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意义、真理与可能世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61359
  • 作      者:
    刘叶涛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叶涛,1977年生,河北肃宁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兼任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现代逻辑与分析哲学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出版《意向性:论心灵哲学》《意识的奥秘》等4部译著;在《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在《世界哲学》《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或文集发表译文l0多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2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金岳霖学术奖、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等。入选“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
展开
内容介绍
  《意义、真理与可能世界》就一阶逻辑产生到现代模态逻辑的可能世界语义学产生前后,现当代西方逻辑和语言哲学界在名称意义理论研究,以及由名称意义问题所引发或派生的真理理论研究上所发生的重大革新性变化及其根由进行了系统阐发,围绕此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学术争议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评析,在分析研判名称意义理论与真理理论研究主要流派各自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融通与整合方案,并检视了该方案的解题功能。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叫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
  从逻辑的形式技术角度看,可能世界的用处其实十分简约:仅指一种能给任意模态命题以唯一确定真值的对象或存在。但在哲学上,人们通常还是会把可能世界理解为具有某种实际意义的对象。可能世界是我们的发明创造,还是独立于我们、有待去发现的真实的存在物?这就是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它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代分析型意义与真理理论的成就与不足的首要问题。
  众所周知,“可能世界”一词并非克里普克独创,而是他从莱布尼茨处借用而来的。但在现代模态逻辑发展史上,确是克里普克首次明确采用了这一术语,可能世界语义学因而又被称为“克里普克语义学”。在莱布尼茨那里,“可能”被理解为“不蕴涵(逻辑)矛盾”,而必然真理是指“跨所有可能世界的真理”,他就这样在模态词的解释与可能世界之间建立起了联系。莱布尼茨所谓可能世界存在于神的知性当中,“他(上帝)能够产生一切可能的东西,或不蕴涵矛盾的东西”。莱布尼茨认为,现实世界在伦理上是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在逻辑上是可能世界中最一致的世界。现实世界在丰富性和结构严密性方面都达到了最高程度,可能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比都是有缺陷的,可以被看作现实世界的不合格品。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演算来确定现实世界;可能世界过渡到具体的存在,取决于仁慈和理性的上帝,“上帝受最高理性所使,在许多事物的序列或可能的世界中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在莱布尼茨看来,组成可能世界的个体受其所在的那个世界的约束,比如背叛基督的犹大与忠诚跟随基督的犹大就没有任何关系。
  围绕“可能世界”概念,学界一直争议颇大,正如克里普克本人所描述的:“可能世界工具就量化模态逻辑的集合论模型理论来说已经是(我希望)十分有用的了,但它也导致了假问题以及引人误解的画面。,’③此处所谓“假问题”和“引人误解的画面”,均指哲学层面的问题。而如下论断虽然出于20世纪70年代,但到今天来看仍然是很准确的:  “在这些日子里,一部关于可能世界问题的专题文集几乎是不需要进行辩护的。在过去20年当中,没有任何争论曾产生如此众多的文献。当然,它一直是哲学逻辑和本体论方面的讨论所关注的中心话题;不过,可能世界框架在哲学的其他领域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例如在认识论、宗教哲学、科学哲学、美学和心灵哲学中。理论家们坚持认为,关于不同可能世界的讨论,有助于解决差别很大的哲学争议,如信念和知识的本性、本体论论证、恶的问题、类规律陈述的本性、因果概念、虚构话语的本性以及心身问题。,’①作为该论断之正确性的一个例证,我们可以举出可能世界理论与宗教哲学中发生的所谓“新型护教运动”的关系。正如有研究所指出的,“为解决现代模态逻辑难题而创建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导致了现代逻辑的‘哲学转向’:以真势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为核心的哲学逻辑学科群蓬勃兴起并日益显示出其多方面功用,同时也为本质主义在分析哲学中的复活提供了可能。在此背景下,  以普兰丁格(A.Plantinga)和斯温伯恩(R.Swinburnc)为杰出代表的一批新生代分析哲学家,发起丁一场遵循逻辑分析基本范式的新型‘护教’运动”。然而,也正因为可能世界框架的这些应用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因而“它们的成功明显取决于该框架本身的合法性”。事实也的确如此,诸多争议正是围绕着可能世界框架的合法性问题产生的;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
展开
目录
导 言
一 可能世界理论研究
二 名称意义描述论研究
三 名称意义因果论研究
四 可能世界视域下的真理理论研究
五 专名意义的意向因果论及其应用价值研究
第一章 新工具:可能世界理论
第一节 名称的意义与模态逻辑的发展
第二节 可能世界的形式语义学
第三节 可能世界的哲学问题
一 可能世界的本体论问题
二 可能世界的认识论问题
第四节 两种可及关系与两类必然性
第二章 意义描述论的基本成就与主要问题
第一节 弗雷格的含义理论
一 专名的含义和指称
二 概念词的含义和指称
第二节 罗素论限定摹状词的意义
一 有关专名与限定摹状词的两类区分
二 作为一种语义理论的摹状词理论
三 蒯因对摹状词理论的极致性推广
第三节 “弗雷格-罗素论题”解读
第四节 簇描述论成就解析
一 簇描述论的素朴形态
二 塞尔关于专名理论基本问题的区分
三 弗雷格与塞尔“含义”概念辨析
第三章 可能世界视域下的专名意义因果论
第一节 克里普克对意义描述论的批判
第二节 专名的严格指示词理论
一 专名有无含义:作为严格指示词的专名
二 指称功能如何实现:命名仪式和因果链条
第三节 理论批判与辩护
一 反模态论证理论评判
二 纯元语言描述论批判
三 指称的转移与专名的严格性
四 局部描述论探究
第四章 个体的本质与专名的意义
第一节 从物模态与本质主义
第二节 本质主义基本形态及其关联
一 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本质主义
二 克里普克的现代本质主义
三 可能世界视域下的承继与发展
第三节 专名的严格性与个体的本质
一 作为形而上学本质的“起源”
二 社会实践与“相对本质”
三 个体的识别与归类性属性
第五章 可能世界视域下的自然种类名称意义理论
第一节 自然种类名称的严格性
第二节 自然种类名称与自然种类本质
一 普特南论自然种类的本质
二 相对确定的本质与相对严格的自然种类名称
三 个体与自然种类的区分
四 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第六章 可能世界视域下的新型真理理论
第一节 同一性与必然性
一 专名、同一性与必然性
二 自然种类名称、同一性与必然性
第二节 先验偶然真理与后验必然真理
一 康德的相关思想
二 克里普克的新型三重划分
三 先验偶然真理理论探究
四 后验必然真理思想探究
第七章 专名意义的意向因果论
第一节 作为一种语言使用论的专名意义因果论
一 语义指称和说话者指称
二 克里普克对摹状词理论的辩护
第二节 专名的意向性理论探析
一 塞尔论专名和意向性
二 对专名的意向性理论的批判性考察
第三节 一种关于专名意义的意向因果论及其应用
一 理论融通的可能性及途径
二 “含义”之辩:因果性与意向性
三 “信念之谜”的意向因果论解读
四 空专名意义的意向因果论解读
参考文献
索 引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