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至善集4(散文卷)》:
我的父亲叶圣陶早就是须眉皆自的老人了。他十八岁开始当教员,七十年来,他的心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去年十一月,他得知片面追求升学率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辞意恳切的《我呼吁》,要求教育界和社会各个方面,一同来纠正这种背离党的教育方针的不良风气。
一九一二年初,父亲在苏州公立中学毕业,因家境贫寒不能升学,由中学校长介绍到家乡当了小学教员。在解放前的三十几年中,父亲教过小学、中学,也教过专科学校和大学。如果以职业来说,父亲从事出版工作的年头比当教员还长一些,曾先后在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当编辑,但是那时他编的主要也是中小学课本和中小学的课外读物,包括书籍和期刊。所以从工作的性质来说,他仍旧没有离开教育事业。
大家知道父亲是一位作家,是文学研究会最早的会员。他写了不少小说,有好些短篇是以教育为题材的。父亲在谈起他写小说的时候说:他当过不少年教员,因而熟悉教育界的情形,不幸得很,用他的理想作为尺度来衡量,发现许多现象都不能使他满意,因而想提起笔来讽它一下;但是目的并不在讽,因为讽了这一面,希望当然寄托在另一面。正是为了这寄托在另一面的希望,父亲付出了一生中的大部精力。
《倪焕之》是父亲唯一的一部长篇,写的也是教育问题。这部小说写在大革命失败之后的一九二八年,主人公是年轻的小学教员倪焕之。倪焕之对教育事业充满着理想,认为只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他所理想的人,将来就可以收到移风易俗、改革社会的效果。可是在那个时代,社会上的恶势力阻挠他实行理想教育,而且学生毕业后,仍旧与他们的父兄一样,淹没在社会的习俗中无所作为。倪焕之才觉悟到,社会如果不彻底改革,教育是不会有出路的,于是他把希望寄托于革命,开始走向社会。可是大革命失败了,革命者惨遭屠杀。倪焕之在悲愤之中染病死去,在临终前他相信革命总有一天会成功,而得到成功的将是完全不同于他的新人。
父亲还是我国最早写童话的作家。他的两个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解放前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读物,集子中的某些篇,至今还是语文课本的课文。父亲最早期的童话着重于培养孩子们的美和善的情操,可是渐渐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成分越来越多,以致有人批评他的童话不太“童”了。这种创作思想的转变与小说中的倪焕之十分相似:学校无法孤立于社会之外,教育不能脱离现实。
父亲编过好几部语文课本(建国前小学用的叫“国语课本”,中学用的叫“国文课本”),都是跟朋友们合作的,如夏丐尊先生、朱自清先生、宋云彬先生、吕叔湘先生等。他们抱着试验和改革的态度,因而各套课本都各有特色。值得特别提出来的是,一九三三年和一九三四年出版的《开明小学国语课本》,一共十二册,所有的课文和练习都是父亲编写的,插图的作者是丰子恺先生。这套课本文艺性强,知识面广,语文教育进度适当,密切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因而符合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在语文教育上有不少创新。父亲还写过不少文章论述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方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与夏丐尊先生合著的《文心》。
父亲编过好几种供青年或少年阅读的刊物,影响最大的数《中学生》杂志。现在六十开外的人,有许多还怀念建国前的《中学生》,说这种刊物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帮他们开阔了眼界,懂得了应该怎样去探求知识,怎样为人处事。他们说,《中学生》上从来不刊登教训人的文章,编者和作者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青年读者,与他们一同探讨他们的切身问题,因而使他们感到亲切,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在反对封建教育和法西斯教育方面,《中学生》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