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博闻强记的师父又告诉了我无为寺种兰花的渊源。
“明朝的《大理府志》记载,宝姬兰苑,在双鸳溪南,无为寺旁,苑内各种名兰达数千盆,盆盆高雅脱俗,芳香四溢……宝姬便是段宝姬,又名僧奴。她三岁随母闻鸡舞剑,七岁能文,八岁写下绿荫丛下吐幽芳,虽非国色得天香。瑶台边上仙家草,移栽人间将相家’的诗句赞美兰花。九岁通琴、棋、书、画。十五岁时,其父段功因功绩显赫,被梁王用孔雀胆毒死。宝姬亲手绣制‘誓报父仇’的旗帜,写下《悼父哀》,立志要为父亲报仇。不久,宝姬自愿嫁给四川建昌(今西昌)的土司阿黎,期望他出兵替父报仇。但阿黎沉湎酒色,无心出兵。明朝统一后,明太祖朱元璋赦免了大理段氏,宝姬闻讯,悲喜交加,携女归宗大理。经历了国破家亡,夫妻离散的打击后,宝姬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在无为寺旁建起‘龙渊庵’,遍种兰花,自号‘兰室居士’,常与高僧大德、文人雅士在兰苑内吟诗作对、琴棋书画、以兰会友,并整理写成了大理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兰花的著作《南中幽芳录》。”
“师父,您是来了无为寺才开始种兰花呢,还是原来就种?”
“了解到无为寺种兰花的历史后,我才开始种的,不过,我从小就喜欢花花草草。”
“那您刚来的时候,这儿兰花多吗?”
“哪儿还有什么兰花?我是1988年一个人上来的,那时候这儿庙墙早塌了,兰花没有,杂草倒满地都是。”
“无为寺的历史悠久吗?”
“太悠久了。忽必烈率蒙古军攻打大理,先打的就是无为寺。大理国持国三百多年,二十二位段氏君王中,有九位都在这无为寺出家。所以,这里是大理国的皇家寺院,也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地方。”
“忽必烈带来十万大军,在无为寺就消耗掉二万。攻克大理后,元兵烧了无为寺,明朝时重建,清朝末年,无为寺继续毁于战乱,民国时又重修,‘文化大革命’又被毁掉。在我上山之前,无为寺还做过茶场的宿舍、疯人院、林彪部队的营房。总之,多灾多难。”
“您来的时候,寺里还有什么老东西吗?”
“就剩大雄宝殿前的那口大钟了,那是明朝正统年间的无为寺的住持铸的,听村里人说,‘大跃进’时,也有人想把它敲了拿去大炼钢铁,但没能敲开。”
“您是怎么开始重建起来的?”
“三块石头一口锅,慢慢建呗。刚来时,山下的村民跑来捣乱,说他们是重建无为寺委员会的,只要我给他们买点啤酒和猪头肉,开工资,他们就给我当护法。我说,欢迎各位护法,但我这儿只有豆腐白菜,我吃什么你们吃什么,想开工资你们去跟政府要,我也没工资。后来,他们又不时带些精神病人上来捣乱,一闹就是六七年,就是想要这片地。”
……
展开
若心清凉,则大地清凉。若心平常,出家人也平常。于平常中倘若能发现些许不平常,即所谓月落寒潭,光映千江。
——释宗舜法师(中国佛教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大地清凉》读的不是作者的文字,虽然文字朴素无华,起伏流畅,犹如行云流水,但字里行间读到的是善,是悟,是真,是对佛之世界的心驰神往。台湾文化人陈念萱与我分享一句读经心得可为本书做一注释: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读了《大地清凉》后,果然。
——杨锦麟(学者、前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香港卫视副总裁兼执行台长)
朝什么样的山?朝什么样的寺?朝什么样的师?最终都是朝了自己的内心。内心的那座庙呀,请脱下你五蕴的外衣,赤裸裸的来祭祀吧!推荐《大地清凉》这本小书,文字素,访谈的人有趣,仿似八万四千法门里沉浮的罗汉,闪烁着菩萨暖暖的笑意。
——陈坤(演员、歌手、“行走的力量”公益活动发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