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生活中的哲学成就
王夫之到桂林不久,战局又发生很大变化。这年(顺治七年,1650)九月,孔有德率领清军攻破全州,接着由榕江进攻桂林,吓得永历皇帝匆忙离开梧州,逃往浔州(今广西桂平)。十一月初五,桂林守将或逃跑,或投降清军,桂林城中空无一兵。初六日,清军八城,大学士王化澄跪迎降清。瞿式耜和兵部侍郎总督湖广军务的张同敞同时被俘,坚强不屈,于闰十一月十七日被孔有德杀害于桂林城外的仙鹤岩。十二月,孔有德部署清兵继续进攻,陈邦傅想劫留永历皇帝降清,以邀重赏。当时文武百官如同鸟兽一般四处逃散,幸亏李元胤率领一些散卒护卫,才使永历皇帝得以逃奔南宁。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王夫之得到母亲病重的信息,只得带着妻子郑氏和侄儿王敉离开桂林,赶回家去,一路上几次险些儿被乱兵杀害。他们途经永福县洛清江上游时,曾幽困于水寨,“卧而绝食者四日”。夫妻俩商量,决定抄小路赶回湖南,但连续六十天的霪雨,弄得他们又无法上路。王夫之急于回家服侍老母的愿望无法实现,心情非常忧郁。这样一直拖到第二年(顺治八年,1651)正月天放晴时,他们才动身回家。山路崎岖,冰雪融化之后,更加泥泞难走,等他赶到家时,母亲早已离开人世。他与妻子“有约三春就夕晖”,双双回家侍奉老母的愿望竞落空了。他在家守丧,不仅生活困苦,厨无隔夜粮,还要随时提防兵匪的迫害。此时,他内心的悲痛是难以形容的。他很想再去跟随永历皇帝参加抗清,但这个小朝廷却实在有失众望。眼下永历皇帝本人逃奔南宁后,又遭清军的继续追击,还不知又要逃奔什么地方?王夫之在家乡怀着悒郁的心情,到处流亡避居。起初是在祁阳、邵阳之间,“寄居无定所”,后来便主要避居在邵阳耶姜山侧的罗从义家,教其子罗瑄读书。
在这段流亡的日子里,王夫之与隐居在祁、邵之间鲤鱼山旁白云庵的明朝旧臣刘惟赞(字子参),相处不远,时有往来。
正当永历皇帝躲在南宁的时候,清统治者加紧调兵遣将,准备向西南地区进攻;吴三桂等率清兵进入四川中部,准备南下贵州、云南;孔有德在桂林准备进攻广西各地。而永历皇帝呢?则在官僚马吉翔、宦官庞天寿等的挟持下,准备逃走。
在这紧急的时候,幸亏得到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原系张献忠义子)为主的大西农民军的支持。孙可望派兵将永历皇帝迎入贵州,在贵州安隆所(今贵州安龙县)设立政府,改称安龙府。从此,永历皇帝就依靠大西军的力量,而偏安一隅。
顺治九年(1652)四月,大西军发动对清朝的大规模进攻。孙可望留守贵州,李定国进军湖广,刘文秀进军川北以作为牵制。李定国的军队在攻入榕江时,把孔有德的军队打得大败,于是乘胜猛攻桂林。桂林城破,孔有德举家自焚,降将陈邦傅被活捉杀死。接着,李定国率军攻下永州(湖南零陵)、衡州和辰州(湖南沅陵)等地。清廷大为震惊,急忙派遣亲王尼堪率精兵十万来援。十一月,李定国与尼堪会战于衡州城下黄沙湾,大破清军,击毙尼堪。
李定国驻军衡州的时候,曾派人邀请王夫之去参加抗清斗争。这时,王夫之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他一方面渴望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中去,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大西军的魁首孙可望存有野心,欲取永历皇帝而代之,认为不可托身,就辞却了李定国的邀请。第二年(顺治十年,1653)正月,又有人邀他去兴隆,他仍然以孙可望不足托靠而婉言谢绝,并作《章灵赋》以表明自己“退伏幽栖,俟曙而鸣”的决心。他当时那种进退两难的心情,在《章灵赋》自注里体现得很坦然,他说:“君见挟,相受害,此岂可托足者哉!……而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