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总点击量超过数亿次。
最像顽童的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穿着牛仔裤、帆布鞋,盘腿坐在讲台上和大家侃侃而谈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明星教授”。
死亡是“生的局限性”,是生命的参照物,唯有了解死亡,生命的可贵才能彰显。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就是思考人生。
死亡是我们最重要的课题,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指向终点,我们每一天都离终点更近一些,这是在所有形式的生命体中,最为确定无疑的事。
但死亡又不是个令人愉快的话题,我们会试着把它抛诸脑后。有多少次我们会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不过在这个世界上短暂停留,离去后就不再复返?我们惯常把自己置于“不死的幻象”中,或用一些未经深思的观点来作为慰藉或者避风港。
作为受欢迎的国际名校三大公开课之一,谢利·卡根教授的《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就是一个挑战,挑战习以为常的观点,挑战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对死亡视而不见的习性,挑战看似有道理实则未经论证的逻辑,挑战思考上的舒适区,邀请我们系统而理性地思考死亡和生命的真相。
理性的死亡意识能带来积极的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作为哲学史上第一位医治“死亡创伤”的人,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提出,要在死亡未到来时好好地活,当死亡到来时好好地死:要习惯于相信死亡是一件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因为一切善恶吉凶都在感觉中,而死亡不过是感觉的丧失。因为这个缘故,正确地认识到死亡与我们无干,便使我们对于人生有死这件事愉快起来,这种认识并不是给人生增加上无尽的时间,而是把我们从对于不死的渴望中解放了出来。一个人如果正确地了解到终止生存并没有什么可怕,对于他而言,活着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
有件事是确定无疑的:最终我们都会死亡。
但我们真的相信自己会死吗?
人是否有不朽的灵魂?
死亡是生命的真正终结吗?
如果死后不再存在,死亡就是全然的坏事吗?
永生是值得期待的吗?
在某些情况下放弃生命是否可能合理并符合道德?
对死亡的恐惧是明智的吗?
如何面对“终有一死”这个无法违背的事实?
死亡意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蒙田说:“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
“由于对死亡的认识所带来的反省,致使人类获得形而上学的见解,并由此得到一种慰藉。所有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即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叔本华对死亡哲学的阐述,对本书来说至为贴切。死亡虽是我们每个人的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本书一开始,我就要求你们对死亡的本质进行思考。大多数人非常努力地试图逃避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死亡不是个令人愉悦的话题,我们会试着把它抛诸脑后。哪怕已经感觉到死亡就在周围盘旋,仍然不想正视这个问题。路过墓地时,你有多少次对其视而不见呢?又有多少次你会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不过在这个世界上短暂停留,离去后就不再复返?我们大多数人就是不愿意想这件事。
当然,你是例外。你刚读完一整本关于死亡的书;而且如果你能利用阅读的时间,认真审视你此前所相信的事情,我会感到很欣慰。不论最终你是否认同我此前所提出的种种观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够借此机会,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相信的事情——告诉自己并非你希望、幻想或自认为是的就是真的,你真正可以为之做出辩驳的才是真的。不过话虽如此,硬要装作不在乎你们是否同意我对死亡的看法,那有些虚伪了。我当然在乎,因为我当然希望你们能够相信真相。
一开篇我就说过,有一整套关于死亡的信念,大部分人对其趋之若鹜。他们相信我们拥有灵魂,在肉体之外还存在灵魂。他们相信,由于灵魂的存在,我们有永生的可能。当然,死亡仍是终极的谜题,但永生却是真正可能的,我们都希望并渴求这种可能,因为一想到死亡就是结束,就让人难以承受。死亡如此可怕,我们都试着不去它。死亡可怕到我们一想起它,恐惧、害怕和焦虑就会袭来。显然对于生命和死亡,这是我们能够做出的唯一合理反应。生命如此美妙不凡,无论怎样,结束它都是不合理的。永生是美妙的,自杀绝不可能是个合理的选择。
