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全集:中国人之思维方法·诗的原理》系徐复观先生两部译著的合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译自日本文学博士中村元氏所著的《东洋人之思维方法》中的一部分,著者从判断及推理之表现形式上以考察思维方法之特征;更将此特征验之于文化现象,认为文化现象是由思维方法所制约的。《诗的原理》是以诗为中心的一部文艺理论著作,著者通过对主观与客观的两条线索进行条分缕析,以发现诗在整个艺术中的地位。更将艺术中,尤其是文艺中的其他部门,细心剖白比较,以凸显出诗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或文艺的特性。
相关视频:
一九五六年我糊里糊涂地填上东海大学经济系,念了一年,就千疮百孔,几乎被撵出校门。当时东海创校伊始,徐复观教授接掌中文系主任,许多名师皆由徐师网罗到大度山,阵容十分坚强;可是一进校门就填中文系的同学寥寥无几。我们第二届二百位同学中选择中文系的竟唯独梅广一人而已。第一届外文系榜首萧欣义、第三届外文系状元杜维明都由徐师“劝说”转读中文系—记忆中第一、二届中文系毕业的学生都只有七人。开始受教于徐师门下,聆听他讲授《史记》、《文心雕龙》,当时并不知五十岁天命之年始真正走入学术界之路的徐师为了教我们这几个程度不很整齐的学生,他往往要进行庞大的抄录和准备工作。无论治学、教书、写作,他都坚持这种看起来十分笨拙的水磨功夫。而且在后来三十年的岁月中,他陆续完成五百多万字的论著。这份成绩在学术史上不但是罕见,也是惊人的记录。从这里可以看到他坚韧的意志力和生命力。从常人的体能上看,五十岁应是开始走下坡的转捩点,但他老人家反而由此着手奠立在学术界里的一砖一石。徐师进入东海大学教书之前曾在台中农学院(国立中兴大学前身)教了三年书。他每每对友人和学生谦称说自己戎马半生,半途出家做起教书工作。其实徐师早年毕业于湖北武昌第一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后来在三千多名考生中复以榜首考入湖北省立武昌国学馆,苦读三年,在国学上扎下坚实的根抵。二十八岁因某一机缘赴日本留学。原就读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因无公费挹注,后转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这个意想不到的际遇,决定了他前半生在军旅生涯中度过;也是这关键,他学会了日文,扩大了他阅读的视野和范围,对他日后的治学工作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在东海任教期间,他时常鼓励学生在自家的文字以外,要再学好另一种语文。
徐师于天命之年,在台中教了十七年书:台中农学院三年,东海十四年。后来远赴香江又在新亚书院研究所教了十二年。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八十岁。徐师的著作在世之日曾在台湾、香港两地出版。学术著作多集中于学生书局刊行,时论杂文则交由时报文化公司印行。这些文字当时多数发表于徐师创办的《民主评论》、香港《华侨日报》及国内各报章杂志。徐师弟子散布于世界各地。最初为他做整理、编辑工作的学生有萧欣义、陈淑女(二位都是东海大学中文系第一届杰出学生)。徐师辞世后,参与整理编订工作的尚有乐炳南、薛顺雄、廖伯源、冯耀明、翟志成和笔者。这项工作,在徐师辞世八年多的今天,终于接近完工阶段。现在除了书信仍有待整理之外,大体徐师在生命中后三十年撰写的文字都陆续付梓(请参照《徐复观教授著作年表》)。其中只有《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由商务印书馆发行,《论战与译述》由志文出版社收入《新潮文库》刊行,《徐复观最后日记—无惭尺布裹头归》由允晨文化公司印行之外,其他全部集中在学生书局和时报文化公司。想要研究徐师论著或探索徐师心路历程的读者,不难由此按“书”索骥了。
在徐师留下的五百多万字著述中,除了《论战与译述》一书曾收入八篇零星的译述之外,他在步入大学杏坛教书的前三年,替青年学子翻译了两本著作。一本是执教台中农学院时于一九五二年迻译的中村元《中国人之思维方法》与进入东海大学担任中文系系主任时译出的萩原朔太郎《诗的原理》。前者当年由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印行,收入《现代国民基本知识丛书》,早已在坊间绝版;后者则由正中书局印行。现两本译品均由学生书局以修订版重新排版印行。二书均向徐师好友梁铭淓先生商借影印,日文原著请薛顺雄教授由东海图书馆借出影印,并请淡江大学日文系陈淑女教授核对原文,修订补全—这项修订工作花去陈淑女学姊许多宝贵的时间。倘若没有徐师老友及他昔日门生的通力合作,这项工程不可能有这样的成绩。写作志业是徐师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他当年伏案苦写的文字如今能一一付梓问世,我想这是他老人家最感温慰的吧。
徐师母七年前回到内湖翠柏新村定居。徐师、师母当年对待学生有过于自己的子女。得徐师鼓励、裁成而今卓然有成的学生,如今散布全球各地—他老人家矢志埋首著述的精神,不但是每一个学生的好榜样,他从鲜明、正直、高洁的人格自然散发出的生命强度,是受他亲炙的学生所不能忘怀的。
……
中国人之思维方法
译 序
译 例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东洋人的思维方法问题
第二节 思维法则、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形态
第三节 思维方法与语言
第四节 思维方法与论理
第五节 思维方法与诸文化现象
第六节
表现在外来文化之容受形态上的思维方法
第二章
在单纯的判断与推理之表现形式上所表现的
思维方法的特征
第一节 汉语在语言上的特征
第二节 包摄判断及同一判断
第三节 内属判断
第四节 存在判断
第五节 推理
第六节 连锁式
第三章
表现在诸文化现象上尤其是表现在对佛教
之容受形态上的思维方法之特征
第一节 序
第二节 具象的知觉之重视
第三节 抽象思维之未发达
第四节 个别性之强调
第五节 就具象的形态而爱好其复杂多样性
第六节 现实主义的倾向
第七节 个人中心主义
第八节 重视身份的秩序
第九节 尊重自然之本性
第十节 折衷融和的倾向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一般东洋人之思维方法
第二节 东洋思想之普遍性与特殊性
第三节 思维方法之差异的认识根据与实在根据
修订版后记:徐复观教授留下的两本译品
诗的原理
译 序
概论:诗是什么?
内容论
第一章 主观与客观
第二章 艺术的两大范畴—音乐与美术
第三章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第四章 抽象观念与具象观念
第五章 为生活的艺术 为艺术的艺术
第六章 表现与观照
第七章 观照的主观与客观
第八章 感情的意味与知性的意味
第九章 诗的本质
第十章 人生中的诗的概观
第十一章 艺术中的诗的概观
第十二章 特殊的日本文学
第十三章 诗人与艺术家
第十四章 诗与小说
第十五章 诗与民众
形式论
第一章 韵文与散文
第二章 诗与非诗的识域
第三章 描写与情象
第四章 叙事诗与抒情诗
第五章 象征
第六章 形式主义与自由主义
第七章 情绪与权力感情
第八章 从浪漫派向高蹈派
第九章 从象征派向最近诗派
第十章 诗的逆说精神
关于《诗的原理》的翻译问题
—给李辰冬先生的一封公开信