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
对于“太极本无极”的表述,是理解为“太极本于无极”还是“太极本就是无极”,历史上朱、陆有过激烈的争论。陆九渊主要是从生成论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在“太极”之上再加“无极”,是“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是老子“有生于无”思想的翻版。朱熹则认为,“无极而太极”“只是无形而有理”,“本只是个太极,只为这本来都无物事,故说‘无极而太极”,。周敦颐的“无极”之“无”是无形、无状、无名、无限之意,是“太极”成为本体的依据。朱、陆的争论恰恰反映了周敦颐对宇宙本体论的思索与创建。对此,今人张连良先生有精辟的见解:“‘无极而太极’是一个词,是以词组形式作为一个词而表达出的周敦颐的哲学本体观念。”“在‘无极而太极’的语式结构中,凸显了,或者说强调了本体的能生(动)性原则。”太极先天地而存在,并具有化生天地万物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周敦颐以更清晰、完整的逻辑推演了宇宙生成论。其宇宙生成论的模式可简略地概括为: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由此可见,周敦颐的宇宙论是对道家天道观、《周易》的“太极”思想、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等的融会贯通,其思想更系统、更周密。
另一方面,周敦颐在推演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以逆推的思维方式进一步赋予“太极”以本体意义,凸显了“太极”的“无极”特性,并借此完成了对传统宇宙生成论的超越。朱熹曾对周敦颐的“太极”本体作了深入的阐释:“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因其极至,故名日太极。”并且特别指出了周敦颐的“太极”观对传统宇宙生成论的超越:“自太极之万物化生,只是一个道理包括,非是先有此而后有彼。但统是一个大源,由体而达用,从微而至著耳。”“太极”本体的确立体现了对其物性的消解:“无极者无形,太极者有理也。周子恐人把作一物看,故云无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