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代孟子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252345
  • 作      者:
    兰翠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唐代孟子学研究》补充了孟子学史上唐代研究这一较为薄弱的一环,而且对揭示中晚唐文学特征的形成原因,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多视角文化背景,对唐代文学史研究也会产生比较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展开
作者简介
  兰翠,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烟台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出版专著《唐诗题材与文化》、编著《唐人律诗选评》。
展开
内容介绍
  孟子学是指以《孟子》为文献基础,对孟子的理论学说进行阐释、研究或继承的论说或者学术活动。在孟子学的断代研究中,人们更多着眼于宋代以后,学界对唐代孟子学的关注相对不够,《唐代孟子学研究》以唐代士人特别是文人关于孟子的引述、评价、阐释、继承等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收集与梳理了散见于唐代文献中涉及孟子的资料,较为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时代学术背景下,唐代士人对孟子思想的继承、发挥乃至批判,总结他们对孟子的态度,较详细地揭示了唐代孟子学的面貌。
展开
精彩书摘
  三、关于利益问题
  柳宗元关于利益问题的论述也与孟子的相关思想产生关联。柳宗元言“利”,能结合时代的经济发展,出于孟子而又超越孟子,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如他的《吏商》就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利益观。在这篇文章中,柳宗元设置了两种吏商进行对比。一种是“污吏之商”牟利的行为:“污吏以货商资同恶,与之为曹,大率多减耗,役佣工,费舟车,射时有得失,取货有苦良。盗贼水火杀夺焚溺之为患,幸而得利,不能什一二,身败禄夺,大者死,次贬废.小者恶,终不遂。”①他认为,污吏经商,倚仗其政治官势,欺诈百姓,垄断市场生意,即使获利,也不能维持长久,最终必然“身败禄夺”。另一种是“廉吏之商”的做法:“廉吏以行商,不役佣工,不费舟车,无资同恶减耗,时无得失,货无良苦,盗贼不得杀夺,水火不得焚溺,利愈多,名愈尊,身富而家强,子孙葆光。”②因此,他的观点就是“污吏之为商,不若廉吏之商,其为利也博”③。
  柳宗元的《吏商》,实际是借商人获利来议论吏政。因为“廉吏…‘修严洁白以理政,由小吏得为县,由小县得大县,由大县得刺小州,其利月益各倍。其行不改,又由小州得大州,其利月益三之一。其行又不改,又由大州得廉一道,其利月益之三倍,不胜富矣。苟其行又不改,则其为得也,夫可量哉?虽赭山以为章,涸海以为盐,未有利大能若是者”④。一个廉洁勤政之吏,从小县升到大县,从大县到小州,他的获利就会成倍增加,再从小州升到大州.从大州到道,获利就是三倍,如果他能始终如一保持廉洁品行,那么他所得到的就是无限的大利。柳宗元从利益的角度对为官之人提出廉洁清正的忠告,或者说他为了倡导官吏廉政,用利益作为诱导。为了申明自己的观点,柳宗元引孟子的观点进行辩论:
  或日:“君子谋道不谋富,子见孟子之对宋轻乎,何以利为也。”柳子日:君子有二道,诚而明者,不可教以利;明而诚者,利进而害退焉。吾为是言,为利而为之者设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吾哀夫没于利者,以乱人而自败也,姑设是,庶由利之小大登进其志,幸而不挠乎下,以成其政,交得其大利。吾言不得已尔,何暇从容若孟子乎?孟子好道而无情,其功缓以疏,未若孔子之急民也。①
  柳宗元此文中所论及的“孟子之对宋烃乎,何以利为也”,出自《孟子·告子下》中孟子和宋烃的一段对话,其中谈论的核心就是关于“利”和“仁义”的问题:
  宋轻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日:“先生将何之?”日:“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日:“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日:“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②
  孟子反对宋柽在秦楚两国将要开战时用“利”去游说秦王和楚王,认为这样就会导致做大臣的怀着利益之心事其君,做儿子的怀着利益之心事其父,做弟弟的怀着利益之心事其兄,最终君臣、父子、兄弟都抛弃仁义,“怀利以相接”,以至于亡国。所以他劝说宋烃用“仁义”去游说秦、楚,而“何必日利”。
  《孟子》一书论及义利之辨的内容,还见于《梁惠王上》,在此文一开篇,孟子就对关心“利吾国”的梁惠王说:“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他论述了仁义可使上下有序,但是利益却使人因不满足而争夺的道理:“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③由于孟子多次明确地表示“何必日利”,就引起后代对孟子的误解,“以为他只讲仁义而不讲利益,把‘利’与‘义’绝对地对立起来了”④。
  ……
展开
目录
一 
二 
三 
四 
五 
第一章初唐孟子学
——以征引为主的初始阶段 
第一节初唐孟子学概述 
第二节魏徵与孟子的政治思想 
一、魏徵继承孟子思想的政治环境和学术渊源 
二、魏徵对孟子独立人格精神的继承 
三、魏徵对孟子君臣观的实践 
第三节孔颖达《五经正义》与孟子 
一、《五经正义》的编定与引书研究概述 
二、《五经正义》引用《孟子》概况 
三、《五经正义》对传播孟子思想的作用 
第四节王勃、卢照邻对孟子的评价 
一、王勃、卢照邻对孟子不遇命运的同情 
二、王勃、卢照邻对孟子继承儒家诗教传统的肯定 
第五节崔融对孟子经济思想的继承 
一、崔融的税收主张对孟子观点的继承 
二、崔融对孟子关于社会分工观点的继承 
第六节李善《文选》注与孟子 
一、《文选》注征引文献的特点 
二、《文选》注征引《孟子》概况 
三、《文选》注对传播孟子思想发挥的间接作用 
第七节刘知幾《史通》与孟子 
一、刘知幾对孟子命运和品格的评价 
二、刘知幾对孟子观点的认同 
三、刘知幾对孟子观点的批评 
四、刘知幾“史才论”对孟子学说的发展 

