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无所不包的层次阶梯中,黑格尔把意识和对象、思维和存在、本质和现象、主观和客观、精神和自然、自由和必然、合理的和现实的、逻辑和历史、哲学和哲学史等所有这些主体和客体(实体)的对立范畴形式,统统都作为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不同环节而贯穿起来,显示了其中首尾一贯的辩证进展的能动性。但是,由于黑格尔所说的辩证同一或辩证进展的能动性并未超出康德、费希特以来局限于自我意识、抽象思维之中的这条一贯的唯心主义思路,他的那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精神”其实只不过是他头脑中主观抽象的有限精神,因而它所体现的一系列主观和客观同一的过程也就只不过是有关这种同一的主观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得思维和存在或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成了一种主观的抽象的思维形式,而与现实具体的感性存在仍然处于外在的对立之中。这样,黑格尔就仍然未能解决他的主观精神与在它之外的客观现实之间的同一性问题,而只是把这一个问题偷换成了他的主观思维如何“想到”客观存在的问题。这可以说是在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唯心辩证法条件下主体和外部感性现实世界的对立原封不动、持续存在的阶段。<br> 5.费尔巴哈看到,抽象的思维形式和现实的感性存在、主观精神和客观现实世界之间矛盾的解决只有立足于感性存在本身才有可能,而直接的感性存在就是人的感性存在。因此,要真正解决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问题,就必须放弃唯心主义前提,而从黑格尔哲学中已经暴露出来的“思辨的秘密”人手,这就是绝对精神的本质无非是人的本质,把绝对精神作为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在一切领域中的同一性的根据,无非就是把人作为这种根据。因此必须研究现实的感性的人,不是把人看作“绝对精神”的宾词,而是把精神看作以感性自然界为基础的感性的人的宾词。真正现实的感性的人,是存在于他人之外而能作为他人感性直观的对象,同时又能把这个存在于他之外的他人作为自己感性直观的对象的人,而真正现实的作为人的基础的感性自然界或感性世界则是不依赖于人并能作为其感性直观的对象或客体的感性存在。<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