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知名学者、网易公开课主讲人,全新力作重磅上市
作者吉尔·莱波雷(Jill Lepore),任教于美国哈佛大学,负责哈佛大学历史文学项目。同时,作者还是《纽约客》特约撰稿人,本书正是作者在《纽约客》专栏文章集结而成,最后一章更是亲自采访撰写的对未来展望。
此外,莱波雷也是个水平不错的演讲者,网易视频《哈佛大学公开课:立大志》系列当中,就有她主讲的一集,所讲内容就是本书当中的主题“人生是一场游戏”。
与其他深居象牙塔的学者不同,莱波雷一直活跃在舆论前言,无论2012年《时代》主编扎卡里亚涉嫌对她抄袭因而停职,还是2014年她与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的骂战都引来了十足的关注。
作者凭借本书英文版本The Mansion of Happiness曾获201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非小说类作者奖。
★将人生比作游戏,观点新颖,风趣幽默
把人生视为一场可以玩好、也可以弄糟的游戏,这种观点在东方和西方都由来已久。即使在今天,游戏公司仍然不断推出类似的产品。
游戏将人生各个环节设置成桌面游戏的一个个小格子,能让人体会:命运无常,但人生最重要的并非运气,你总有办法赢得这场游戏。
本书将人生比作桌面游戏,将人生的各个阶段,从受精、出生、童年、成长、婚姻、工作、育儿衰老、临终、到死亡串联到一起,生死虽然是个严肃的话题,作者语言风趣幽默,本书完全可以当成故事书看,每章有独立主题,可以分开阅读。
★涉猎领域众多,内容全画幅多视角引人思考
死生事大,本书内容上可追溯到17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渐脱离蒙昧阶段,一直讲到21世纪的现状并展望了人类未来的发展。
作者学识渊博,内容旁征博引,涉及文学、哲学、电影等领域,人物众多,但条理始终清晰。大发现时代、进化论和太空时代的出现,让人们对生命的看法变得多元。
这些故事横跨几个世纪,关于生死的讨论一直不断,关乎科学宗教,关乎历史,更直击人的心灵。每个人对生命的理解有所不同,正是如此,只有直面生与死,考量生命的价值,才能更有益于我们每个人。这样我们才会更加坚定,相信自己所相信,珍视自己所珍视。
作者兼具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出色的记者本能,吸引你买下了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愉快的阅读之旅。
——加里·威尔斯(GARRY WILLS),著有《林肯在葛底斯堡》(Lincoln at Gettysburg)
书中包含一系列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文章,探讨了不同时代的个人如何领悟生死。吉尔·莱波雷是美国最有学问、最具创造力的历史学家之一。
——琳达·柯莉(LINDA COLLEY),著有《伊丽莎白·马什落难史》(The Ordeal of Elizabeth Marsh)
莱波雷以丰富的学识和睿智的文笔向人们证明,我们最重视的生死观,其实是最容易发现变化,也是最容易受时代束缚的。
——苏珊·雅各比(SUSAN JACOBY),著有《美国非理性时代》(The Age of American Unreason)
吉尔·莱波雷已经成了我最喜爱的历史学家,因为她聪明,机智,视野开阔,鞭辟入里。
——詹姆斯·格雷科(JAMES GLEICK),著有《信息》(The Information)
以善意的嘲讽和深刻的洞察力写成的《假如人生是一场游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这是一本极具原创性的精彩指南,引领我们回顾人生的轮回是如何被想象出来、受人操纵、被人管理、经历宣传,直到当代被人贬低的。从位于生命游戏起点处的“蛋”,到妄图击败死神的疯狂空想主义者制造出来的巨大冷冻箱,莱波雷在其间巧妙地穿针引线,为读者勾勒出了一条清晰可辨的逻辑线索。这是一部轻快幽默而又广博深刻的作品,非常具有启发意义。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著有《大转向: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