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统计学观点
然而这些变量仅仅描述了群体适应中的一部分。当展示由群体占据的生态位质量(和理想的数量)结构时,在它的适应性中人们不能忽视数目和平衡的问题。每当一个群体依赖于对自然界中生态位的开发时,这就意味着开发在规模上要有一个与生态位承载量相对应的上限;任何稳定的适应都包括对人口规模的控制。另一方面,如果两个群体作为共生关系下的族群在生态上互相依赖,这就意味着其规模上的任何差异都必定对彼此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任何多族群体系的分析中我们都坚持时间深度的等级,由此我们一定能够解释互相依赖的族群规模借此达到平衡的这些过程。所涉及的人口统计学平衡相当复杂,因为一个群体对自然界中的生态位适应受到它绝对数量的影响,而一个群体对通过另外一个群体所建立起的生态位的适应受到它的相对数量的影响。
因此,在区域族群间关系的分析中,人口统计学问题关注的是族群扩大的形式,以及他们的比率是如何对他们所开发的不同生态位产生的压力表现出敏感的问题(如果有的话)。这些要素对任何多族群体系的稳定都是非常重要的,看起来似乎任何群体的变迁都会被证明有破坏性。然而,事实却并不一定如此,比如像西弗茨亡(边码)第1-1页及以下诸页〕的论文中所证明的那样,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观察到的多族群体系的确包括相当复杂的人口运动和调整的过程。很明显除了生育率和死亡率之外,其他的一些因素也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平衡。从领土的角度来看,有个体和群体的运动因素:释放生态位压力的移出,而移人则是保留一个或几个共居群体来作为其他地方庞大人口储备的偏远定居点。移民与征服对群体的再分布和关系的变迁起到了断断续续的作用。但是影响个体和群体身份变迁的另外的一系列过程却产生了最有趣往往也是最关键的作用。毕竟,构成族群的人员资源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尽管目前为止所讨论的社会机制往往保持着二元性和边界,但是对于他们组成的人员资源来说,社会的机制却并不意味着“静止”:尽管可能存在象征性被称作穿越边界的人员“渗透”因素,边界还是可以维持。
对于复杂的多族群体系来说,这个观点使我们要对几个条件进行详细的解释。尽管这一类体系的出现和维持似乎取决于与族群相关的文化特征方面相对较强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互动边界中的高级别和稳固性,但是他们并不意味着族群扩大或归属模式中的类似稳固性:相反,我们观察到的族群间的相互关系往往牵涉到影响个体和群体身份变迁的各种过程,并且更改着在这种情况下所获得的其他人口统计学因素。由于人员流动而引起穿越的族群边界稳定而持续,这样的例子显然要比民族志文献所引导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不同的穿越过程在以下论文中都得到了例证,造成穿越过程的条件也显得各不相同。我们可以简要地分析其中的一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