第二章盛唐孟子学
——以实践为主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盛唐孟子学概述 
第二节张九龄对孟子的接受 
一、张九龄的谠直之风对孟子精神的实践 
二、张九龄的治政理念对孟子精神的实践 
第三节李白对孟子的接受 
一、李白接受孟子思想的途径 
二、李白对儒学的态度 
三、李白对孟子浩然之气的继承 
第四节杜甫对孟子的接受 
一、杜甫接受孟子思想的途径 
二、杜甫对儒学的笃诚 
三、杜甫对孟子仁政与民本思想的继承 
第四节杨绾、赵匡与孟子 
一、杨绾和赵匡在科考改革上对孟子的提倡 
二、杨绾倡导《孟子》入科的影响 
三、盛唐时期的经学学术背景 

第三章中唐孟子学
——韩愈尊孟带动下的鼎盛阶段 
第一节中唐孟子学概述 
第二节韩愈思想与孟子 
一、韩愈好辩的性格与孟子相似 
二、韩愈对孟子君臣之义思想的继承 
三、韩愈排佛的前因后果 
四、韩愈借鉴孟子心性学说排佛 
五、韩愈建立儒学道统排佛 
第三节韩愈诗歌与孟子 
一、韩愈崇孟与他扩张诗境的追求 
二、崇孟为韩愈提供了丰富的诗歌创作语料 
三、孟子的浩然之气对韩愈诗歌的作用 
四、孟子的心性说对韩愈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四节韩愈散文与孟子 
一、孟子散文的传记文学因子 
二、孟子散文的传记文学特点 
三、韩愈传记散文对孟子的继承 
第五节李翱与孟子 
一、李翱“复性”的责任感 
二、李翱“性善情恶”对孟子性善论的继承 
三、李翱将性善和“诚”相融合 
四、李翱认为“性”与“文”同样重要 
五、李翱对孟子政治经济思想的继承 
第六节柳宗元与孟子 
一、柳宗元对孟子观点的广泛征引、化用和评价 
二、关于成圣问题 
三、关于利益问题 
四、关于仁政问题 
五、柳宗元研究孟子的学术渊源 
第七节皇甫湜与孟子 
一、皇甫湜对韩愈崇孟的理解和支持 
二、夷惠之辩对孟子观点的发挥 
三、夷惠之辩的社会根源与中唐士人的处世态度 
四、中唐士人的出处观对诗坛的作用 
五、皇甫湜的心性观对孟子的继承 

第四章晚唐孟子学
——皮日休尊孟的延续阶段 
第一节晚唐孟子学概述 
第二节杜牧与孟子 
一、中晚唐孟子学环境与杜牧的家学传统 
二、杜牧认为孔孟并重 
三、杜牧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四、杜牧对孟子思想的质疑 
五、杜牧散文对孟子的继承 
第三节皮日休、陆龟蒙与孟子 
一、皮日休的救世理想是他尊孟的现实基础 
二、从尊韩到尊孟 
三、皮日休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 
四、皮日休对社会教化的重视 
五、皮日休对孟子修身养性理论的发挥 
六、皮日休与韩愈尊孟的差异 
七、皮日休散文对孟子的继承 
八、陆龟蒙对孟子的评价 
第四节林慎思与孟子 
一、林慎思续《孟子》的目的 
二、林慎思的理政思想对孟子的继承 

第五章唐代《孟子》注本 
第一节唐代《孟子》注本概述 
第二节陆善经与《孟子注》 
一、陆善经行历与著述 
二、陆善经的《孟子注》 
第三节张镒与《孟子音义》 
一、张镒行历与著述 
二、张镒的《孟子音义》 
第四节丁公著与《孟子手音》 
一、丁公著行历与著述 
二、丁公著的《孟子手音》 
结语 
主要参考及征引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