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哲学·宗教:智慧与超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479131
  • 作      者:
    赵心愚,余仕麟主编
  • 出 版 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探索与创新·哲学宗教:智慧与超越》为《探索与创新》系列丛书之一,主要精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三十五年来刊载的有关哲学以及宗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相关论文,结集出版,作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35周年成果巡礼,以全面展示西南民族大学的科研成果。
展开
精彩书摘
  但是“义”又是离不开“仁”的。“义,宜也。”这个“宜”的标准从哪里来?我认为,在孔子的思想学说里,它是从“仁”的心灵要求当中生发出来的,是从对人类、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关怀中生发出来的。假若人们不仅仅从个人的狭隘私利要求出发,而是从人类、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关怀出发感受一个具体的情景和事物,这就有了与个人狭隘私利要求不同的另外一种选择标准。这种标准,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就是“义”。“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就是说遇到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还要想到“义”。“义”是离不开“仁”的,离开“仁”就没有了一个“义”不“义”的问题。“义”是更加具体的,“仁”是更加抽象的;“义”是更加外在的,“仁”是更加内在的;“义”更是行为层面的概念,“仁”更是心灵、精神层面的概念。
  在这里,我们必须看到,孔子的“仁”“义”这两个概念的知识分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性质。在孔子之前,作为思想观念的“仁”是不存在的,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作为一个思想观念的“仁”才正式进入中国的语言概念系统。为什么在孔子所尊崇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职业政治家那里还没有出现“仁”这个思想观念,只有到了孔子这里才突然出现了呢?我认为,这恰恰说明它是只有在像孔子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意识里才能感觉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和精神状态。知识分子不是仅仅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的,而是通过阅读文字资料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的。正是通过阅读文字资料、通过书面文化,他们才具有了丰富的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从而有可能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起一个统一而又完整的时空体系,形成真实的(至少在人的意识中感到是真实的)而不是幻想的宇宙整体和社会整体的观念,这种真实的而非幻想的宇宙整体和社会整体的观念,是不可能仅仅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孔子作为一介布衣而表现出了如此高涨的社会追求的积极性和思想追求的积极性,只有具有这种真实的而不是幻想的宇宙整体和社会整体并对其有所真诚关心才是可能的。当孔子用自己的思想引导着自己的学生并希望学生们也能沿着这样一个方向成长和发展的时候,“仁”这个概念尽管仍然只是一种内在的心灵状态和精神状态,但在孔子的意识中却是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的,也逐渐明确化和具体化起来,但不论在孔子的意识中变得如何丰富和充实、明确和具体,它仍然只是一个知识分子才可能拥有的。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还是一种心灵状态和精神状态。仅仅接受了这个概念,而没有足以建构起完整的时(历史)空(社会)结构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或建构起这样的时空结构而对之无所关怀,没有改善它的愿望和要求。“仁”在他的头脑中还只能是一个凝固而又空洞的词语,而不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内涵丰富的思想观念。“仁”这个思想观念的知识分子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的性质,也决定了“义”这个概念的知识分子性质。只有具有人类、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的整体观念并对其有所关怀的人,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孔子所说的“义”的原则和标准的存在,并在自己的义言义行中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否则,“义”的原则和标准就不会真正呈现在一个人的内在意识里。
  “仁”“义”这两个概念在孔子思想学说中的知识分子世界观念和人生观念的性质,具体体现在它淡化、消解乃至颠覆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的终极目标上。在现实关系的层面上,孔子是不否认国家政治的存在的,甚至也曾周游列国,求取仕途,但他所致力的目标却不是加强国家的政治管理,而是淡化、消解乃至颠覆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权力关系。
  ……
展开
目录
经典智慧与当代中国
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选)
孟子国家学说的逻辑构成:从孔子到孟子(选)
儒家经典重释的当代意义——《大学》《中庸》讲演录(选)
忠孝伦理:中国人的一种智慧生存方式
儒学对云南少数民族哲学的影响
论藏文《诗镜》生命美学意蕴

中国现当代哲学
中国走向自由之路的哲学思考——冯友兰文化观解读
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儒学——后新儒学的新思考
论贺麟新心本体论体系的构建及其历史性转变

西方哲学
从心理学到释义学——狄尔泰描述心理学的启示
现代与后现代思想——评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末西方美学的两重边界
言语博弈与认知世界的变迁
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构成及意义
上帝是公义的吗?——对世间痛苦问题的思考
[德]彼得·诺伊内尔著宗晓兰译
神学诠释的四个向度——读谢列贝克斯的《信仰的理解——诠释与批判》

藏传佛教
破斥对旧译金刚乘之邪见
萨班对十二、十三世纪藏传佛教的批判——《三律仪辨别论》评述
试论宗喀巴大师的宗教改革
桑耶寺的香火——《禅定目炬》和《拔协》对吐蕃宗论起因的不同叙述

少数民族地区宗教
白族本主名称考
彝族撒梅人西波宗教调查研究
近代天主教在川滇藏交界地区的传播——以“藏彝走廊”为视角

中印佛学
玄奘及唯识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阿含经》及部派佛学的深层心识说
初期瑜伽行派之止观要义——“七觉分”的完满开展
普贤信仰及大乘普贤形象的演化
佛学家林藜光学术与生平杂考
因明百年谁与评说?

巴蜀禅学
巴蜀禅系论略
楚山绍琦禅师念佛禅思想的基本特征
丈雪通醉禅师对四川佛教的贡献——兼谈明清四川佛教的性格
面对遗产:我们手足无措——关于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换位思考

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
三家四派丹法略讲
大道修行的自然快乐——以《太平经》为主体的思想分析
道教外丹黄白术理论与古代化学思想略析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