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老子道德经释译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10045990
  • 作      者:
    郑海凌著
  • 出 版 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谋略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哲学著作,毛泽东主席曾把它看作兵书。对这样一部大书,郑海凌教授的解读深入浅出,往往点到要害,给人以启迪。
  ——刘亚洲 上将(国防大学政委)
展开
作者简介
  郑海凌,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比较文化学与翻译研究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师大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创作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学术领域涉及东西方哲学、历史学,文化学和语言学。
展开
内容介绍
  《老子道德经释译研究》是作者释译《道德经》解读老子思想的心得和随想。老子作为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的开创者,是中国智慧的集大成者,是一位谋略家、思想家。近代以来,学者们热衷于以西方哲学的套路附会老子,把老子思想科学化、哲学化。而作者认为,老子思想起始于殷商巫史文化,在历史的成败、存亡、祸福中探索治世之道和人生智慧,形成一种以反为正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以无为胜有为的理论方法,其中糅合着信仰、情感、理性思辨和神秘色彩。它为庄子及其后学树立隐逸快乐的人生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稷下道家及韩非等人的道法家建构谋略学提供了精神火把。作者还通过《道德经》的几种英文译本探寻中华文化典籍翻译的历史演变与当代趋势,考察老子思想在西方文化语境里能否保持它原有的深度与穿透力,关注西方读者能否从这些译文里读出老子的智慧、清高和平淡。
展开
精彩书摘
  《老子道德经释译研究》:
  【附说二】
  文本的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置身于文本家族网络之中,文本与文本之间彼此渗透,形成某种对应或关联。某一文本的语义场的磁力线,与他文本之间相互交织、投射、重合、补充、呼应。对一个文本的解读,总是离不开与之形成映射关系的其他文本的参照、镜鉴。读者的认知、阐释,总是有一个文本集体潜伏在背后,默默地支撑对当下对象的理解。这种彼此照应的文本间性,构成了文化认知语境和阐释传统。如果不深谙这个大文化语境,忽视文本生成与外围的密切联系,则会导致解读经典、翻译经典上的望文生义、生吞活剥。本章中讨论的对“一”和“得一”的解译,就是很好的例子。
  “得一”是此章浓墨重彩的核心概念,也是整个道家学说理论大树上的重要一枝,在此章共出现七次。王弼对“一”的解释是:“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故皆裂发歇竭灭蹶也。”根据《道教小词典》,“一”是指天地万物产生形成、正常运作的普遍本质,其意义等同于“道”。《太平经》认为“一”是道之根、气之始。当然,“一”还有一心不乱、不为外物所迁之意。天、地、神、谷、万物乃至侯王“得一”,系回溯本源,按照其内在天然的、固有的规律不为他物所动地运转。不管外在种种纷纭繁杂的乱象如何扰动,都能得一守一,随顺本然性德,达到自然和谐。这些文本集体的阐释,构成了“一”的丰富的意义元素和文化内涵。
  韦利用“whole”来翻译“一”,而且只出现了一次,这个曾经七次出场的由主角变成配角。“whole”既不能表达“数之始”,也不能昭示“物之极”,其语义的焦点在于“全部”、“完整”,而这个“全部”、“完整”又是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中尚未范畴化、经典化的全新概念,不能瞬时激活目标读者集体无意识中的认知程序和审美系统,无法令原文的文化经验毫无隔膜地传达给目标读者。《圣经》中倒是出现过不少“whole”,除了表示“整个”,也表示“健康”、“痊愈”,与“一”不靠谱。憨山大师注解此章说:“一者,道之体也。其体至虚而无为,精一无二。凡诸有为,莫不以之为本。”英语的“whole”不仅不能表达“至虚无为”的“一”,而且恰恰相反,暗示的是“多”、“大”,强调的是对事物的宏观的、全局的把握。王尔德在《夜莺与玫瑰》中说:“哲学的所有秘密都是我的了(All the secretes of philosophy are mine)”,就是在自诩对智慧的全部掌握。
  韦利笔下的“得一”,变成了“理解整体(understood the Whole)”。用“理解(understood)”来翻译“得”,不妥。“得”可以表示自然而然,不一定人心营构,而功到自成,“得”者、“受”者,可以是人,亦可为自然万物。而“理解”的行为主体一般都是具有能动思维功能的人,动物也可算上。作为人的“侯王”懂得整体,是说得通的;但要说作为自然现象存在的石头或峡谷懂得了什么,理解了什么,就很别扭。遗憾的是,韦利译文通过把“得一”翻译成“理解整体”,正好造成了这种不恰当的逻辑,即:天懂得整体而变得清宁、地懂得整体而保持稳定、精神懂得整体而保持神圣、峡谷懂得整体而被充满。这种译法不光逻辑上有矛盾,让西方读者大感陌生甚或怪异,也完全改变了原文中自然无为、只是按照“一”即客观规律运转便可各得其所的哲学意蕴。韦译使山石草木都像神灵般具有了人格化的“理解力”,跃跃欲试,各抒己见,自然被人化;而源语中客观事物是自呈自现的状态,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无处生心,不惹尘埃。
  ……
展开
目录
周桂钿先生序
自序
导言:浅说老子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