与之相反,我说过,这一整套信念,尽管极为常见,却是错误的——从头错到尾。灵魂并不存在;我们只是机器。当然我们不是随便什么机器,我们是神奇的机器,我们是有感情、有梦想、有创造力的机器;是能够制订计划,并与人分享的机器。我们是人类但我们终究还是机器。当机器坏掉时,那就是终结。死亡不是什么我们难以理解的巨大谜题,死亡并不比你的灯泡或者电脑坏掉,或任何其他机器最终会坏掉更神秘一些。我希望诸位悉知,我从未试图证明死亡不令人遗憾。在讨论永生时,我说过,如果我们有能力一直活下去,直到生活无法供给我们有价值之物,这自然更好。只要生命总的来说是件好事,死亡相对的就是坏事;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来得太早。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永生是件好事。事实上,永生是诅咒,而非赐福。
我们想到死亡时,不应当将其视为艰深奥秘,难以面对,可怕至极。恰恰相反,我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是一种不恰当的回应,而远不是一种合理的回应。我们会为死得太早而悲伤,但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我们至少曾经活过,这何其幸运,或许就能抵消这种悲伤情绪。
同时,认识到活过是一种幸运,并不意味着活着总是更好。很不幸,我们中的一些人会出现生不如死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生命已经不再是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值得抓住不放的存在了。对于生命,可能会出现需要放手的那一天。
通过这本书,我已邀请你们自己能思索生命和死亡的真相。此外,我邀请你们在面对死亡时能无所畏惧,不存幻想。
……
第一章 思考死亡
第二章 二元论和物理主义
第三章 灵魂存在的论证
第四章 笛卡尔的论证
第五章 柏拉图:关于灵魂的不朽
第六章 个人同一性
第七章 两种理论之间的选择
第八章 死亡的本质
第九章 关于死亡的两个惊人言论
第十章 死亡的坏处
第十一章 永生
第十二章 生命的价值
第十三章 死亡的其他特征
第十四章 面对死亡而活
第十五章 自杀
第十六章 结论:寄语
致 谢
推荐阅读
★在所有的“死亡课”中,耶鲁大学教授谢利·卡根的《哲学:死亡》可能是最有名的一个。他的课程录像被放在网络公开课上,获得了数亿次的点击量。
“我本来从没想过要开一门关于死亡的课程,但是我发现,我们能够公开讨论死亡的地方,居然只有教堂和医院。”卡根说,“这太荒谬了!渐渐地,我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变得同质化,它变得只跟上帝有关,只跟医学技术有关,但是抛开宗教和医学,死亡究竟是什么,我们居然没有一个平台可以讨论,这让我很不满意。”
于是,卡根开设了这门叫做《哲学:死亡》的公共选修课。上课的时候,穿着牛仔裤和球鞋的他不让学生管他叫“卡根教授”,他喜欢学生叫他“Shelly”,他还喜欢像参加聚会一样,盘腿坐在讲桌上,跟学生们分析死亡。
——《中国青年报》
★穿着牛仔裤、帆布鞋,一脸大胡子,坐在讲台上讲课,状若“大仙”的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谢利·卡根凭借着这样的形象成为中国年轻人追捧的“明星”。
自从耶鲁大学公开课程《哲学:死亡》在网络上出现后,许多中国年轻人趋之若鹜,也因此认识了这个“不守常规”的卡根教授。
——《新闻晚报》
★我觉得死亡的存在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如果没有了死亡,强者永强,弱者永弱,社会生活也会变得枯燥单调乏味。死亡的存在,警惕人们要珍惜生命,让生命变得更加珍贵。这就是死亡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我也非常赞同“死亡的坏处是相对于生者而言的,对于死者而言,死了就没了知觉,自然没啥坏处”。面对死亡,我们要做的就是享受生命,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死亡的意义,放宽心态,面对死亡淡然。
——广东省湛江市网友,来自网易公开课
★课程很棒!哲学思考的出现就是对“平日断裂处历史重现”的把捉,是对观念之网的重新审视、解构、重建。为对观念之网进行描述,语言上可能出现繁杂的情况,但是正如海德格尔的真理概念:真理就是对遮蔽的东西进行揭蔽,繁杂的语言可能就是比日常观念更加切合真理。而遮蔽本身相对于揭蔽是更原初的东西,因此哲思是有必要的。哲学本身是不同于实证科学的,虽然英美哲学的主流是分析哲学,但是存在主义运动让我们看到生命本身的非理性因素,就是理性本身也是有限的。哲学就是在终极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一些可能的解答。对于个体的人,死亡的在场,个体的向死而在,死亡是个体必须面对的必然性,用死亡话题串联哲学史的课程是很值得一听的,另外这个也老师很有趣!
——江苏省南京市网友,来自网易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