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爱的挡板——人际关系障碍
人际关系的最高意义是爱,人与人之间爱与被爱的需要是推动人际交往的动力,但人与人之间爱的流动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处处受到了阻隔。当我们不能传递爱和信息的时候,表明我们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障碍。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丰富多样,传递速度也日益加快,但人与人之间的阻隔却并未因此减少,人际心理障碍阻隔了我们的交流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一、人际关系障碍是怎么回事
在心理咨询室里,一位来访者,男,30岁,陈述道:
也许是命运的捉弄。自26岁大学毕业后直到现在我才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若干年的求职、失业以及情感上的失落使我变得沉默寡言,出现了人际沟通障碍,语言组织能力差,一说话就脸红心跳,性格也变得孤僻。每当和人交谈时,总会顾及话说得对不对。现在的我孤僻而自卑,工作和生活上的一点儿小事总会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反复回忆;思维方式僵化,跟不上别人的思维;集中不了注意力,做事经常出错,并且一点小差错都会使我有强烈的自责感;干什么事都瞻前顾后,心里总平静不下来;甚至出现一些异常举动,苦笑,肢体颤动,害怕被周围人发现。我是不是要疯了?
这个来访者的自述已经大体描绘出人际关系障碍的粗略线条。人际关系障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因过度担心害怕而不愿意与人交往的心理状态;另一层是指人际交往行为障碍,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脸红、心跳加快、语言结巴等一系列不适反应,从而导致与人的交往出现阻碍。
前一层意义的人际关系障碍指的是人际交往退缩,是一种不愿意进行人际交往的心理状态,以至自己长期处于封闭孤独状态,进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后一层含义,指的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系列不适,从而影响人际交往的进行,导致人际交往失败,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和不安。简单地讲,前一层含义指的是“不愿”进行人际交往的心理状态;而第二层含义是指交往过程中出现了障碍,“不能”交往的状态,当然这里的“不能”交往是交往障碍者本人认为的。
实际上人际关系障碍往往是两层意义上的结合体,不愿交往与不能交往是同时出现的,或者说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交往过程中出现了脸红、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反应后,加重了对人际交往的恐惧与担心,从而以进一步减少交往次数来回避这些情绪反应的出现;而人际关系的建立、人际交往是一个逐渐适应的实践过程,越回避交往,不敢与人交往,就越无法在交往中锻炼自己的交往技巧与能力,在交往中就越可能出现系列的不适反应。
当我们位于一个陌生环境,见到陌生人或异性时,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因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能够通过微笑、整理衣襟、上厕所等方式缓解这种不安。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对陌生人及异性有偶然回避或者有意无意躲避的行为,或者在遇到陌生人及异性时,出现一定程度的紧张、心慌、脸红,都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正常反应,并不算是人际关系障碍。但如果我们长期躲避与陌生人或者异性交往,或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出现过度的紧张、焦虑不安情绪,例如严重的心悸、心慌、战栗、出汗、头晕、晕倒等,已经严重影响我们交往的进行或者交往活动根本无法进行,并无法自行调适加以缓解,那么这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反应。
另外,如果与身边的比较熟识的人交往也感觉焦躁不安,这也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上面这两种情况我们可以认为是人际关系障碍,但不能笼统地称之为社交恐惧症,或者称为心理疾病。按照心理医学的界定,社交恐惧症除了应该符合上面谈到的人际关系障碍症状外,还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社交回避、恐惧症状出现时间较长,至少一个月以上。
(2)出现恐惧症状,即感受到人际交往中的恐惧,非常痛苦,而且这种痛苦不能自己摆脱,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或者改变处境才能摆脱。某些科学家为了科研事业,长期回避社交,我们不能因此说他们有社交恐惧,因为他们并不因此而感到痛苦。
(3)社会功能受损。指对人际交往的恐惧和拒绝已经影响到了日常生活,例如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甚至根本无法正常的工作、学习。
当然,这几个条件,只是判断社交恐惧症的一个参考依据,要想准确判断是否为心理疾病,必须在专业的心理医生那里进行诊断。这里之所以列出这几个标准,只是提示大家,如果我们出现了系列社交障碍。符合以上几种情况或者部分符合,建议大家除了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外,还需要求助于心理咨询和治疗。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关于人际关系障碍是不是病的问题,我们有几个准则可以把握。
一般情况下的人际关系障碍不是病,而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或者随着我们社会阅历的增加、人际交往次数的增加自然缓解。
如果我们出现了长期回避交往,以及遇见陌生人或异性时出现过度的焦虑不安,影响到了我们正常交往的进行,就应该加以调适。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