块祈福。妻子说:“让我发点意外的小财,五百匹布就够了。”她丈夫听了,不禁问她怎么要求得这么少,妻子回答说:“如果我祈求的多了,你就会因为生活变得宽裕,而去找个小老婆回来,到那时我可有苦头吃了。”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如此: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六反》)
  父母对于子女,生了儿子就祝贺,生了女儿就杀死。子女都是父母所生,生了儿子就祝贺,生了女儿就杀死,这是因为父母亲考虑到自己今后的利益,从长远打算的缘故。
  自利的思想还存在于雇主和佣人之间:
  夫卖庸而播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畤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外储说左上》)
  雇主出钱酬谢播种耕作的人,主人花费家产给他们备下丰盛的饭菜,并拿了布匹去换成钱币,不是说喜欢招待客人,而是只有这样,耕作的人才耕得深,锄草的人才锄得精。被酬谢的客人使尽力气快速耘田耕地,用尽技巧来端正畦亩田埂,不是偏爱主人,而是只有这样,饭菜才会丰富,得到的钱币成色才足。主人这样来供养劳动力,就有父子之间的恩泽了,双方都会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但无不是怀着为自己着想的目的。
  在利益面前,讨厌的人会变得喜欢,不愿意做的事也趋之若鹜。鳝鱼滑溜溜的,像阴森的蛇一样;蚕儿软绵绵的,像毛毛虫。人们看见蛇,又惊又怕;看见蚕,汗毛竖立。但是,但打渔的人手握鳝鱼,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蚕,利益所在的地方,人人都成了孟贲、专诸那样的勇士。韩非子提到的这些事实透露出人类追逐利益的本性。
  ……
展开
目录
一  个体修养
人是利益动物
人生不妨少点欲望
公私分明
防止后院起火
诚信是积累起来的
成大事不计小害
忠言逆耳
善于取长补短
贪小利,失大利

二  法治主张
法律关乎国家盛衰
仁义不足以治国
法律要易知且易行
越权即受罚
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治国要用刑
量能授官
尚法不尚贤
重刑以震慑人心

三  用术理论
君主要抓大放小
君臣互相算计
防备大臣势力膨胀
隐藏自己的心思
君主的三条守则
听取言论的技巧
行小忠,害大忠
才尽所用

四  任势学说
权势的力量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治国必须洞察六个问题
明君不听劝饭之说
君主必须亲自掌权
治国要运用势、术、法

五  哲学思考
社会是变化的
人情是治国的逻辑起点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老马识途
防微杜渐
别让谣言掩盖真相
见微知著
游说中的心智斗争
祸福相依
认识你自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