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证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证实主义虽然被宣布死亡了,但它们仍存活于某些我们在功能主义的发起者中发现的证实主义倾向当中。在分析疼痛和信念时,普特南和丹尼特并没有试图去描述这些心理现象的内在属性;相反,他们所关心的是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何种情况下,我们才会把这些心理状态归属于某一系统?在何种条件下,我们才会认为自己做出这些意向性归属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但是,这些问题不同于像“心理状态的内在属性是什么”的问题。注意:两者中的这种方法几乎完全来自于某种第三人称的观点,并且心理的观察者相关归属与内在归属之间的混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这种第三人称的方法。只要我们把心理状态看作是某种从外界来找归属的东西,那么看来似乎重要的是采取某种“意向姿态”和把某物看成是某个“意向系统”的“实用”用法。在心智哲学中,没有人会认为担心这些“姿态”会有多大用处,如果他集中于自己的心理状态上。想想胃痛实际上是个什么样子,或者想想来杯冰啤酒的强烈欲望实际上又是个什么样子,并问问自己是否正在谈论真正的心理现象,或者问问自己是否只是采取了某种姿态。解决普特南、丹尼特和其他人的证实主义的办法与解决他们长期以来混淆“具有心理状态是个什么样子”的问题、诸如“心理状态归属的功能作用是什么”之类的问题的办法,是至少坚持某种第一人称的观点。它揭示了如下假定中的一个根本困惑,即假定我们可以根据审查心理的第三人称归属的功能来完全清楚地认识心理状态。
(2)认知科学。第二个理由是功能主义所特有的,但我认为它是重要的。众多哲学家都相信他们是在利用某种可以被称作是“认知科学”的成果,同时他们也相信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认识心智运作的新的值得注意的洞见。从表面来看,这本身表明:它在很大程度上或多或少威胁到技术专用语。图灵机、有限状态自动机、模拟计算机和数字计算机、机器表、流程图、传感器等,已成为了人们所谈论的主要话题。于是,关于心理的哲学问题已经转变成了自动机理论中的技术问题,而这些技术问题则可以通过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包括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在内)的协同努力而得到解决。在这一表面现象的背后,潜藏着一个十分严重的谬误。有这样两个事实:人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描述为一种数字计算机(或者一组数字计算机),人脑中的的程序可以在任何一种计算机(其结构丰富和复杂得足以承载这种程序)上被实现。从以上两个事实,我们可以引出一个谬误推理:人脑在产生心理现象的过程中所做的事情,无异于这些计算机在实现这一程序后所正在做的事情。而这一谬误推理自然地导致了图灵机功能主义的观点。处于某种心理状态,不过是实现了某种特定的计算程序而已。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